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梅花,我就會想起《紅梅贊》,想起那段父輩們經歷過的歲月。”沙區市民熊女士邊調整鏡頭邊對記者說。
最近,重慶主城細雨霏霏,天氣濕冷,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下轄的紅巖村卻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這里的紅梅盛開了。
“我已經數不清參觀過多少次紅巖村了。”熊女士說,每一次瞻仰革命先烈的事跡,她都會倍加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據了解,包括紅巖村在內的紅巖聯線各大景區,2018年接待游客首次超過一千萬人次,占到了2018年重慶各大博物館接待游客總數的近1/3。
過去一年,重慶備案博物館總數達到100家,接待游客超過3300萬人次。在博物館中欣賞展覽、在傳統風貌街區中品味巴渝文化、感受文化遺產的當代魅力……市民的文化生活愈加豐富,城市人文品質愈加迷人。
▲資料圖。游客在紅巖聯線紅巖村景區參觀。 趙迎昭攝
拼創意
講好重慶紅色故事
“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鑄就了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在參觀完位于紅巖村的“千秋紅巖——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陳列”展后,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學生秦林楓在留言簿上寫下這樣的感受。
這個讓青年大學生感觸頗深的展覽,是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展覽改陳工作歷時2年,數易其稿,于2018年9月開放。這是該館品質提升工程的一個縮影。
2018年,重慶提出將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打造為弘揚紅巖精神的“一號工程”、獻給建黨100周年的“精品工程”、紅色文化國家5A級景區的“典范工程”進行重點打造,讓紅巖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新光彩。
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品質提升工程涵蓋了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環境整治、陳列展覽、智慧博物館等多個方面。“紅巖聯線主要博物館之一紅巖革命紀念館場館改擴建方案已編制完成,紅巖村綠化方案編制工作已全面啟動,歌樂山片區的環境整治等工作也在持續開展。”他說。
該博物館還在智慧博物館建設方面發力。“千秋紅巖——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陳列”展中的紅巖記憶數字體驗廳,在全國文博系統首創了雙曲面三維超大穹幕,集成3D數字、全息數字、VR等技術于一體,帶給游客全新的視聽感受和參觀體驗。
“今年,我們將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并啟動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紅巖魂陳列館的展覽改陳前期工作。”上述負責人表示。
比氣質
“城市客廳”引人側目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重慶各大博物館接待游客3300萬人次,新推出專題展覽310個。“2018年全市各大博物館游客接待數量較2017年增加300余萬人次。”重慶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觀眾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觀“盛筵”大展。記者趙迎昭攝
游客接待數量為何會在2018年大幅提升?上述負責人介紹,這和我市量質并舉推動博物館發展有關——2018年,重慶有12家博物館建成開放,備案博物館數量達到100家;新增國家等級博物館5家,全市等級博物館達16家。基本形成了以央地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為龍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和行業博物館為骨干,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
“開館不到一年,忠州博物館館已經接待了50萬人次游客。”該館宣教科負責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去年2月開館以來,忠州博物館已經成為展示忠縣文化的窗口,增強了忠縣市民的自豪感。該館志愿者丁寧是綦江區人,大學畢業后來到忠縣工作。“聽說招募志愿者后,我趕緊跑來報名。”他說,通過博物館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太美妙了!
博物館已經成為一間溫暖的“城市客廳”。“對萬州市民來說,接待親朋好友,萬州區博物館已經成為不二之選。”該館館長岳宗英說,2018年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對該館是一種鞭策,“我們將深度挖掘萬州歷史文化,讓更多游客走進博物館。”
一系列精品展覽的推出也是大量游客走進博物館的原因。
2018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年度原創大展“盛筵——見證《史記》中的大西南”舉行,讓人印象深刻。“‘盛筵’展覽把西南地區五省區市的青銅重器集于一堂,真是一次難得的藝術享受。”市民楊玉紅說,去年她參觀了全國各地的30多家博物館,“希望重慶推出更多展品精、形式精的展覽。”
市民對博物館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是我市博物館發展的推動器。
今年,重慶自然博物館將推出“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展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推出“建國的生活——重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生活變遷物證展”“張大千抗戰時期繪畫作品展”等精品大展,重慶工業博物館、沙坪壩區博物館、江津區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將建成開館,市民的文化生活將更加精彩。
接地氣
文創植入傳統風貌街區
1月10日下午,重慶龍門書院院長鐘谷菁坐在書院二樓窗前,邊品茶邊處理書院事務。“龍門浩老街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講述著時間的故事,來這里品讀重慶歷史文化的游客越來越多了。”她說。
龍門書院位于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和街區一道在2018年9月開放。這里可俯瞰長江奔流東去,近觀地鐵從東水門長江大橋穿梭而過。據了解,南岸區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巴南區豐盛古鎮傳統風貌街區、沙坪壩區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等是我市重點保護的7條傳統風貌街區。這7條街區將在2020年前全部對外開放。
“書院的藏書以重慶文史類圖書為主,大部分是朋友或機構捐贈的。”鐘谷菁說,書院受到青睞,原因之一就是它所處的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蘊含著開埠等文化元素。她向重慶日報記者展示了來訪作家的留言冊,其中,著名作家李元勝留下了“書即龍門,卿可作鯉魚之想”的感言。
其他傳統風貌街區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不少游客發現磁器口古鎮正在悄然變美。據介紹,從北碚方向、西門、濱江路等進入磁器口景區的區域在提升環境上下功夫,整治邊坡綠化帶、拆除違法搭建的彩鋼棚、推動推墻透綠等工程讓古鎮給游客的第一印象越來越好。今年,磁器口古鎮將重點鼓勵發展文化藝術類業態,引進和扶持本土非遺項目發展,讓古鎮更有文化氣息。
豐盛古鎮傳統風貌街區則在2018年對景區內的十全堂、仁壽茶館、義全居等文物古跡進行保護修繕,還對竹編技藝、四合胡豆、煙熏豆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扶持,推動古鎮傳統手藝向經濟收益方向轉換。
挖潛力
向世界傳遞文化“橄欖枝”
遍布重慶各地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重慶的,也是中國的、世界的。
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重慶首個、目前唯一一個世界文化遺產。近20年后的2018年,由重慶出版集團和大足石刻研究院歷時14年打造的《大足石刻全集》正式出版,《全集》約1200萬字,被業界專家譽為“迄今為止大足石刻最全面、最權威的考古研究報告”。
“保護好、傳承好世界遺產刻不容緩,若干年以后,無論是研究,還是文物修復,都可以將《全集》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說。
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還要合理利用。
2018年5月,“回望百年——大足石刻歷史影像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展,這是大足石刻“四百工程”(即在全球舉辦大足石刻百場展覽、百場講座、百館贈書和百集微視頻展播活動)首站。“工程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讓大足石刻活在當下、服務當代。”黎方銀表示,“四百工程”將在今年繼續深入開展。
在文化遺產申遺方面,重慶還有兩個潛力股——釣魚城遺址、白鶴梁題刻。重慶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成立了申遺工作協調小組、優化了申遺專家團隊,深入挖掘突出普遍價值,深化完善申遺要件,扎實推進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申遺。(記者 趙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