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公布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位于渝中區望龍門街道的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入選。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渝中區文管所獲悉,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由太平門、人和門兩座城門及相連的城墻組成,這段城墻90%保存完好,城墻殘長約545米。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段城垣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主體為明代所筑,清代有所修補。老重慶“十七門”現存的城門僅剩4座,該段城垣連接了4座城門中唯一的閉門(人和門)和有老重慶第一門之稱的太平門。日前,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渝中區文管所有關負責人的帶領下,再走這段老城垣,打探老城墻上的故事。
90%保存完好
日前,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穿過白象街一期進入人和門遺址,這座在渝中區舊城改造中發現的老城門,為17座老城門中的閉門之一,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閉門。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看到,人和門一段城墻和城門洞保存完好,門洞由條石封堵,條石是人和門發現后人為封堵的。現在該處是一個小型的城墻遺址公園,城墻上是正在修繕的李耀庭公館。
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房屋征收前,人和門城墻下和城門洞上全是民房,2009年文物調查發現并登錄了裸露在外的城墻遺跡。2010、2013年,人和門、太平門及周邊的城墻在舊城改造過程中逐步顯露。
眾所周知,重慶經過四次筑城,九開八閉17座城門是明代重慶府指揮使戴鼎在宋代舊城基礎上大規模修筑的石城。上述相關負責人介紹,開門為常年敞開,是真正的城門,多為交通用途。而閉門一般不開,有城門形態,比如人和門更多的就是排水功能。“發現人和門時,里面不斷有大股大股的水流出,直通水泥下水管道。據文獻記載,清代時,人和門外有神仙洞水溝,從刁家巷、段牌坊流出的水經此處流入長江。”
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90%保存完好。”除了郵局巷街附近有段城墻曾因老百姓出行需要損壞,這段約545米老城墻算老重慶城墻中保存較好的。
會說話的城墻
在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人和門開始,沿著城墻走到太平門。
如今,這一片大多是居民樓,除了人和門和太平門城門及附近一段城墻顯而易見外,其他城墻多隱藏在居民樓或被草木、苔蘚所掩蓋,以“堡坎”的形式存在。要不是有人介紹,還真不知道自己就走在一段老城墻上。
“也正是因為這樣,渝中區的老城墻保存得比較好。”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渝中區現在的地形地貌和城市格局與明清時候十分相似,正是因為山城的獨特地形,古代重慶城,以崖為城、以江為壕。所以到現在,渝中區劃界都以“堡坎”為界,而這些“堡坎”很多就是曾經的老城墻。
“要是平原地區,很容易就全部毀壞了。”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史料記載,重慶母城原城墻周長為8860余米,現在還保留了近4000米,其中露出來的城墻有近3000米,而未露出來的部分,大多封存在房基或者堡坎內。
在走訪中,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怎樣識別宋城墻和明城墻。
“明代城墻的條石主要是‘一釘一順’,在城門附近為了增強防御采用‘全釘’,而且都是垂直往上砌墻。而宋代的城墻有一定‘收分’和斜度,呈不規則的扣盆式結構。”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目前發現太平門和附近城墻部分墻基都是宋代殘存,筑墻的工事和老鼓樓衙署遺址的很多石作基礎接近。
第一門的故事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走訪發現,將兩座城門相比較,人和門城門洞小而精,太平門雖然在修繕中,但是城門和城墻更顯大氣和雄偉。
據有關文獻記載,太平門是宋代舊有之門,是為抵御元軍大興土木而筑。公元1278年,元將禿滿答兒率軍強攻太平門,炮火連天,硝煙滾滾,但太平門依舊安然屹立。太平門為長江一線重要屏障,主城門上榜書“擁衛蜀東”。
在重慶目前保存下來的城門門洞中,太平門的門洞也算是比較大的,而且還有甕城。除了軍事作用,太平門緊鄰政治中心重慶府、巴縣衙門,經濟中心白象街等,堪稱記錄重慶城市演變的“歷史化石”。
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處于重慶府署所在地的太平門,因其是整座城市的政治中心,自宋末定位后,便一直沒有變動過。因此,重慶的城門按過去的數法是以太平為首,依序按反時針方向繞城一周。所以,太平門還有“第一門”之稱。
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對太平門遺址進行了調查與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調查發現,遺址留存有較好的甕城;清理揭露了太平門主城門、城墻及附屬道路、水溝等遺跡33處,確認城門建于明代,城墻由南宋、明、清多次修補而成。出土器物標本300余件,涵蓋了漢至六朝、宋元、明、清各個時期,主要有陶幾何紋磚、“太平”銘文磚、瓦當、板瓦,青瓷碗、黑釉瓷碗、黑釉瓷盞、青花瓷碗、青花瓷杯等遺物。
“太平門、人和門分別代表重慶古城垣‘九開八閉’中開門和閉門兩種不同類型的城門址,特別是太平門甕城整體格局較為完整,是重慶主城17座城門中現存的唯一一處,填補了重慶城市考古的空白。”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太平門—人和門古城墻遺址修繕工作去年已經啟動。不僅要將殘存的城門和城墻進行修繕,對風化嚴重的石材進行加固、對石材表面進行封護,而且還要恢復城墻上的墻垛等。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