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5月11日00時43分訊 (記者 肖順財)昨(10)日,由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榮昌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創建工作會議在榮昌召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視為文化遺產的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以及相關的實物體現。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省+市+縣”的四級保護體系,保護模式正逐步從“單一性保護”向“多元化有效傳承”的方式轉變。近年來,市文旅委通過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培班、行業交流、文化展覽等多種形式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取得很好的成效。
據榮昌區文旅委主任鄔德德介紹,榮昌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夏布、折扇、陶器技藝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125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利用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抓好示范基地建設,引進人才培養、加強與高等院校合作等模式,按照非遺引路、文旅融合發展思路,積極探索非遺轉化發展新路子,推動非遺可持續發展。
榮昌非遺研學基地是經教育部批準立項并由教育部、財政部支持的重點教育改革項目,在市區兩級文旅委指導下,秉承“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徹落實“弘揚非遺傳統、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培育愛國情懷”的發展思路,開設了非遺課堂、建立非遺展示中心、開展演藝活動、舉辦競賽交流,將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融入課堂。推進非遺研學和社會實踐課程建設,啟動創建重慶市首個非遺研學旅行示范基地。通過售賣方式,讓非遺傳承與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榮昌非遺研學旅行基地負責人李廷勇在會上對首個非遺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做了介紹。
與會的榮昌夏布代表性傳承人、加合夏布負責人黃秀英在發言時說,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在傳承時一定要與時俱進,做到非遺傳承與當今時代結合、當今社會結合、當今學生青年時尚融合,要做到在發展和創新中傳承。如果僅僅是將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技藝進行傳承,那就很難融入當今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很可能讓技藝難以得到很好的傳承。
市文旅委黨委委員、副主任朱茂出席會議并講話。他表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中的突出代表,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
非遺文化濃縮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其豐富性、生動性與多樣性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絢麗多姿,將它與研學旅行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拓寬了非遺傳承傳播的渠道和范圍,擴大了傳承人群體規模,將傳承非遺與改善生活、豐富生活相統一,提升了年輕一代對非遺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從而不斷增強非遺傳承活力與后勁;另一方面可以豐富研學旅行的內容層次,使活動形式多元化,有助于培養青少年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文化自信,增進青少年的文化認同和文化理解,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以研學旅行為載體的有效實施,將會極大的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創新。
選擇在榮昌區試點建設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是鑒于2013年教育部已在此批準建設了國家級綜合實踐基地。非遺研學旅行基地的建設,將成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聚集、理論研討、對外聯絡、成果轉換、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是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加強非遺傳承保護的一條新路徑,需要各方力量密切合作、共同發力。他要求下一步,要嚴格按照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標準,不斷完善服務設施與環境、優化服務管理制度與流程、豐富研學旅行內容等關鍵要素。
市文旅委、市非遺保護中心、榮昌區文旅委、安富街道等有關單位領導及涵蓋傳統技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舞蹈、傳統醫藥、傳統音樂、民間美術、民間音樂的非遺傳承人及保護單位等100余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