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析力。沙區楹聯家協會供圖
他就是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青年詩詞楹聯網原副站長,重慶市楹聯學會會員,沙坪壩區楹聯家協會主席李析力。同時,他也是一位媒體同行。
楹聯詩作真功夫 謹思勤練諧趣多
“勤筆耕風雨,潛心洞古今。”“莫因妄語增煩惱,且以平心辨是非。”“誰持畫筆,潑墨出這般景象,望澄江似練,翠黛流云,活脫脫一方寶地;天啟鄉邦,弄潮了何等人才,有相府文星,將軍武庫,鐵錚錚無數英雄。(《題江津青山閣影》)” ……
未見其人,先識其聯。從短小精悍的楹聯中,記者隱約感覺到,這是一位謹思勤練、文筆灑脫的青年才俊。
及至見面,果得印證。初見李析力,年約三十,青春帥氣,戴副眼鏡,溫文儒雅。據他介紹,從事創作以來,自己創作的詩詞有100余首,楹聯300幅以上。
李析力(中)接受記者采訪
采訪中,記者獲知他還有一外號“犀利哥”,奇怪于如何得來?李析力笑著說,因當年寧波“犀利哥”走紅,與自己名字諧音,故被同事們笑呼,“好玩而已”,李析力笑道。
一交談,卻更見“犀利”。
“‘鵝嶺’對‘虎溪’”,“‘九龍坡’對‘一碗水’”,“‘庭前花始放’對‘閣下李先生’——這是‘寬對’” “楹聯是文化人相見的一張名片”……一見面,李析力便給記者講解起他們楹聯創作中的趣事來,平仄對仗,寓意諧趣,頭頭是道。
學詩習聯 初露鋒茫
泡上一壺熱茶,李析力跟記者分享起從事詩詞楹聯創作的故事。
對詩詞的愛好源于父親的言傳身教。小學三四年級時,一次父親帶他去爬山,時值秋天,落日西沉。父親隨口吟誦出馬致遠的《秋思》——枯滕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那是我見過的與詩句最貼切的風景,使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感受到傳統詩詞曲的意境美和文學美。”
自那起,李析力愛上了古典詩詞,用省下來的零花錢買《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在當年很火的QQ網頁版聊天室里玩對聯,在詩詞網站BBS上發表自己的詩聯作品,其中有快樂,但也不是一帆風順,比如自己上傳的作品,被版主以“狗屁不通、不懂格律”而刪除。但這并沒有打擊到他,反成為他前進的動力。
與協會成員進行詩聯活動研討。沙區楹聯家協會供圖
于是,初二時他到書店購買王力的《詩詞格律》和傅小松的《傳世名聯300首》學習。初三時已能寫出符合平仄押韻的對聯,從此開始古典詩詞、楹聯創作,一發不可收拾。
進入高一,李析力偶然在燃情都市網的一個茶社里,發現了一個名叫“聯都”的論壇。登錄注冊后,他被論壇濃厚的詩聯氛圍所吸引。論壇上的一個對聯科舉考試游戲讓他著迷,于是一口氣考完了院試、鄉試、會試,獲得了進士的頭銜。在摘得進士頭銜那天,時任聯都論壇站長向他發出了加盟的邀請。“當時我17歲,但很多網友都以為我已經三十多歲。”回憶起以前的時光,李析力笑道。后來由于準備高考,這種天天吟詩作對的日子便無法繼續了。
詩聯聚友 創立協會、網站和社團
2005年,李析力考入南昌大學,學生社團雖加了很多,卻始終沒有找到感興趣的。2006年,首屆全國楹聯文化藝術節在南昌舉辦,通過朋友引薦,李析力結識了京城楹聯界“大咖”,同年8月加入中國楹聯學會。“大咖”的支持、同學的鼓勵,讓李析力重拾詩聯,克服各種困難,在大學里申請創辦起楹聯詩詞社團以及南昌大學楹聯詩詞協會。讓李析力欣慰的是,“至今,這個協會仍然存在,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楹聯協會組織活動。沙區楹聯家協會供圖
通過經營社團,李析力發現,由于規模小、經費少,不少校園詩聯社團往往是曇花一現。為了聯動全國各地在校的大學生,形成一個共有的交流陣地、研習平臺,2008年,李析力和詩友林劍艇等五人又共同創辦全國大學生詩詞楹聯網,但由于畢業等原因,這個網站也只維持了一年時間就不得不關閉。
2010年,在重慶傳媒職業學院任職的李析力,又在該校指導創建了校園詩聯社團。因不忘初心,堅持夢想,在與林劍艇一次溝通后,中國青年詩詞楹聯網再次上線,如今,網站已走過八個年頭,并不斷壯大。
