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11月16日19時45分訊(記者 陳發源)“來,再來一遍;你,把握好氣息;大家,把握好節奏。”近日,在重慶十一中第14屆科技體育藝術節上,一位老師在演出臺上一邊指揮、一邊低聲對學生說不要搶節奏,注意與伙伴的音樂合拍。他就是今天的主角,對樂器“笙”尤為鐘愛的晏明,與記者會面時,正在指導著學員們做演出前的最后準備。
重慶十一中第14屆科技體育藝術節上的“笙”組合表演。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排練現場,學員們演奏的樂器激發了記者的好奇。遠看,如一“鐵柱”,佇立在每一位演員的大腿之上,看似非常沉重;近看,該樂器由多個長度不一的管子組成,顯得格外大氣;記者現場聆聽感受,吹奏出的音樂舒緩、悅耳,令人放松。晏明向記者介紹道,這就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與傳統樂器二胡、琵琶不同的是,它的調音、打理較為復雜,在全國學“笙”的人并不多。
晏明一直在為“笙”樂發展努力。現在,從事著一份令人敬佩的職業“老師”,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在十一中,他也向記者講述起與“笙”的音樂故事。
自幼愛好樂器 努力成為“笙”界名師
晏明。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晏明告訴記者,自己打小就非常喜歡音樂,吹過竹笛、笙,接觸過許多樂器,惟獨對笙的衷愛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認定衷愛后,晏明便開始自學,由于該樂器調音、打理較為復雜,讓他在學習的路上,并非一帆風順,但他始終在堅持著。
憑借個人鍥而不舍的刻苦鉆研和勤學苦練,晏明的音樂技藝一天天成熟,藝術修養一步步加深。
上世紀80年代,晏明在重慶雜技藝術團民樂隊、重慶曲藝團民樂隊,重慶市川劇團民樂隊等樂隊當過“笙”的演奏員。而后,從事孩子的音樂教育至今,經多年的教學經驗,并自創了“晏家笙”獨特的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
“笙”演奏。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從教以來,通過自己的教學,除了把自己的孩子培養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還為全國各大高校輸送了近百名自己輔導的重慶各中小學藝術特長生。
晏明說,近些年考上清華、北大就達到了19名。這也讓他在“笙”界赫赫有名。
首建重慶“笙樂團” 專項賽事獲“金獎”
2001年,晏明在重慶電視臺少兒民樂團擔任藝術總監,在培養樂團的同時,他將各中小學生喜歡吹笙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成立了重慶首支“笙樂團”。
為何要創建這一樂團?晏明笑說,當時學習這一樂器的人并不多,為了能夠讓“笙”文化得到更多人關注和了解,還是毅然決定成立。他相信,只要有了影響力,就會有更多的人知曉、學習。
2016“宏福杯”笙業余組金獎獲獎證書。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晏明說,這支“笙”樂團成立讓重慶音樂界人士側目。其樂器包括傳統笙、36簧鍵笙、中音抱笙和低音抱笙,成為一支傳統且全面的“笙樂團”。
2004年,在晏明的帶領下,重慶笙樂團參加全國首屆“笙”專項大賽,憑借全國唯一一個立體笙組合,讓藝術家們訝異,在全國大賽上大放異彩,獲得賽事“金獎”。同年,受邀參加“中國首屆笙專場金秋音樂會”,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專家的好評。
在笙樂團的基礎上,2016年,晏明大膽組建了笙女子組合——“巴渝·笙韻”純女子組合,由20余名12到17歲在校女生組成。并親自帶團赴北京參加中國笙文化國際藝術節,憑借個性團隊和演奏水準,榮獲賽事金獎。
2016年北京國際比賽獲獎的純女子“笙”組合。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培優筑夢 助力音樂苗子圓名校藝術夢
隨著重慶“笙樂”影響力的提升和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2011年,晏明受聘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笙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2014年受聘成為重慶文理學院“笙”專業教師。
近年來,晏明堅持“笙”樂器培養,為巴蜀中學、重慶第一中學、重慶南開中學、重慶第十一中學等各中小學有藝術夢想的學子們,作“笙”專項培養輔導,向全國各大高校輸送了上百位音樂人才,得到學校、家長和學子們的贊譽。
談及為何要堅持這一項工作,晏明說,這源于小時候一直有一顆考上中央音樂學院的夢。由于那個年代沒有專業老師授課,全靠自己,在考大學的時候不幸落榜。后來,他決定輔導自己的小孩來圓自己的夢。當孩子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之后,很有成就感,決定教授其他小孩。他笑談,可喜的是,陸續有學生在他的輔導下,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這些成績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慰籍,也是在讓他選擇堅持的定力。
2004年中國首屆笙專項比賽金獎演奏學生。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在學生眼里,晏明是一個嚴厲又溫暖、教學有方的老師。
現在北大法學院讀研的張翕告訴記者,自己小時候有過學習薩克斯的經歷,在重慶一中求學期間經過老師的推薦拜訪了晏老師后,就轉而改學習吹笙。在學“笙”的時間里,晏老師嚴格要求、認真負責,用獨特的教學方式讓學員們掌握了精湛而多樣的笙樂技藝,同時也培養了對笙樂藝術的靈感與情操。通過不懈努力,2013年他以優異的藝術冬令營成績獲得北大降分認定,最后經過當年高考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學法學院。
從十一中考入清華大學的段美汐,對晏明老師的笙教學也印象深刻。她說,晏老師對笙樂很有激情,他總是強調學習樂器沒有捷徑,只有用心苦練。雖然要求嚴格,但跟他學習,還是感覺他像自己的長輩一樣,非常溫暖。
(如果您有本地文化藝術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方式:①通過微信“文化巴渝”(ID:cqwhby)后臺留言;②電話:023-63066844,③QQ:2330236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