11日上午,武漢大學發布消息,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劉緒貽先生逝世。消息寫道,“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中國美國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武漢大學教授劉緒貽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北京時間2018年11月10日上午10點50分,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逝世,享年106歲。”
劉緒貽,1913年5月13日出生于湖北省黃陂縣,1940年獲清華大學學士學位,1947年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歸國后一直執教于武漢大學。在清華和西南聯大期間,他曾師從陳達、潘光旦、吳文藻、費孝通等學習社會學,是國內早期的社會學家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后,因院系調整、社會學暫停辦學等諸多原因,劉緒貽轉而致力于美國史研究。多年來他著作等身,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他與楊生茂共同主編的六卷本《美國通史》影響深遠,不少學術成果被中、英、美等多國詞典收錄,他也因此被譽為“美國通”。
年輕時也曾為愛癡狂
自古名士多風流,劉緒貽也不例外。他年輕時曾是一個為愛癡狂、頗具浪漫情懷的人。從青少年時代起就立志做學問的他,曾幾度為了愛情,差點錯失做學問的機會。最終,他與愛人周世英先生終成眷屬,在抗戰時期的山城重慶,結成了一生的伴侶。1935年,22歲的劉緒貽在湖北省高中畢業同學聯合會與周世英相識。當時他是武昌高級中學甲組的兩名代表之一,周世英則是湖北女子高級中學的代表。一見鐘情,情愫漸生。
高中畢業后,周世英因病未能參加考試,劉緒貽則是考上了北大卻沒錢讀,只能報考南京的軍需學校。但剛進校不久,周世英家便傳話過來“不喜歡‘二尺五’(代指當兵的,國民黨軍衣都是二尺五)”。當時劉緒貽內心極其矛盾,冒著被通緝的危險,他決定逃學。
后來,劉緒貽投考清華大學公費生外,同時也和周世英一起報考武漢大學并被同時錄取,多年后他回憶到,“發榜時我們倆的名字排在一起,她的同學就說我們倆是天作之合”。因為家貧,劉緒貽不得已選擇了清華公費生,周世英則進入武大念書。
“我在清華園時,老是想她,書讀不進。她卻覺得我太重感情,妨害學習,就想淡化我們的關系,連通信也停了。她越這樣我越想她。一天到晚,無論做什么事,到什么地方,總在想她,真正害上了相思病。結果化學和微積分不及格,公費生資格也丟了。”
為了愛情他奔向重慶
因為戰事,清華與北大、南開西遷昆明,組成西南聯大。畢業時,劉緒貽本有兩個機會留在西南聯大,要么跟系主任陳達做助教,要么跟費孝通從事社會學研究,兩位先生都是大家,如果跟著他們做學問,成名應該更早。但他選擇離開,去重慶追隨周世英。
劉緒貽周世英夫婦的青年時代與晚年留影。
“費孝通先生還為這件事專門勸解我,‘愛情是暫時的,做學問才是永久的事情’。”劉緒貽后來回憶,雖然不舍,他還是為了愛情毅然放棄了留校機會,前往重慶投奔愛人。“我假如不到重慶的話,學術成名會更早,因為跟著費孝通,當然也無所謂后悔不后悔。”
“當時我很窮,我已經二十六七歲了,畢業的時候也沒有交其他女朋友,我就是認定她,我非常想結婚。”劉緒貽說,“我本來想要她到昆明去,但她當時也家道中落,已從武大退學,作為大女兒,她覺得有養家責任,要照顧好她的弟弟妹妹。”
周世英在重慶市鹽務局謀了個職務,“這是一個很穩定的工作,待遇也不錯,當時月薪100元,比大學畢業生工資還高,所以她不愿意丟了這個職業,不愿意到昆明。沒有辦法了,我就到重慶。 ”
劉緒貽和夫人周世英。
歷經坎坷的有情人終于在重慶成婚。“婚后,她對我很好,不僅要操持家務,還在工作上給予我極大的幫助。”百歲高齡時,老兩口還相濡以沫,劉緒貽曾打趣說,“我后來有時候也想,她這個人也不是很美的美人,就是一個學習比較好,長得比較端正,就是一般人,為什么當時這么迷戀,我不知道。 ”
值得一提的是,劉緒貽、周世英夫婦皆是珞珈山老壽星,2012年5月,武漢大學舉行劉緒貽先生百歲華誕慶典暨學術思想研討會,恭祝劉緒貽夫婦跨入雙百歲,攜手喜迎百歲華誕,也是學術界一段傳奇。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