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2月21日14時20分訊(記者 趙玲 攝影報道)與磁器口古鎮正街上鱗次櫛比、門庭若客的店鋪相比,陳奇志工作室更像是大隱隱于市。置身繁華之中,遠離喧鬧之外,只有少數幸運兒能找到它的隱居之地,在這里喝茶、聊天,參觀漆器之美。
移步工作室內,數十上百件陳奇志親手制作的精美漆器作品映入眼簾,漆器、漆畫、漆盤、漆瓶、首飾珠串等,色澤艷麗,工藝獨特,讓不少游客愛不釋手。這里,是陳奇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廣宣傳漆器藝術的根據地。
掩映在磁器口繁華之中的陳奇志大師工作室
重慶漆器是我國四大漆器之一,漆器髹飾技藝擁有數千年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是中國漆器制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研磨彩繪、金銀粉分光罩漆、彩色蛋殼鑲嵌、夾纻胎、堆漆塑像等極富地方特色的工藝著稱。因此,重慶漆器髹飾技藝于2008年6月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脫胎漆器工藝復雜,享受誕生驚喜過程
那么,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與漆器髹飾技藝有何不同?“漆器髹飾技藝在于髹飾,而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則是一件漆器從脫胎到髹飾的全過程。制作周期更長,工藝更復雜。”陳奇志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大漆脫胎蛋殼花瓶造型別致獨一無二
“一件精美的脫胎漆器作品,關鍵在于把握裝飾與器物形制的度,尤其是器型的立體造型設計,最難。”陳奇志表示,需要先設計好器物的造型,用泥塑成型,再用石膏成模,經過刷隔離劑,數次上灰,用生漆將絲綢、麻布等織物糊貼在石膏制成的模型上,裱貼若干層后成型;再經數次打磨、上灰、找平;后將器物胎骨經過堆漆、鑲嵌、研磨彩繪等工藝髤飾制成。
“制作周期比較長,有些至少需要一年,小件的作品也得三五個月,勞動條件艱苦,對技術要求特別高。”
正因脫胎漆器耗工耗時,所以更考究一個人的耐心和技藝水平。每一件脫胎漆器會因為在造型設計的過程中心境不一、外在環境不一,而最終變成獨一無二的作品。從無到有,這是一件有創造和誕生驚喜的過程,陳奇志享受這樣的過程。
大漆脫胎蛋殼鑲嵌漆盤實踐著脫胎漆器工藝畫的創新
與漆器結緣,開啟30年漆彩生涯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重慶漆器美術工藝快速發展,正值重慶漆藝最興盛的時期。漆器屬于漂亮的工藝品,當時吸引了很多年輕人進入漆器廠工作,高中畢業的陳奇志就是其中之一。
1988年,陳奇志被分配到重慶美術漆器廠裝飾車間工作,因為擁有美術功底,別人要學習三年才出徒,她卻只用了半年。在漆器廠工作的十年里,得到了蘭有智、張書瑤、樂音、郭智新等老師的指導,學習到沈福文老師傳承下來的“研磨彩繪”、“堆漆”、“鑲嵌”等裝飾技藝。但是,當時漆器廠主要生產各類工藝簡單、色彩單調的漆盤,很少有漆畫作品,2000年左右遭受市場化經濟沖擊,漆器廠難以為繼宣布破產,她也隨之離開。
陳奇志仍保留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重慶漆器廠制作的小盤產品
2002年,陳奇志加入明珠漆藝制品有限公司,從事漆器產品的開發和制作,與程天德、劉淑珍、王宗秀、高玉平老師一起共事,共同學習、取長補短,不斷精進,在漆藝的工藝表現手法和材料運用上得到了充分的創新和實踐。
“公司給了我們非常開放的創作空間,材料運用上開始使用干漆粉、堆漆、金銀箔粉,開始使用油畫顏料、創作小漆畫、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嘗試,并取得了成功。”這一段經歷,讓陳奇志看到了漆器旅游產品廣闊的市場前景,也萌生了將這項技藝繼續深挖、拓展、發揚光大、傳承創新的想法。
陳奇志正在進行脫胎漆器工藝畫的蛋殼鑲嵌工藝
志在漆藝,成為一個孤獨的匠心手藝人
2005年,陳奇志離開明珠漆藝制品有限公司開設工作室自己創業,也開始了漫長、孤獨、艱難、又喜悅、收獲、成長的漆藝人生。
其間,為了提高個人水平,她拜師原重慶美術漆器廠的魯智惠老師學習漆器脫胎技藝,從漆器髹飾技藝到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全流程掌握;先后參加了國家級高級漆藝研修班、四川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大師進校園”設計人才培養進修學習,認識了全國各地知名漆藝大師,預見了大漆作品在市場上未來的地位;堅持發展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前往巫山、巫溪采購大漆(純天然材料);拜訪四川美院何豪亮教授,請教生漆制漆工藝,嘗試純大漆作品,減少化學漆的使用。
陳奇志感慨,剛開始那幾年,她一直都在學習、孤獨地創作,工作室沒有業務,也沒有任何盈利,全靠家人的支持和資助,然而,她從未后悔。天道酬勤,雖然沒有給家庭帶來經濟上的回報,她的漆藝卻日益精湛,為她帶來了接二連三的殊榮。
漆畫《柳枝觀音》榮獲了2009“漆花杯”中國漆器藝術精品展銀獎
2006年歷時六個月創作的漆畫《柳枝觀音》榮獲了2009“漆花杯”中國漆器藝術精品展銀獎,2007年陳奇志被評為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2008年評為重慶市民間工藝大師,2012年被評為重慶市高級工藝美術師,2017年被命名為重慶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作品《玉蘭瓶》榮獲2016年第五屆中國(重慶)文化產業博覽會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展2016首屆“工匠杯”金獎,作品《戰國風之雙鳳紋》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還曾代表重慶漆器遠赴德國進行文化交流。
匠心漆藝30年
榮譽越多,陳奇志感覺肩上的責任和擔子就越重。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她先后帶徒十余人,積極參加各種非遺展和公益募捐活動,盡自己力量為非遺傳承多做貢獻。
陳奇志用了30年時間,熟練掌握了研磨彩繪技藝,研究創新了“漆粉磨顯技法”。同時,在蛋殼和貝殼之間也實踐著脫胎漆器工藝畫的創新,尋求漆藝不同題材的表現手段和形式,思考著傳統漆藝與現代漆藝的交匯融合,在繼承前輩傳統技藝,保持重慶漆器髹飾技藝“研磨彩繪”的基礎上,讓產品融入更多的現代元素,走進人們日常的生活,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傳承這項傳統工藝。
其它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