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影像視頻|《愛的藝術》全球影像藝術展開幕 易烊千璽首部跨界影像作品亮相重慶
重慶文藝網4月18日18時50分訊(首席記者 陳發源)充滿奇幻的視覺沖擊、風格迥異的藝術形式、濃郁有味的愛情元素......4月6日,《愛的藝術》全球影像藝術展在原·美術館開幕,吸引了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前來觀展,展覽上線僅十天觀展人數就突破萬人。
展館內,四個藝術劇場各具特色,展出了不同時代藝術家的影像作品,其中就包括了世界當代藝術史上三位重要女性藝術家小野洋子、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翠西?艾敏的珍貴影像,以及青年明星易祥千璽的首部跨界影像作品,讓山城市民在家門口就看到了藝術家們珍貴的藝術作品,感受藝術的魅力。
首展當日參展展覽的觀眾
4月16日下午,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再次探訪了位于南濱路的原·美術館,此時展館內人氣依舊絡繹不絕、觀展氛圍依然濃烈。如今,藝術展覽受到越愛越多年輕人青睞,走進美術館觀展,逐漸成為大眾豐富文化內涵、潤澤心靈的新的生活方式。
展前持續升溫,展覽上線十天觀展“流量”破萬
3月26日,原·美術館官微發布全球影像藝術展“愛的藝術”將來渝展出消息,數小時后,微信后臺留言便互動頻繁,網友們紛紛留言對展覽的期待,讓展覽未展就先火了起來。清明小長假期間,來自不同地方的藝術愛好者們云集原·美術館,該館成為不少網友的新打卡地。
據該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開展首日就迎來“流量”高峰,展館內人潮涌動、絡繹不絕,據統計到場觀展人數超過1500人,前來看展的觀眾年輕人居多。
16日下午,作品《液體詩》前依舊人氣高漲
原·美術館執行館長薛薇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清明小長假結束后,展覽的熱度依舊不減,工作日狀態觀展人數較少,但每天也能夠達到平均400人的“流量”,而周末便是觀展的高峰期,截至16日,觀展人數就已經突破萬人。
據悉,在此次展覽之前,2018年年底“愛的藝術”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3個月,據展覽主辦方不完全統計,觀展人數近4萬人,因此“愛的藝術”一度成為2018年北京人氣最高的藝術展覽,也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而重慶作為該展的第二站,也是延續了在北京展出時的熱度。
走進藝術展館,大眾接受“藝術熏陶”的新方式
“我特別喜歡觀看藝術展覽,經常會在網上觀看一些展覽資訊,生活中有時間就會走進美術館看看展覽。”16日下午,家住江北區的Rebecca(英文名)在丈夫的陪同下來到了原·美術館,參觀了“愛的藝術”影像展后,她由衷的感慨道。
觀展的藝術愛好者們排隊入場
“這次能夠看到這么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感到非常驚喜,也非常珍惜,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展覽單元‘無人之境’,多個電影片段空鏡頭穿插在一起,能夠牽引觀眾的記憶,很有意思。”Rebecca說,愛是一個很廣泛的話題,通過影像展來詮釋‘愛的藝術’還是第一次看見,展覽很形象,也很具體。“讓我大開眼界。”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展覽現場注意到,前來觀展的依舊年輕人居多,經過多位觀眾采訪,大家紛紛表示,走進美術館觀看展覽也是生活中自我升華,接受藝術熏陶的一種方式,有味道、有內涵。
從北碚區專程帶著朋友前來觀展的莊凱月看完展覽后說:“這次行程,沒有讓我失望!”
