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建堂對于很多“老重慶人”來說并不陌生,從中山一路“進城”,矗立在七星崗觀音巖汽車站附近的一棟中西式兩層磚木結構建筑就是抗建堂。這里是曾經的“紅旗劇場”,80年代舞迷們向往的抗建堂舞廳。但是,抗建堂最為著名的還是被眾多抗戰戲劇的親歷者譽為“中國話劇的圣殿”。
日前,經一年有余的修繕,這棟始建于1940年的劇場重新開放,不久,這座劇場里打造的重慶抗戰戲劇博物館也將迎客,讓你認識以重慶為“演出”背景的“戲劇的抗戰”,為何被中國話劇史界稱作“中國話劇的黃金歲月”。
開放首演《其香居茶館》
現在的抗建堂外景
從觀音巖公交站下車,爬上一段緩坡,便能看見一座青瓦鋪面,高大古樸的中西式建筑,幾個金燦燦的大字介紹了建筑身份“抗建堂”。
對于抗建堂的歷史,周邊小區的小年輕并不清楚,只知道社區就叫抗建堂社區,其實“抗建堂”一名來自當時全民口號“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之義,劇場的題名者就是曾為重慶大學校名題名的林森。
內庭
叩開劇場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中國話劇的圣殿”幾個大字,周圍寫著虎符、風雪夜歸人、北京人、雷雨等名噪一時的話劇。重慶市話劇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武漢淪陷后,重慶成為抗戰戲劇運動新的中心和“大本營”,山城一下子聚集了幾十上百個劇團?!暗诋敃r,重慶一直沒有專門的話劇演出場地,稍微像樣點的只有國泰大戲院?!?/p>
1940年4月,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沫若、主任秘書陽瀚笙向周恩來同志建議修建一座專門用于話劇演出的劇場,解決當時重慶劇場資源奇缺的困難。經商議決定,將位于中山一路馬路邊的原中國電影制片廠第二攝影棚改建為一座劇場, 由著名導演史東山的夫人華旦妮具體負責改建工程。經過數月施工,抗建堂于1941年4月5日正式竣工啟用。
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座抗戰時期的劇場屬于中西式磚木結構樓房,修復時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對建筑外觀進行了加固和修繕,同時對內部進行改建,其中包括內部防水、電梯改造、音響及舞臺等多個方面。
開放首日,抗建堂近400座的劇場里上演了《其香居茶館》,受到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博物館得到劉厚生、秦怡的指點
“抗建堂1941年4月5日揭幕當天,中國萬歲劇團公演馬彥祥新作四幕劇《國賊汪精衛》,舒繡文、張瑞芳等參加了演出?!鄙鲜鲐撠熑讼蛴浾呓榻B,觀眾競相前往觀演,購票長隊從金剛塔坡上一直延伸到坡下的中山一路街邊。
從1941年4月至1945年,抗建堂共上演了33出大型話劇,除《國賊汪精衛》外,還有郭沫若編劇,石凌鶴導演的《棠棣之花》、王瑞麟導演的《虎符》;陽翰笙編劇,應云衛導演的《天國春秋》;陳白塵編劇,應云衛導演的《大地回春》;曹禺編劇,張駿祥導演的《北京人》、金山導演的《雷雨》、史東山導演的《蛻變》、蘇怡導演的《日出》;吳祖光編劇,賀孟斧導演的《風雪夜歸人》、張駿祥導演的《牛郎織女》;張天翼原著,石凌鶴、張鶯、吳曉邦改編,石凌鶴導演的《猴兒大王》(兒童?。┑?。
抗建堂只是抗戰戲劇的代表。據統計,1938年至1946年,在渝各專業及業余劇團共演出大小話劇劇目達253部,郭沫若、曹禺、夏衍、陽瀚笙、老舍、陳白塵、吳祖光、宋之的等劇作家相繼創作出一大批傳世力作,涌現出應云衛、賀孟斧、焦菊隱和金山、張瑞芳、白楊、舒繡文、秦怡等杰出的導演和表演藝術家,國泰戲院、抗建堂成為觀眾景仰的藝術圣堂,還有著名的“霧季公演”。
為了紀念這段歷史,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抗建堂底樓正在打造重慶抗戰戲劇博物館。上述負責人透露,博物館的展陳主要分為4個區域,展陳內容以“中國話劇的黃金歲月——重慶抗戰戲劇歷史陳列”為主題分為8個單元。比如“抗戰戲劇團體”、“抗戰戲劇名人”、“抗戰戲劇名劇”。
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豐富博物館內容,有關負責人還去了“國立劇?!痹浀呐f址江安,拜訪了曾經抗戰戲劇的親歷者劉厚生、秦怡等前輩,得到他們的指點。
重慶本土第一個業余演劇團體
“博物館不僅有當年的人物照、劇照等圖文,還有應云衛、曹禺、陳白塵、項堃、張逸生等多位抗戰劇人后代捐獻實物、手稿、書籍等。”上述負責人介紹,博物館征集到抗戰時期演出劇裝、道具、舞臺燈具、聲效器械等實物十余件;還有由李暢、薛殿杰、胡妙勝、高廣健等多位當代中國舞美大師分別領銜創意制作的《風雪夜歸人》、《清宮外史》等抗戰戲劇經典劇目舞臺模型,以及數百種有關抗戰戲劇的研究文獻等。
“當時云集重慶的抗戰戲劇團體包括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抗敵演劇隊及抗敵宣傳隊、怒吼劇社、上海影人劇團、孩子劇團等?!敝貞c市話劇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中怒吼劇社是當時重慶第一個業余話劇團體,1937年9月成立于重慶。
怒吼劇社發起人余克稷、陳叔亮(陳朗)、章功敘、梁少候、趙銘彝等。負責人余克稷、陳叔亮。劇社的成員主要來自重慶電力公司、成渝鐵路局的業余戲劇愛好者及平、津地區流亡入川的劇人。
上述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重慶的抗戰劇人沒有不知道余克稷的,他當時是重慶電力公司的總工程師,以余克稷的身份和收入,足以在重慶過上優裕的生活。但他的大部分薪水都毫不吝惜地用在戲劇事業和接濟劇人生活困難上。
除了電力公司的公干和“怒吼劇社”的日常打理,余克稷還包攬下一項非常特別的“公益”——重慶各大話劇演出劇場的電力保供。抗戰期間電力緊張,憑借電力公司的任職便利和良好的人脈基礎,他為重慶主城的各大劇場都架設起“保供專線”,即便出現臨時狀況,都能確保在第一時間即時解決。因此,他又被劇人稱作是電力保供的“及時雨”。
此外,在博物館里還會介紹一位和《重慶晚報》關系密切的楊家大少爺——楊鐘岫。楊鐘岫是位老報人,曾參與創刊《重慶晚報》并任顧問,不過在抗戰時期他也曾幫助不少劇社和劇人。比如中華劇藝社首度進駐國泰戲院演出,楊大少爺硬是說服家里騰出兩層小樓供劇社演職員“免費入住”,讓這群在城中無立足之地的外鄉人體會到家一般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