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川劇藝術中心,不少植物已經開始萌芽,一片郁郁蔥蔥宣告新一年的來到,這門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也顯得生機勃勃。
在藝術中心小劇場的平壩上,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正在指導兩位穿著戲服的女生練功。
對于她來說,春天的來臨還意味著“交作業”的時候到了。
沈鐵梅說,去年“兩會”結束后,川劇院就立即對《江姐》進行了深度打磨。
一年來,融入“獄中八條”的新版川劇《江姐》已經演出了39場,讓上萬觀眾上了堂“情景式黨課”。
“獄中八條”融入川劇《江姐》
39場演出讓上萬觀眾上了堂“情景式黨課”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
去年4月13日,加入“獄中八條”內容、沈鐵梅主演的川劇《江姐》在重慶市九龍坡區首次演出,引得在場來自九龍坡區各機關單位千余名觀眾的陣陣掌聲。
“到現在為止,我們現在已經演了39場。”
沈鐵梅說,在一些企業演出時,每場都有上千人觀看,更可喜的是,很多觀眾都是80后90后。
“他們從來沒有看過川劇,甚至都沒看過《江姐》,但看戲時,很多觀眾都感動落淚。”
沈鐵梅說,新版《江姐》增加了很多生活細節,更加人性化,“平凡的人做了不平凡的事,她的事跡就是英雄,這樣的處理讓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更讓人感動。”
沈鐵梅坦言,把“獄中八條” 融入到川劇《江姐》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怎么加,加在哪里,這些都是需要通過一邊演出一邊打磨來論證確定的,如果處理不好,整部戲變得生硬就起不到教育的意義。最終我們選擇將這段內容放在江姐被捕后的一場戲。”
沈鐵梅一邊說,一邊習慣性用手比劃著戲曲動作。
“當江姐把這個東西拿出來了以后,獄友們爭先恐后地念,最后由她來念第八條。這樣情節就特別地吻合,解釋清楚了為什么要說‘獄中八條’?因為我們地下工作慘遭破壞,這對當今的黨員干部也是有教育意義的。”
在沈鐵梅看來,加入了“獄中八條”的川劇《江姐》更像是現實意義的教科書,不但打動了觀眾,在排練的過程當中,演職人員們也一次次地接受了紅巖精神的洗禮。
“我們目前還一直不斷地接到各個地方的邀請演出,接下來還會打磨更多的細節,讓《江姐》的紅色精神繼續散發光彩,這也是我們交上的一張答卷。”
川劇走出國門
《鳳儀亭》亮相荷蘭 20分鐘獲9次掌聲
今年2月初,沈鐵梅攜傳統川劇《鳳儀亭》亮相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閉幕式,20余分鐘的演出,現場9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演出結束后的酒會上,來自美國洛杉磯、德國的演出及電影商拋出橄欖枝,希望和重慶市川劇院繼續合作。
“看得出來,歐洲的觀眾對中國文化的表達方式,對中國戲曲的綜合理解,對演員們在舞臺上的表演,都非常喜歡。”
“在世界舞臺演繹川劇是一種奇妙的享受,也是一種寶貴的文化交流,更是令中國戲曲人興奮的事情。”
在沈鐵梅看來,對于優秀的國外文化,我們要學習借鑒,但是同時,也要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
“我們中國戲曲、中國審美的這種文化,其實還沒有真正讓國外了解它的內涵和魅力。”
然而,川劇在荷蘭影展上贏得滿堂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2004年,由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改編的《鳳儀亭》,就曾以室內歌劇形式來到荷蘭阿姆斯特丹。2015年,川劇《思凡》亮相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荷蘭藝術節,大獲好評。
“最開始,我們是用音樂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川劇藝術的魅力,后來還嘗試過用室內樂伴奏的歌劇形式。當國外觀眾逐漸了解這門藝術后,我們就把原汁原味的表演聲法、打擊樂、幫唱,全部展示出來,不能指望一鋤頭就挖出個金娃娃。”沈鐵梅形容,這屬于“先入一只手,再進一只腳,最后呈現出完整的中國傳統藝術。”
近幾年,沈鐵梅國際演出基本上都是傳統川劇,也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的外國川劇粉絲。
“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是完整呈現,讓西方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綜合審美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不用去擔心國外觀眾不懂,關鍵是要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自信。”
沈鐵梅透露,接下來還將受邀參加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戲劇節。
“我的文化自信就來源于一次次國際演出,我就是因為認識到了川劇藝術和中國戲曲的魅力,才有自信走到世界上去放歌一曲。”
利用演出機會調研行業痛點
文化傳承不能光有“槍”沒有人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戲曲的傳承一直沈鐵梅關注的重點。去年,每次外出演出,沈鐵梅都會對當地的文化傳承進行詳細了解。
“調研結果讓人很憂心,很多區縣的劇團都已經解散,不僅僅是川劇,很多劇種現在都消失了。剩下的一些劇院人大多都不齊,根本演不了傳統戲。重慶基本就靠我們一個院團,這是非常緊迫的問題。”
在沈鐵梅看來,戲曲人才培養陷入了一個怪圈,已無法通過辦學招生等傳統方式來解決,“一方面人才匱乏,就算招到一批好苗子,也沒有相應數量的劇團來接納培養。”
沈鐵梅認為,文化傳承不能僅注重硬件設施,“硬件是基本的,就像戰士的槍一樣,但光有槍沒有人也不行啊。現在電影群眾演員一找一大把,但戲曲要找個跑龍套的演員都難。非遺傳承一定要重視人才的價值,如果忽略了人的價值,只知道物質的價值的話,我覺得是一筆大的浪費。”
沈鐵梅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活著的遺產”,人沒了“遺產”就徹底消失了。因此建議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要有科學的教育方式和制度保障方式。
讓沈鐵梅頗感憂慮的另一個現象就是傳統劇種的盲目創新。
“現在有很多人自認為中國戲曲不受人喜歡,就請一些話劇導演、歌舞導演來跨界重新編排,但如果遇到那種不專業的人,就會丟掉了許多戲曲本身的個性特色,甚至對劇目進行損害。”
沈鐵梅說,尊重傳統與現代創新并不對立,讓傳統劇種與時俱進,走進更多人的視野,業內人士其實也一直在探索。
“如何傳承戲曲川劇藝術,保證它的DNA不變,又注入新的美學觀,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科研項目。如果改不好,DNA就變了質;但是如果你不改,觀眾又不喜歡,這就是非常難的。”
沈鐵梅建議,國家應該重視此類科研,投入專項資金來研究,研究出的成果要總結成冊,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明確的方向,“現在大家都是各做各的,這是一個大問題。作為中國劇協副主席,我想呼吁我們的同行,大家共同來做這方面的工作。”
上游新聞記者 王淳 攝影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