2011年,為團結全國各地愛好詩詞楹聯的大學生,成立了中國青年詩詞楹聯網校園聯盟,已有近23個高校加入聯盟,4000多人加入網站會員,運用QQ、微信群作為平臺陣地。
至今,網站已培養起大量校園楹聯詩詞愛好者。同時將每年3月設為網站募捐月,將募捐的錢無償提供給高校里的類似社團,幫助他們開展活動、比賽。“我們投資的是未來,隨著在這幫人心里播下傳統文化的火種,當他們走向社會,成了地方的精英,用他們的力量再去影響他們周圍的人,這樣的影響是裂變性的。”李析力說。
落地活動露“崢嶸” 成立沙區楹聯協會
2017年,配合沙區文聯的一次文化活動,也作為中青詩聯的一次落地活動,由李析力組織的第二屆全國青年詩詞楹聯家論壇在磁器口舉辦,來自湖南、江蘇、安徽等17省市(自治區)的30余名青年詩詞楹聯家相聚,通過主題沙龍、采風筆會等方式,為古鎮創作了100余首、副詩詞和對聯作品。
活動的盛況和媒體的報道,讓沙區文聯看到了一顆閃亮的“星”。經過區文聯動員、考察,決定培養李析力,籌建一支區級楹聯家協會,成為沙區的新文藝群體代表。
沙區楹聯家協會成立大會。沙區楹聯家協會供圖
一個好漢三個幫,會員從哪里來?
李析力首先將目光轉向市楹聯學會,到市楹聯學會尋找沙區籍的楹聯專家,但所獲不多。同時他也瞅準了中青詩聯網上的重慶籍年輕人,還有一次江津的線下活動,也都是他關注的重點。發現一個,便欣喜若狂地給對方打電話、聊QQ、微信,通過2017年的孵化,到今年5月協會成立時,會員人數發展到近50人。截止目前達到60來人。
因為80后、90后占協會人員的百分之八九十,所以舉辦詩聯活動、沙龍也容易得多。
年輕人唱主角 為弘揚傳承傳統文化“接力”
協會成立了,線上線下活動成為“常態”。
線上,譬如開篇提及的“鵝嶺”對“虎溪”,“九龍坡”對“一碗水”,都是協會會員們在微信群里,不定時的開腦洞、機智露鋒的創作嘗試。
線下,他們也會進社區去做活動和講座。去過覃家崗、磁器口街道等,以這種方式把熱愛詩聯的老百姓號召起來,給他們普及這方面的知識。如“沙磁國粹”主題講堂和沙龍活動,已成功舉辦5期,累計參加人數300余人,惠及群眾1500多人。
楹聯家協會組織活動得到了市文聯相關領導肯定。沙區楹聯家協會供圖
“一根筋”的“犀利哥”,創作之外還要搞研究
“‘犀利哥’犀利嗎?”談到對李析力的印象,沙區楹聯研究會秘書長涂宜勁直言不諱:“他就是一根筋。對楹聯創作非常嚴格,會嚴格要求我們的平仄和格律,不過也有幸通過他,加入詩聯的創作,讓我們能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他們交流分享。”
跟李析力一起創辦全國大學生詩詞楹聯網之一的林劍艇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李析力是青年里面第一個成立正規地方組織的人,我們因喜好成為了朋友,我非常佩服他,能把想法規劃好并落地實現真的很不容易。”
“這個青年才俊組成的這個協會十分優秀,他們的活力、熱情,對文聯的其他協會也影響很大。”在沙區文聯工作人員張祖強看來,楹聯協會的成立,改變了他對文聯工作的認知。“這群人年輕,有沖勁,充滿活力,不但在協會內開展各種活動,他們還聯動了攝協、書協等協會,一起開展文藝活動,增強了粘著度,讓文藝中心的各項活動更有聲色,豐富沙區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而在李析力的計劃里,他還有更多想法,辟如:
“下一步,我們會加大宣傳,通過錄制網絡講堂,在抖音、微信等平臺上推廣楹聯文化。”“除了搞創作,我們還要組織對中國傳統楹聯的研究。”“在吸納新會員入會方面,我們會增強入會儀式,增強會員的榮譽感。”“在對外交流方面,我們會聯動其他協會,聯合采風,比如‘聯詠沙坪壩’”……
李析力說,作為沙區楹聯協會的負責人,他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讓更多的人喜歡上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作為一個媒體人,我們也應該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讓年輕人感受到它的美,并自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者和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