在“永恒劇場”觀看展覽的觀眾
莊凱月在永恒劇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的行為藝術影像前停留了很久。他感慨,現在藝術表現方式多元化,通過影片的方式來記錄行為藝術,這種方式很新穎,也很特別。
談起對展覽的印象,莊凱月直言:“有參與感,互動性很強!”作品看似只是影像作品,但都需要去揣摩它的意思。“大部分作品都表現很抽象,每個展覽單元我都反復看了很多次,還需要深入了解。”莊凱月坦言。
四大藝術劇場,透出濃濃“愛”的氣息
“愛的藝術”展持續升溫,人氣高居不下,也離不開展出作品特有的藝術內涵,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展覽期間多次前往原·美術館現場體驗感受,進行了深入了解。
據了解,主辦方將展覽以“愛的藝術”為主題,試圖通過影像作品,審視當代視覺文化中關于“愛”的線索與解讀。
世界當代藝術史上三位重要女性藝術家小野洋子《床上和平》、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剩余能量》《戀人:長城徒步》《藝術家在現場》、翠西?艾敏《承諾愛你》的珍貴影像在同一展覽展出極為罕見,是該展的一大亮點。
在展館內還設置了心愿墻
除此之外,也展出了郭楚夕的《無人之境》、侯子超的《綠洲》、劉豪格的《魚缸》等青年藝術家作品,為展覽打造了全新的愛情體驗空間,“無人之境”“沙漠商店”“夏日公寓”,讓觀眾能夠在藝術欣賞的同時,切身感受在愛的世界里暢游。
展覽現場,除了藝術作品頗具看點,原·美術館對展覽布局分布也極為細膩,巧妙運用“行動”“能量”“永恒”和“未來”四個詞來代表四個劇場,通過風格迥異的藝術形式,引領觀眾發現愛,探索愛,喚醒愛。
值得關注的是,展覽特別單元,還呈現了易烊千璽參與創作的首部跨界影像作品《液體詩》,該作品將易烊千璽充滿奇遇的少年時代抽象為舞蹈場景,以回到母體為線索,表達了對生命的追問、對愛的信念以及對未來的大膽假設,帶領觀眾在如詩的舞蹈場景中穿梭。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多次探訪觀察發現,作品《液體詩》在展覽中顯露出超高人氣,每天都會有觀眾圍觀或粉絲前來觀看。
不斷探索與發現,嘗試新的藝術形態辦出特色展覽
近年來,原·美術館舉辦了不少國際國內前沿的當代藝術展。其中,《抽象+Abstract Plus——抽象繪畫在中國的新可能性》《iArt青年藝術計劃》《重慶當代青年雕塑展——轉角的風景》等展覽都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
藝術展覽的特色,也取決于美術館的定位,原·美術館地處南濱路,面朝長江,整個建筑外形似一個巨大的球體,造型獨特,年輕化、時尚化的風格,有“重慶眼”的美譽。
在藝術作品《無人之境》前不少觀眾欣賞藝術家將空鏡頭制作的影像作品
而原·美術館對展覽的規劃則圍繞觀眾進行策劃,舉辦能夠讓大眾參與互動、對話,且年輕化的藝術展覽,同時還能與藝術家近距離接觸。此前,舉辦的《時代肖像——肖全鏡頭下的重慶女人主題攝影展》就在重慶招募女性作為拍攝對象,增強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互動。
原·美術館執行館長薛薇表示,美術館成立并不是很久,相對比較年輕,對于藝術展覽,一直在不斷的探討和發現,不斷的嘗試一些更先鋒化、更前沿、更跨界的藝術形態和藝術方式,能夠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展館。
在薛薇看來,隨著觀眾對文化追求逐漸增強,對自身美譽度的提升,走進美術館看展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所以抓住觀眾的心,籌辦觀眾喜歡的展覽。
而對于此次展出的“愛的藝術”,薛薇則說,“愛”是一個大眾話題,很容易被接納,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討論,而展覽的表現形式,重慶大多數觀眾都沒有體驗過,展出的都是多媒體影像,對設備、空間要求較高,投入大,對于美術館來說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專家解讀:現代藝術展覽更受關注 走進美術館顯現出觀眾對文化的自覺、自信
面臨新的藝術展覽形態和年輕觀眾更愿意走進美術館這一現象,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采訪了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重慶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鄧建強。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如今藝術展覽形式多樣,什么樣的藝術展覽能夠讓觀眾更容易接受,關注度更高?
鄧建強:現在藝術展覽形式的確豐富多元,而現在的觀眾具備當代的審美觀念,傳統的一般性展覽已經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除非是非常優秀的一些經典巨作,傳世的經典,就如即將在重慶舉辦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和文藝復興三杰——神秘的貝里尼家族》特展,類似這樣的作品展關注度就比較高。
隨著大眾對文化的認知不同,藝術展覽形式也在改變,“藝術和科技”的結合是現代展覽新穎的表現形態,將傳統的架上繪畫,過渡到現代的多維、多元和融入現代科技的展覽,這一特點形態融入到美術館,就拿此前在重慶T2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智造重慶”互動媒體藝術展,和現在原·美術館展出的“愛的藝術”展都是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技術,能夠滿足現在觀眾的關注點,所以關注度非常高。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愿意走進美術館,您覺得這體現出一種什么現象?
鄧建強:隨著國民素質的提升,和對文化程度的重視不斷提高,以及長期以來的藝術普及,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包括周邊的生態,都與藝術密切相關,此前在網絡流傳一句話“生活需要儀式感”,而這里的“儀式”,也可以理解為藝術感。
只要一個人具備了一定的藝術價值,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工作都會有更深層次的認知,生活中就會充滿無窮無盡的樂趣,如果生活中沒有藝術實際上就沒有文化,便顯得枯燥無味。
如今美術館作為一個文化服務的窗口,隨著藝術展覽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愿意走進美術館,這也充分體現出現在的年輕人對文化的重視,滿足他們對文化的需要,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滿足這個時代的需要。有了文化融入,生活便更加豐富多彩,特別是對于年輕人來說我認為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