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春唱的《蜀繡》是我們四川獨有的文化。你們重慶有嗎?”
“怎么沒有,你聽好了!”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一段《紅梅贊》剛落音,臺下觀眾歡呼聲、鼓掌聲不斷。
近日,原聲社兩位90后歷時近1個月創作的男女相聲《重慶歌聲成都曲》,在沙坪壩巴渝書場歡樂上演。
作為重慶為數不多的民營曲藝團隊,原聲社其實才剛剛過完一周歲生日。從無人知曉,到獲得重慶市曲藝大賽大獎;從臺下觀眾寥寥無幾,到走進書場的人越來越多。原聲社雖然年輕,但卻以驚人的力量迅速成長。
6位原聲社的中堅份子。
師范生的曲藝夢
“接觸曲藝之后,只能用2個字形容:真香。”
“我開懷大笑/換片刻逍遙/悲歡離合天知曉/醒時對人笑/夢里全忘掉/喜怒哀樂隨風飄……”就像每次演出前歌曲里唱的這樣,原聲社有著90后特有的自信瀟灑。
余正豪、李霏、甘函、齊憲佩、趙威海、李曉楠,這6個年輕人是原聲社的中堅份子。
除了李曉楠是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外,其余都是因為喜歡曲藝走到了一起,尤其是余正豪、李霏、甘函3人,同是重慶師范大學的學生。
原聲社社長余正豪。記者 吳思佳 攝
23歲的余正豪是原聲社社長,從小就喜歡表演的他在大學前就是學的表演專業。“藝考有身高要求,但我身高達不到標準。”余正豪苦笑。
不喜歡、不支持的人很多,但余正豪心中一直憋著一股勁兒,就是想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于是,當他進入重慶師范大學后,迅速加入相聲社團——聚逗社。
在這里,他盡情享受演戲帶來的愉悅。
原聲社演出時,巴渝書場觀眾滿座。
同年,一位叫李霏的四川妹子成為重師大一新生。在選擇社團的時候,生性開朗的她卻碰壁了。“當時余正豪也是表演團團長,他覺得我太鬧了,不好管我,拒絕我加入表演團。”
于是,當李霏發現余正豪是聚逗社社長后,對這個社團一無所知就賭氣加入,“社團是只要交錢就能進,他不能拒絕我。”在交完錢后,李霏才知道聚逗社是說相聲的。
“‘上臺先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這幾個字,余正豪讓我說了一晚上。第一次發現我不會說話了。”回想起第一次上臺經歷,李霏仍不能忘懷。“說得多、聽得多、看得多了才慢慢有感覺。”
李霏(左)和甘函。記者 吳思佳 攝
第二年,98后重師學生甘函進入聚逗社,“最開始我學的是戲劇,對曲藝不感興趣。后來接觸了曲藝,只能用2個字形容:真香。”
2017年12月,原聲社成立,這3名聚逗社的資深社員成為了原聲社的骨干。隨后,齊憲佩、趙威海、李曉楠等人的加入讓這個尚且年少的社團逐漸壯大起來。
李曉楠。
野路子的逆襲
“他們在演自己,塑造年輕人的形象。”
“原即本來,聲即聲音。原聲意指最初的聲音,最純粹的曲藝和表現形式。”用最地道的地方方言表演,是原聲社一直堅持的初心,但這個過程卻往往艱難曲折。
2018年3月,初具規模的原聲社在大學城的一家咖啡廳開始了首場演出。但由于演出經驗不足,節目選擇上以傳統相聲為主,觀眾寥寥無幾。
“當時賣票一張15元,但是最慘的一場下來,收入不到100元,社員的工資都不夠發。”余正豪深知如果不改變,腳下的路更加艱難。3個月后,他們停止了在大學城的演出。
川渝兩地歷來茶館興盛,茶館的熱鬧還包括了里面的曲藝演出。“其實在川渝人心里,一直都有一塊地方是留給曲藝,可惜如今的茶館逐漸沒落,曲藝相對也就少有聆聽了。”
