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和9日,“尋鄉之徑——藝術鄉建與文化遺產專題論壇”及在地考察在重慶舉行,本次論壇由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系和川美藝術與鄉村研究院共同主辦。從《收租院》到鄉土繪畫,川美在鄉村文化建設上成果頗豐,此次論壇的舉辦,既是對不久前成立的藝術與鄉村研究院活動的總結,也是對川美未來鄉村文化建設方向的展望。
8日上午,專題論壇率先在川美大學城校區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相關學者,以《鄉村中的設計關懷》《藝術在鄉村文化建設鏈條中的站位》《鄉建語境中的民間手藝生態觀察》等為題,進行了學術報告和研討。
川美美術學系茍欣文教授表示,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相結合,是當代藝術轉型的必然要求,對鄉村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要尊重生態環境和歷史遺存,文化遺產的保護要關注使用者及其生存語境的相關性。
“本次論壇的舉辦旨在用多層次手段,保存和傳播鄉村傳統和鄉村生活,以特色形成產業生態,形成可持續的良性循環,開拓多學科交叉、多元交互的科研模式,喚醒和培養村民的文化自信。”茍欣文說到:“面對大量鄉村傳統文化的毀壞與消亡,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更顯得迫切,只有留住民風民俗和鄉村的記憶與靈魂,才能夠使鄉村更加美麗,讓鄉村真正成為‘記得住鄉愁,留的住鄉情’的文化載體。”
9日,相關學者來到重慶北碚,在柳蔭鎮老糧倉參觀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四川美術學院竹編技藝、陶藝研修班階段性成果展,隨后又到王家灣祠堂、東升村水渠等地進行了在地考察。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孔令強 實習生 王偲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