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11月22日20時50分訊(記者 張義)11月23-24日,由林奕華導演全新創作的舞臺劇《聊齋Why We Chat?》(以下簡稱《聊齋》)將在重慶大劇院上演。22日下午,《聊齋》主創林奕華、王耀慶現身重演時代藝術中心,與媒體、觀眾分享《聊齋》中的點滴。
重演時代藝術中心供圖
林奕華:古典名著是寶貴資源,不用浪費
舞臺劇《聊齋》講述了蒲先生(王耀慶飾)原意是要當一位暢銷書大作家,但事與愿違,只能隨波逐流,經營起一個名叫《齋聊》的APP,里面有各種由他幻想出來的美女,讓孤家寡人可以把溫柔鄉隨傳隨到。然而,被他想象出來的其中一位佳人胡小姐(張艾嘉飾),卻似乎比他更了解自己。胡小姐似乎無處不在,使蒲先生疑幻疑真……
林奕華(左)王耀慶(右)分享《聊齋》 重演時代藝術中心供圖
林奕華一直嘗試用古代經典文學的現代演繹方式,讓“人”成為舞臺的主角,來喚醒與激發現代人對于自我認識的思辨探討。“名著是一種文化,比如中國四大名著,既然咱們是中國人,就不要浪費這些資源。”林奕華說,從這些作品中看看那些以前的人,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精神,也能讓他們的生命感染我們。
重演時代藝術中心供圖
蒲松齡筆下的“人,鬼,狐,妖”的世界如何與當代人聯結?林奕華說,“《聊齋志異》原著有491個故事,但是我們只有三個小時,所以大家其實看的是,這個導演是怎么來讀這本書。”林奕華認為:“‘聊’是精神寄托,‘齋’是狹小空間,里面有很多知識。光在書名的頭兩個字上,已經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手機生涯原是夢。”手機的發明,本來在于方便溝通,但硬件從來不是服務表面的需求,卻是深埋的軟肋。“聊”在這發揮最大的功用不是與人溝通的“聊天”,而是把個人的憂悶寄托在包羅萬象的自我經營上。我們“住”在手機里面發現可以什么都“不假外求”,所有事物皆圍繞我們轉動,沒有一刻我們不是“中心”。 “問題是,當別人的存在都只是用來補償自己的欠缺,溝通的結果也只會是‘一廂情愿’,因為人人內心都有一道鐵打的門,名叫 Why We Chat。”
觀眾提問互動。重演時代藝術中心供圖
王耀慶:短期內,你不會看到比這個更好的劇
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都是從銀幕或熒屏中認識王耀慶的。《失戀33天》《浮沉》《小兒難養》《小爸爸》《好先生》《守婚如玉》等影視劇,讓他成為“精英金領”的代言人。但對于戲劇觀眾來說,王耀慶在舞臺上的魅力才更豐富和強大,他在《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命運建筑師之遠大前程》《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等一系列舞臺劇中,扮演了各種各樣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林奕華(左)王耀慶(右)分享《聊齋》 重演時代藝術中心供圖
現場,有粉絲關心,“是否會有沉浸在某一個角色中無法自拔的情況?如果累到‘感覺身體被掏空’該如何處理。”王耀慶回答,在某個時期就會一直思考一些問題,比如如何更好的表達這個角色,這可能是所謂的沉浸在里頭。但是當下一個角色來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轉換。“另外,如果身體被掏空了,那就好好睡一覺,明天再來。”
重演時代藝術中心供圖
關于《聊齋》,王耀慶說,“情緒這個東西沒有限制,500年前能夠感動人的東西,500年后也能感動人,當這些東西都被碎片化以后,讓觀眾在劇院坐3個小時,這是怎樣的奢求?這就是情緒。”王耀慶表示,觀眾會在劇中看到屬于自己的片段,體會到自己的情緒。“短期內,你不會看到比這個更好的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