精彩的節目逗得觀眾開懷大笑。
在一個月的休演中,余正豪思來想去,最終決定走最接地氣的一條道路,“重慶人,當然要看重慶味道的曲藝節目撒。”
同年7月,余正豪帶著團隊重新開始在白象街演出。這一次,節目有了新特點——巴渝味道。
在白象街演出的三個月里,他帶領團隊不斷創造摸索。日夜顛倒的奮斗,原聲社共創作和改編了32個作品。
其中,幽默呈現成渝風情的男女相聲《重慶崽兒成都妹》是余正豪最“寶貝”的作品,也是這個作品,于去年獲得我市最具影響力的曲藝專業賽事——重慶市第六屆曲藝大賽表演獎。
重慶市第六屆曲藝大賽頒獎現場。李霏(左四)、余正豪(右三)。資料圖
“《重慶崽兒成都妹》獲得表演獎,毫無爭議。這個節目非常接地氣,一看就是熱愛生活、思考生活、擁抱生活的人寫的。兩位演員在臺上的表演非常可愛、純真自然。他們讓我眼前一亮,因為他們沒有遵循陳舊保守的模式,他們在演自己,塑造年輕人的形象,這是非常難得的。”
牛群為他們傳授經驗。記者 吳思佳 攝
這是來自著名相聲演員牛群的評價,余正豪在臺下默默地聽著,喜悅之情無法壓抑,卻難以言表。
重慶曲藝的新發展
“他們能敏銳捕捉生活熱點,創作出重慶味道的作品。”
“都說重慶人耿直,可是你們小面館老板就不耿直,吃個面問我一大堆問題。問我湯多還是湯少要藤藤菜還是飄兒白要寬面還是細面……我就吃個小面那么多事。”“嗨,什么叫多事啊。我給你說這是重慶人的熱情和服務周到。”
每周五晚7點半,30歲的朱福君和友人葉茂總會準時坐在巴渝書場。他們端著茶杯,看著紅木戲臺上,這群年輕人說學逗唱,用一個個精彩爆笑的曲藝節目驅散這一周的疲憊,開啟一個歡樂的夜晚。
余正豪和趙威海(右)。
自從在白象街發現這個“寶藏團隊”后,朱福君一直追隨著原聲社。在他看來,這群朝氣蓬勃的90后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將傳統曲藝與重慶文化、特色方言進行創新融合,重新詮釋“有趣有料有情景”的新巴渝曲藝。
相聲、快板、金錢板、評書、諧劇、荷葉;《重慶歌聲成都曲》《我愛重慶話》《重慶崽兒重慶范》……
他們一邊接受前輩的指點,如重慶知名表演藝術家、侯派相聲非遺傳人仇小豹,青年相聲演員胡煥陽;一邊奇思妙想,創作出更具巴渝特色,讓觀眾開懷大笑的作品。
“傳承和創新其實是一體的,如今的傳統,也是前輩們的創新。”余正豪說這句話的時候很鄭重,很真誠地看著你。“一個是基礎,一個是發展,都不能丟掉。”
齊憲佩(右)。
當然,還有新興的互聯網為他們提供了豐沃的土地。
微博、抖音、B站……經過不同“換裝”后的曲藝節目擴散到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讓全國各地的人們通過觀看原聲社的演出了解重慶、認識重慶、愛上重慶。
“這是一群有想法的年輕人,他們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精力充沛,不計付出,對藝術非常執著;他們創作能力強,能敏銳捕捉生活熱點,創作出許多重慶味道的作品,豐富市民生活。”重慶市曲藝家協會主席魯廣峰認為原聲社有示范性作用,給一些有想法卻還沒行動的團隊指出方向,“我們會加大對此類團隊的扶持力度,讓山城曲藝百花齊放。”(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 吳思佳 實習生 閔詩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