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4月3日20時03分訊(記者 張義)4月9日是中國美術學院建院紀念日。91年來,這所20世紀中國知名的高等藝術學府聚集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影響遍及全國及海外。4月3日,“世紀同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國立藝專西遷時期師生作品展”在重慶美術館3、4號展廳展出,中國美術學院西遷時期著名師生校友的44件作品亮相重慶。這些藏品的作者,在戰時的重慶國立藝專或任教,或學習,或從事藝術創作,成為他們藝術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之一。
在中國美術學院91年的發展歷史中,數遷其址,幾易其名,歷經風雨。從國立藝術院、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到如今的中國美術學院,從杭州到江西、湖南、云南、重慶的漫漫西遷之路,從孤山鐘聲的悠遠、南山湖畔的綿長、到象山之麓的宏闊,雖然歷經顛沛流離、板蕩紛爭,學院還是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豐碩的教育成果,名家輩出。特別是在重慶磐溪辦學時期,這里成為全國藝術學子向往的藝術圣地,聚集名家無數,培養優秀學子無數。
1946年國立藝專奉教育部命令,“永久校址,遷至杭州。”國立藝專國畫系山水教師潘韻為作校園山水一幅,并請歷任校長題簽。這一有心之舉,使我們今天能夠有幸對當時黑院墻校舍的地貌、風情,略知大概。
這幅作品就是著名的《磐溪藝苑圖》,是中國美術學院校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和作品之一。作者采用俯瞰式構圖,畫面遠、中、近景,層次分明,疏密有致。磐溪一帶的起伏地貌特征一覽無余。中景是畫面的中心,墨筆描繪的樹林中,掩映著黑瓦的校舍,情趣盎然。畫面的正中位置描繪的是國立藝專的大門,是全畫主題所在。巨石蒼茫,校門聳立,一條山路蜿蜒而上,一人徐徐前進,頗為生動,與“藝術史式”的山水畫作皆然有別。
本次展覽中還有另外兩件作品,也對磐溪藝校園有所描繪。
一幅是王辰1945年創作的油畫《黑院墻校園》,畫面中梯田連綿,房屋掩映,與《磐溪藝苑圖》互為映證;另一幅則是張一弓1988年創作的《三校長像》,與以上繪于磐溪時期的磐溪圖不同,該幅作品屬于憶寫。作品中,磐溪校園是作為西遷時期長校的校長背景而存在的。
據悉,《世紀同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國立藝專西遷時期師生作品展》將持續展出到4月14日結束,全程免費對觀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