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4月28日22時45分訊(記者 吳思佳 實習生 閔詩嵐 攝影報道)“前進的行動者,前進的新學校!新學校是大眾學校,新學校是茅草棚大學,新學校是露天大學!”28日下午,在重慶市育才中學學術報告廳,大型原創話劇《陶行知在重慶》審查演出在此舉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扮演者徐清這番慷慨激昂的臺詞讓在場的觀眾為之動容。
師生自編自演 致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話劇《陶行知在重慶》由重慶市委宣傳部指導,重慶市育才中學校和重慶大學黨委宣傳部聯合出品,重慶市話劇院友情支持。該劇講述了陶行知在1939年至1946年期間,為新中國建國培養棟梁之才,在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導和幫助下,于抗戰陪都重慶創辦育才學校,培養難童的故事。
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邀請農民當生物老師;仿延安做生產,帶領育才中學開荒自救等場景在育才中學、重慶大學師生和重慶市話劇院等專業演員的表演下,展現得淋漓盡致。
“陶行知的精神與當代社會所要求的精神一脈相承,他的大愛、奉獻、求真、創作精神與時代要求吻合。通過話劇方式,把他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該劇出品人、總制片人之一,重慶市育才中學校長張和松感觸良多,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今年是育才中學80周年校慶,也希望借此機會,把陶校長為國為民,教育救國的精神傳承發揚下去。”
育才中學歷史老師、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周睿是該劇的原創編劇、執行制作人,她于1年前開始創作,2018年7月完成初稿。在她和第二編劇李月共同努力下,共改稿30次。“在我眼中,陶行知是一個既有愛國情懷又有教育理想的人,他和大眾始終是在一起的,最想解決的是大眾的困難,走的是一條以教育為主的民主救國之路。”
本次演員年齡、專業跨度大,最小的是13歲初中生,最大的是60歲的專業演員,“這其實是導演這部劇的最大困難。”重慶市話劇院青年導演謝瑩和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表演系主任黃晟兩位導演感慨。
謝瑩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對于初中生,我們采取多種舞臺手段。比如最開始的戲中戲,讓他們多做動作,喊口號,生活戲就讓孩子們自然點。2種戲形成反差,反而更加流暢。此外,我們幫助大學生消化他們的人物,采用游戲的方式讓他們融入劇中。專業演員也會就大學生的表演方式演戲。”
陶行知的扮演者、重慶市話劇院創作中心主任徐清在此之前,對陶行知的了解僅限于教科書。在接到演出任務后,他前往合川古圣寺、陶行知紀念館,深入了解他的為人。“陶先生身上體現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點,他雖貴為知識精英,但和農民打起交道來是侃侃而談,正是有這樣的人物特點陶先生甘愿俯下身軀,扎根農村,像一頭驢一樣勤勤懇懇地為勞苦大眾做事。”徐清在創作人物方面更多地是植入這樣的性格特點,放低身段,與大眾一起,真真切切地感受他們的痛苦,了解他們的感受。
專家點贊 期待演出季中取得好成績
“今天劇組非常不容易,在沒有道具的情況下,演出效果卻讓人大開眼界。此外,它不能只是一個普通的校園話劇,更要把它的影響做大做深,讓重慶市民都能欣賞這部話劇,感受陶行知的精神。”市劇協名譽主席申列榮最后希望《陶行知在重慶》在5月第三屆重慶青年戲劇演出季中取得好成績。
市劇協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一級編劇夏祖生曾經參加過劇本討論,他對今天的演出很滿意,“重慶能有這么一個天然的創作題材,并且能讓師生參與其中,是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情。導演為了視覺呈現、編劇為了內容豐富、演員在人物刻畫上做的努力,我們有目共睹。”
市劇協副主席、副研究員黃波是育才中學的校友,一直對該劇抱有期待。“通過這次演出,可以看到編劇和導演的用心。相比第一次的劇本,這次對內容進行了壓縮和提煉,使話劇變得更精簡但是又不失主要內容和重心。我想,如果以后舞臺道具制作好了,燈光也安排好了,那呈現出來的效果肯定令人期待!”
看完該劇后,市劇協顧問、宣傳部重點項目推進組原副組長劉健提出了“三個肯定”: “《陶行知在重慶》是教育界和文藝界合作的典范,在呈現方式上非常流暢,演員們年齡層次豐富,孩子們演得生動活潑。期待接下來進一步打磨提升,做成重慶的紅色經典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