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4月19日18時40分訊(記者 張義 攝影報道)19日,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指導、江蘇新華文化藝術投資有限公司主辦、重慶市文藝家活動中心承辦的“新華日報木刻版畫作品及史料巡展”在重慶市文聯美術館B館開展。一張張記錄悲壯歷史的老版面,一幅幅凝聚了蹉跎歲月的經典木刻版畫,無聲訴說著那段歷史往事。
在艱難的戰爭歲月里,照片和影像極其匱乏,《新華日報》作為中國報業史上第一張開辟“木刻陣線”專版的報紙,選用具有戰斗性、鼓舞性的木刻版畫,激勵民族解放的信心,鼓舞抗戰的斗志。當時,一大批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中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拿起刻刀,以木刻藝術揭露侵略者的暴行。大量來自一線的木刻作品發表在《新華日報》各個版面上,中國第一代木刻家古元、李樺、力群等都曾為《新華日報》創作過大量的木刻作品。陳煙橋、劉峴、彥涵、王琦、羅工柳、李少言、牛文、李煥民等一大批杰出的老版畫家都曾在《新華日報》從事過美術編輯。
“《新華日報》跟重慶有很深的淵源,對《新華日報》來講有特殊的感情,這里相當于是它的故鄉。”中國報協主席團成員、江蘇省報業協會主席,新華日報社原黨委委員、副社長,《群眾》雜志原總編輯劉文平介紹,武漢失守后,新華日報社遷重慶繼續出版,被人民群眾譽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燈塔”,孵化了大批革命戰士、新聞戰士、美術大家。 “在攝影器材欠缺的背景下,版畫為報紙版面上重要的圖像語言,在抗敵宣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77歲的潘高鵬是從《新華日報》走出來一個畫家。他在《新華日報》從事了30多年美術編輯工作,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省直分會顧問,江蘇省新聞美術家協會會長、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我現在看到這個展覽,感到非常的親切,在那個革命時代,報紙的版面不可能像現在有電腦來制圖,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圖,都是拿刀刻出來的。”
據悉,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此次巡展橫跨南京、淮安、鹽城、徐州、上海、重慶、延安、北京等9個城市。在重慶的展出將持續至5月3日,免費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