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文脈絡久長。從距今大約200萬年至6000年,有猿人、古人、新人在此生活。大約從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巴人的活動逐步頻繁,他們的活動方式及其創造的財富,開始有文獻記載,留下的遺物遺跡逐步為后人發現。巴人創造的巴文化正是重慶文化的根脈。值得重視的是,巴文化是重慶獨有的地域文化,是有別于他處的特色文化,是彰顯重慶文脈乃至整個城市風貌的核心文化。
巴人聚居的核心區域巴都
巴民族是一個十分活躍的民族。巴人活動的區域分為廣泛區域、主要區域和核心區域。其廣泛區域遍及現今四川、重慶全部,山東西部,河南中部、南部,陜西、甘肅、青海南部,滇西北,黔北,湘西中部、西部,鄂西、鄂北,以及江西鄱陽湖一帶。主要區域為“三山六水”所覆蓋之區域,即大巴山脈、巫山山脈、武陵山脈;清江流域、沅水流域、澧水流域、漢水流域、烏江流域、嘉陵江流域。核心區域是三峽地區及其附近周邊一帶。
巴民族支系繁多,對其族源,研究者眾說紛紜,至今未達成共識。不過,有一點卻為大家公認,即廩君巴人是巴民族的主體。如果從巴國軍隊參加周武王統率諸侯聯軍滅紂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045年受封巴子國算起,至公元前316年巴國被秦滅亡,廩君巴人所建的江州巴國存在729年。其地范圍東至魚復(今奉節),西至僰道(今宜賓),北接漢中(今陜西南部),南極黔涪(今貴州北部)。現今重慶區域,基本上都在古代江州巴國疆域內,為巴人聚居的核心區域。重慶主城乃古代巴國的治所巴都。700余年的治國歷史,此地理所當然地成為古代巴民族的活動中心,巴文化在此得以集中體現和豐厚遺存。
兩江彩匯。圖片來源:重慶圖庫 肖先榮
豐厚獨特的重慶文化根脈
在巴人曾經聚居的核心區域之內核巴都的重慶主城區,有著豐厚的遺存。在“兩江四岸”的規劃地段及其附近,遺存尤多,形成重慶文化根脈的“富集群”。初步歸納,至少有21項:巴將(巴將軍蔓子)文化、巴企(“貨殖”家巴寡婦清)文化、巴舟文化、巴兵文化、巴祖(伏羲女媧)文化、巴稻文化、巴茶文化、巴丹(丹砂)文化、巴漆文化、巴居(吊腳樓)文化、巴食文化、巴歌文化、巴舞文化、巴樂文化、巴戲文化、巴詩文化、巴文文化、巴歷(夏歷、農歷)文化、巴祭文化、巴葬文化、巴名文化。這些巴文化遺存,有個別在“兩江四岸”規劃段的鄰近周邊地帶,如長壽的巴寡婦清“巴企文化”;有的在巴人入駐江州之前,如涂山女的傳說“巴歷文化”。其或在巴文化中地位特殊,或與巴文化關系密切,故歸于巴文化遺存“富集群”。這些巴文化遺存,為重慶文化脈絡之根,具有獨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巴名”包含的文化內蘊
巴民族何以名“巴”,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諸多看法。諸如從植物得名的“芭苴之巴”,從人而得名的“巴子之巴”,從江流形狀得名的“江形之巴”,以音韻學解釋的“平壩之巴”,以文字學解釋的“巴八之巴”,以方言稱謂解釋的“巴石之巴”,以語言學解釋的“魚巴之巴”,從圖騰角度考釋的“龍蛇之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江形之巴”和“龍蛇之巴”。“江形之巴”論者提出了“字”水說,認為江水三折如“巴”,從形而得其名。巴渝12景之一“字水宵燈”便是與狀如巴字的“朝天匯流”有關。“龍蛇之巴”是以古代巴人及巴人先民的圖騰崇拜釋“巴”,認為巴即龍、蛇之稱。廩君之先的巴人圖騰為龍蛇,廩君之后的巴人圖騰則為白虎,亦即母系氏族時代巴人圖騰為龍蛇,父系氏族時代巴人圖騰為白虎,龍蛇即為古代巴人的原生圖騰。由此可知,從大巫山腹地群巫部落中走出的這個共同體部族,因其原生圖騰是“龍蛇”,故為“龍蛇之巴”。龍蛇的陰柔靈異與白虎的勇猛頑強的圖騰意識熔鑄而成巴民族堅韌頑強的民族精神,進而凝鑄成為重慶民眾的核心精神。
巴式青銅兵器上的龍蛇圖騰和白虎圖騰 (圖片攝自成都博物館)
“巴形”標志的文化根基
將巴文化作為打造重慶主城“兩江四岸”文化勝地的文化根脈品牌,不僅要采用多種物質載體和智能化手段,將其呈現在世人面前;還要將巴文化的內涵和精義根植于人們心中,化為人們文化心理結構的重要質素。為此,作好巴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就是關鍵。關于巴文化研究,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至今已有大約90年的歷史。關于巴文化的傳播,其廣度和深度還略顯不足。尚需集強型力量組合,“集約化”科研精品,集束式地展現成果。以巴文化研究和傳播成果為硬件依托,構建包括領導重視、工作落實、措施得當等一整套軟件營運。硬件軟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將“巴文化形象”呈現在世人眼前,“巴文化映象”根植于民眾心中,夯實凸顯“巴形”標志的文化根基。
(作者系重慶市文化研究院 胡天成、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