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譯家楊武能。記者 齊嵐森 攝
11月19日,在中國外文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改革開放40年與語言服務創新發展論壇暨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重慶籍著名德語翻譯家、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教授楊武能、阿拉伯語翻譯家仲躋昆、日語翻譯家劉德有等7名翻譯家,榮獲國內表彰翻譯家的最高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曾翻譯過《格林童話》《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多部德國文學名著的楊武能教授,如何看待這個榮譽?如何看待自己的翻譯生涯?近日,做客重慶圖書館的楊武能教授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專訪。
談獲獎:
是送給自己80歲的最好禮物
“雖然我曾獲得過德國的‘國家功勛獎章’、歌德金質獎章,但作為一名中國的翻譯家,我最為珍視的還是此次榮獲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楊武能說,這個獎項不僅是對自己60年翻譯生涯的最大肯定,也是一份意料之外的生日禮物。
楊武能說,除了這份榮譽,年滿80歲的他今年還收到了兩份“大禮”:“一個是今年出版的《譯海逐夢錄》,忠實記錄了我六十載的翻譯生涯;另一個是今年5月在四川外國語大學舉行的“歌德與中國——中國與歌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我有幸為國內外知名歌德學者提供了溝通交流的平臺。”
1938年出生于重慶的楊武能,在1990年調往四川大學任教前,大部分時光都在重慶生活、學習、工作。“作為一名生長在十八梯的重慶崽兒,重慶不僅培養了我吃苦耐勞的性格,也讓我對巴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楊武能說,自稱巴蜀譯翁,就是為了表達對巴蜀文化的敬意。
談歌德:
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說到楊武能的翻譯生涯,不得不說到的一個名字就是歌德。自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修德語文學后,楊武能便開始主攻歌德研究,先后出版了《歌德與中國》和《走近歌德》兩本專著,完成了包括《浮士德》在內的四卷本《歌德精品集》的翻譯。
“為了研究歌德,我甚至放棄了已經申請到手的一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和一項教育部基金課題。”楊武能表示,“有人曾說我傻,但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作為一名翻譯者,不應該僅做一名文字的搬運工,還應時刻對翻譯作品的作者進行研究,做一名文化的傳播者。”
在談及被他人稱為德語界的“傅雷”時,楊武能表示:“正如我前幾天在大學演講的題目一樣——我不是傅雷,只愿成為巴蜀一譯翁。我希望能通過譯作與千萬讀者建立起精神聯系,豐富中國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畢竟,讀者對作品的肯定,才是對翻譯者最好的贊美。”
談作品:
《格林童話》最難忘
“做翻譯很苦,要忍受寒夜孤燈的寂寞,能堅持下來純粹是因為熱愛。”楊武能說。
在翻譯的眾多譯著中,哪本最難忘?“《格林童話》吧。”楊武能說,當年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計算機漢字處理剛起步,自己只能一筆一筆地寫,每天一坐就是八九個小時。終于翻譯至全集的后半部分,沒想到某日突然脖頸發僵,手腕顫抖,只覺得天旋地轉,頭暈目眩,后來才知道是得了頸椎病,只好讓妻子和女兒來完成最后的校訂。
“《格林童話》這套圖書,不僅是我翻譯的作品中再版次數最多的,更重要的是千萬個家庭通過閱讀此書,對德國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楊武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