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3月23日23時12分訊(記者 張義)23日下午,《時間之境——首屆重慶國際實驗影像雙年展》在位于黃桷坪的四川美術學院開幕,與日常展覽不同,本次展覽以川美黃桷坪校區坦克庫為主展場,分6 個特別計劃展單元和 3 個平行計劃展單元,觀眾甚至不用特地尋找,就能看到藝術的存在。
關注藝術展覽的觀眾一定還記得,去年11月,由王林、李川策展的《時間之鏡——首屆重慶實驗影像雙年展》曾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其實,那是《時間之鏡——首屆重慶國際實驗影像雙年展》的A計劃,而23日開幕的則為B計劃。B計劃是對A計劃“時間之鏡”的延續,邀請了約10個國家的130余位藝術家和策展人參與,作品包含攝影、錄像、影像裝置、燈光裝置等各種形式的近百組藝術作品和綜合藝術活動。與之前的展覽不同之處在于強調在地創作,本次展覽意圖將藝術植根于黃桷坪社區文化現場,將學院室內外展示場地、民間藝術工作機構和當地社區居民生活空間加以連接,從個人性的視覺體驗和藝術思考出發,用微觀敘事的方式實現影像的藝術介入。觀眾除坦克庫、器空間、HE基地等藝術場所外,在黃桷坪的梯坎豆花餐館、交通茶館、軍哥書屋、喜馬拉雅書店等地方,都能隨處看藝術作品展出,可謂貫穿周邊黃桷坪社區生活空間。
這不,在這家名為“梯坎豆花”的餐館內,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就看到了兩尊雕塑作品。靠近門口的桌子上坐的是著名批評家王林,吧臺旁邊立著的,則為梯坎豆花的老板娘。藝術家周波介紹,這組雕塑作品是真人掃描過后,用3D打印制作。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留意到,雕塑沒有上色,而是采用燈光投射讓他們變幻色彩。“燈光在這里讓餐館好像變成了舞臺,其實也象征著人生的舞臺,食客就是演員,每個人都在參與其中。”周波說。
主辦方介紹,所謂“時間之鏡”,旨在介入真實與虛擬的不同語境,于知識、權利、資本三者相互博弈的關系中和事物、歷史、人文交互作用的維度中,突出影像藝術的實驗性、個人選擇性和闡釋的多樣性,構建日常生活的實驗方法,通過藝術家直面現實與現場的觀照,以批判性、實踐性的案例敘事發揮創造性,展現獨立自主的當代文化精神。
“相比大學城集中更多的高校、科技類業態,黃桷坪的生態特別豐富,這里居住的居民有很多年的藝術積淀,他們對藝術有自己的見解,這樣的展覽也許可能只能在黃桷坪呈現。”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李川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黃桷坪的居民看得多、聽得多 ,長期生活在藝術中,他們本身就是藝術的參與者。
本次展覽持續至4月7日,感興趣的朋友,趕快去黃桷坪打卡潛藏在社區中的藝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