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城,李子城,請你過來打一城……”這首老萬州人耳熟能詳的童謠,講述的就是萬州天生城。它曾和釣魚城、白帝城等一起,組成了南宋山城抗蒙體系。2月2日,記者從萬州區獲悉,經過近4年的反復論證修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萬州區天生城遺址保護規劃》日前正式頒布,其保護區劃分為保護范圍和二類建設控制地帶兩級,總面積108.47公頃。
天生城遺址保護規劃頒布,總面積108.47公頃。
宋元戰爭史上有重要地位
天生城遺址位于重慶市萬州區周家壩街道,由山頂內城、東外城及北外城三部分組成,遺址面積29.68公頃。現存遺跡主要為宋、清兩個時期的城址,保存有大量宋至民國時期的寨門、寨墻、崖居、炮臺、水塘、水井等防御性建筑遺存、7處摩崖題刻(6處宋代、1處清代)、4處采石場遺址(2處宋代采石場、2處清代采石場)。
據《中國軍事史》記載,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四川制置司移駐重慶,四川的政治軍事中心由地處平原、破壞嚴重的成都東移至三江交匯、山勢險峻的重慶。同年,南宋朝廷任命余玠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余玠到任后,大力整飭軍政,發展生產,尤其在總結四川軍民戰斗經驗和吸收播州冉氏兄弟等人建議的基礎上,以重慶為中心,合川釣魚城為支柱,在東起夔門(奉節),西至嘉定(樂山)的長江上游,以及在由北往南匯注于長江的嘉陵江、渠江、涪江、沱江、岷江等江沿岸,選擇險峻山勢構筑大獲、大梁、運山、梁山、釣魚、古渝、凌云、神臂、天生、白帝等數十座山城。
“天生城作為南宋末年抗元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四川山城防御體系和宋元戰爭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萬州區文管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好個天生城,山高路不平
天生城因山勢雄奇,平地隆起,四面懸巖,絕壁凌空,峭立如堵,自然成城而得名。相傳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伐吳時,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難開,曾讓匪幫也望而卻步。據天生城土生土長的老人周制華介紹,解放前,天生城因為險惡的地勢,成了當時財主們的聚集地,匪幫想要搶奪財富,曾多次攻打過天生城,都無功而返。“看都山太陡,四周都是崖,沒得任何辦法。”老人稱,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著“好個天生城,山高路不平,肥豬一大遍,看到捉不成”的歌謠。
據了解,從2017年起,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首次對天生城進行考古發掘,隨著一個個古代遺址的相繼出土,天生城神秘而又厚重的歷史面紗逐漸褪去。經考古發掘,這里首次發現多處宋代城墻遺址,填補了城址年代的相關空白,基本弄清楚了天生城遺址宋代以來內、外兩重城圈的布局結構。
保護區總面積108.47公頃
2013年3月,天生城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萬州區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近4年的反復論證修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萬州區天生城遺址保護規劃》日前正式頒布。根據天生城遺址保護規劃的規定,天生城遺址保護區劃分為保護范圍和二類建設控制地帶兩級,總面積108.47公頃。
據悉,保護范圍為石城路與天龍路圍合山體直至寨城全部,總面積62.98公頃,分為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重點保護區面積29.68公頃,自天生城一階石巖體根部沿等高線向外擴至自然突立的山崖,向上至寨城全部,東巖根部向東擴約40米,南巖根部向南擴80米,西巖根部向西擴40-80米,北巖根部向北擴至鵝公頸山腳再向北擴40米,局部邊界隨突立山崖的走向發生調整變化。
一般保護區面積33.30公頃,東為保護范圍外擴至石城路,東南自保護范圍外擴270米,至中國船舶工業工廠圍墻邊界;南為保護范圍外擴60米,至天龍路;西為保護范圍外擴50-130米,至天龍路;北為保護范圍外擴280米,至福建大街。
預計今年開建古遺址公園
據悉,重點保護區用地性質確定為文物古跡用地。一般保護區保持城市綠地性質。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影響文物安全的任何活動,不可隨意增加與遺址保護及展示無關的各類建筑和設施。保護范圍內不允許任何開山采石、挖洞、爆破、修建墳墓等有損遺址安全的活動,應保護原有的地形地貌。保護范圍內所有遺址保護加固工程、動土活動均應有考古的配合,并應履行相應的報審手續。保護范圍內必要的遺址保護設施和展示設施應盡量減小體量,與歷史環境協調,并履行上報審批程序。保護范圍內村莊按照城市規劃要求逐步搬遷。保護范圍內執行退耕還林的政策,植被的保育培育及必要的步行路建設應避開遺址,確保遺址安全。
此外,記者獲悉,萬州天生城古遺址公園預計今年開建。目前,公園設計方案正在深化、優化,已完成申報三峽后續補助專項經費。除了古城門、城墻等古遺跡的保護,還有出土文物的陳列展示。按照規劃,天生城將建成一座特色園林景觀,以天生城文物建筑遺存及周邊遺存區為主體,集歷史遺跡保護、市民休閑游憩、改善生態環境為一體,將其建設成宣傳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傳統文化,普及歷史文化知識,激發愛國、愛鄉意識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