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班儀式現場 記者 趙玲攝
重慶文藝網3月19日22時32分訊(記者 趙玲 攝影報道)用一把剪、一顆針、一根線、一塊布解決貧困人群居家致富的問題。今(19)日上午,魯渝共建開州區旗袍傳統技藝非遺扶貧培訓班在開州區大進鎮開班,當地留守婦女、貧困人群50余學員參加開班儀式。
本期培訓班以旗袍的創新創意為主題,既充分考慮到項目自身的文化藝術價值、保護傳承狀況,又全面評估了旗袍兼顧農工、適合家庭生產的產業優勢,為帶動就業增收注入更強的推動力量。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非遺處處長王發榮講話 記者 趙玲攝
弘揚非遺技藝 助推精準扶貧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也是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寶貴文化資源。特別是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具有涵蓋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的特點,在促進就業、實現精準扶貧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那么,什么是傳統技藝類非遺?開班儀式上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非遺處處長王發榮為了讓在場的學員通俗易懂地了解,舉了一個把青菜頭做成咸菜,把一塊布變成旗袍的故事,來詮釋傳統技藝類非遺的概念,就是世代相傳的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手藝,引來大家一陣笑聲和掌聲。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公服處副處長董桂林給旗美人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皮飛霞授牌 記者 趙玲攝
“俗話說,藝多不壓身,天干餓不死手藝人,多一項技能,就多一片致富的天地。”王發榮向學員們提出了殷切期望和三點要求,希望大家一要認真學習、二要遵守紀律、三要保障安全。今后,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織就美好未來。
開州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黨委副書記黎曉春介紹,開州區手工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此次培訓能夠有力發揮學員非遺手工勞動的創造性,在全區全鎮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擴大創業就業、提高貧困人群的居家收入和積極性。
開州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黨委副書記黎曉春講話 記者 趙玲攝
渝魯聯合扶貧協作 開展就業培訓
據了解,非遺扶貧培訓班是山東省、重慶市貫徹落實中央東西扶貧協作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施魯渝文化扶貧協作的重要項目,能夠幫助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和市場,為非遺技藝可持續發展注入生機活力。同時,幫助學員培訓提升技藝,增強勤勞致富的信心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和帶動作用。
開州區政府黨組成員、辦公室副主任蔣建新對參加此次培訓班的全體學員表示親切的慰問并表示,就業培訓是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扶貧工作的關鍵環節。大進鎮一個貧困大鎮,全鎮17個行政村兩個社區中就有12個貧困村,為了解決鎮里貧困人群的就業難題,此次優選了本次培訓班的承辦方——重慶旗美人旗袍服飾有限公司,為學員們帶來以居家就業為主的旗袍手工技藝培訓。
開州區政府黨組成員、辦公室副主任蔣建新講話 記者 趙玲攝
他強調:“此次培訓班既是一次扶貧攻堅的就業培訓,也是一次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業務培訓,山東、重慶兩地人社局和文化旅游部門高度重視。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培訓班努力實現扶智與就業的有機結合,力爭實現高質量脫貧致富的目標。”
當好非遺傳承人 做好非遺扶貧工作
旗美人旗袍,創始于1930年。旗美人手工旗袍制作技藝被列入重慶市渝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皮飛霞為重慶市渝北區非遺傳承人。作為“旗美人”第五代傳人的皮飛霞,一直致力于發掘抗戰時期“旗美人”歷史底蘊,推廣旗袍文化,為多家企事業單位及旗袍愛好者授課講授“中國旗袍服飾文化”,并于2016年創辦重慶市旗袍服飾協會。
課堂上,皮飛霞親自教授學員技藝 照片由旗美人提供
皮飛霞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作為一個有情懷的非遺企業和非遺傳承人,下區縣進基層參與非遺文化扶貧工作,為留守婦女、貧困人群講解旗袍之美,傳授旗袍制作技藝,非常有意義。
她和團隊結合旗袍工藝特色,制定了5+1師資教學,30天培訓計劃,將分3個階段授課,通過“手把手”“面對面”指導,幫助學員快速提升技藝水平,讓學員們從零基礎學習,初步掌握鑲、嵌、滾、蕩、盤、釘、鉤、繡等傳統手工旗袍繡法,到專業領域專攻突破,到一個月時能獨立進行產品設計、旗袍作品創作。最后,優秀作品還將發放獎金鼓勵,優秀學員還可以長期與旗美人合作。
一位媽媽學員背著嬰兒來參加培訓學習 圖片由旗美人提供
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培訓以學習培訓、實踐操作為主要形式,同時包括項目研究、學員回訪、展覽展示、作品匯收等內容,為學員開設傳統手工、手藝工作站為實訓基地,建立與企業、社區的創新合作模式。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公服處副處長董桂林,開州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主任、博物館館長王永威,大進鎮人大主任吳輝,以及開州區人社局、開州區文化旅游委、大進鎮黨委政府相關人員出席開班儀式。
魯渝共建開州區旗袍傳統技藝非遺扶貧培訓班合影留念 記者 趙玲攝
本次培訓由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主辦,開州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開州區就業服務管理局、開州區大進鎮人民政府、重慶市旗袍服飾協會承辦。
主管: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主辦: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重慶市作家協會、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556d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版權所有 ICP備案:渝ICP備11000637號-21 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