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足足有70歲“高齡”的佐爾基膠片相機,一聲清脆的快門,一張膠片的定格,記錄下這座城市平常人的生活。
這些時間的累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凌晨4點。
19歲的劉秋楓是地道的重慶崽兒,這部相機更像是個忠實的記錄者,定格這個城市在凌晨4點透過昏黃路燈散發出的煙火氣息、路邊鍋灶冒出的煙氣、過路行人嘴里鼻子里冒出的熱氣。他希望用最傳統的膠片相機,為自己“鄉戀”的重慶城,留下最美的光影。
重慶晚報記者 王渝鳳 畢克勤
一名力哥
老板一喊他一個激靈就醒了
凌晨4點,朝天門市場,一名力哥躺在貨物上就睡著了。
“大哥,你睡這里不著涼嗎?”劉秋楓提醒。
“莫喊他,下力的人,哪里困了哪里歇,一會兒搬貨出一身汗就能把寒氣逼出去,沒得事。”旁邊早餐攤的老板娘好心地提醒劉秋楓。
快門定格,按下!
“陳四,你都到了啷個不給我打個電話呢?”剛才還喊不醒的力哥一個激靈翻身就起來了:“我怕你還在休息,不好打攪你,就在你家門口躺下了。”
店主打開門,趕緊讓力哥把貨物往店里搬,然后掏出錢:“快點去吃早飯,下一次要到之前就給我打電話,不要在門口睡,天氣冷了,生病了買藥未必不花錢嗎?”
一排海鮮
叫賣聲才是生活最好的注解
10月一天,凌晨4點,地點是渝中區西三街水產市場。這些海鮮,通過飛機從天南地北運送重慶,在這個批發市場短暫停留,然后銷售到各個地方。
盆子里的蟶子、海虹、海參、龍蝦、貝殼、面包蟹……供氧設備放進塑料盆子里,氣泡咕嘟嘟從底部冒出來,與喧鬧的市場形成鮮明對比。
快門調至五十分之一秒,對準這一排海鮮盆,“咔”的一聲,圖像完成定格。劉秋楓轉身離開時,老板娘咕噥說:“小伙子,你拍半天買點走嘛,難得遇到這么好的海鮮。”
這樣鮮活的叫賣聲,才是生活最好的注解。
一筐水果
記錄生意人忙碌的身影
東水門大橋北橋頭,在渝中區這一側。
凌晨4點的重慶自然和白天不一樣,橋頭上,擺滿了生意人從各地拉來的貨物。劉秋楓的鏡頭對準的是東水門大橋這群賣水果的攤販。
“為什么水果削開了賣?”劉秋楓納悶。
“這是做批發的規矩,我們把水果削開了,別人來買的時候好品嘗味道,味道好,一筐就賣脫了。”小販轉過背來回答。
果然,不一會兒功夫,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一筐一筐地運走水果。
劉秋楓按下快門的瞬間,夜的城市繼續著該有的熱鬧,傳統批發市場朝天門也將迎來最早的交易。
一碗稀飯
二十多種咸菜吃出“巴適”
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生意,在朝天門做早餐生意的攤主,和賣衣服的攤主一樣,起早摸黑。
凌晨4點,搬運貨物的力哥也累了,這個時候,來一碗熱絡絡的稀飯,就是最好的早餐。
饅頭一塊錢一個,一碗稀飯、加上二十多種不同口味的咸菜,用力哥的話來說:“巴適!”
稀飯下肚,生活還要繼續,于是又開始新的工作,搬運貨物只是早上工作的一部分,絕大多數在朝天門搬運貨物的力哥還有其他的工作,兩份工作切換,對于他的家庭來說,就是最好的港灣。
“早上看到的幸福,比我想象的更多。”劉秋楓說。
一盞路燈
能在這繁華的城市站多少年
凌晨4點的重慶,自然少不了路燈。
白象街附近的一根老式電桿連同發光的路燈,進入劉秋楓的視野。這路燈拍攝的效果更像上個世紀的杰作,通過灰色的過渡,實現光影疏離的感覺。
路燈下方,偶爾穿梭過的汽車發出馬達聲,最早的城市,也許就是由這些不同的物品組成,才讓城市變得多元化。
“現在繁華的城區這樣的電桿都越來越少了,我想,這樣的電桿,在應有的年代,發揮了它的光和熱,也應該在我的快門之下,留住最美好的時光吧。”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