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5月13日11時10分訊(記者 張義)熟悉濮存昕的觀眾都愛叫他“濮哥”,他在微信公眾號“濮哥讀美文”里堅持分享關于朗誦的一切。除了在話劇舞臺上,他最常出現的場合就是各種朗誦會。5月12日,濮存昕因朗誦來到重慶,他在《聲音的力量》名家名篇誦讀會上領銜誦讀。濮存昕如何與朗誦結緣?朗誦給他帶來了什么?孩子應該如何培養朗誦能力?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濮存昕接受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采訪。重慶演出公司供圖
對朗誦的熱愛
源自父親的“星期朗誦會”
央視綜藝《朗讀者》的溫情細膩而曾讓我們熱淚盈眶,湖南衛視《聲臨其境》的生動配音曾讓我們的心弦莫名悸動。如今,各大城市中都會有一個小小的朗讀亭,它在收集每個人內心的聲音,內容或多或少,情感或深或淺,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跡,這是一個屬于朗讀者的故事。
常扎根在舞臺的濮存昕對朗誦有著特殊的情結,他認為,這源自小時候參加過的父親發起的“星期朗誦會”。“詩歌朗誦會是我從小參加的活動,當時我父親是小組長,王興剛老師是副組長,那是我還不懂事,太多太多的老前輩在臺上的朗誦影響著我,讓我成為了小學的朗誦組成員。”
上世紀60年代,每個星期天下午,“星期朗誦會”都在中山公園音樂堂進行。
那時的濮存昕似懂非懂,但朗誦現場的氛圍卻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中。“其實那時候的朗誦內容比較簡單,就是朗誦革命烈士詩抄。”說完,他現場即興朗誦了起來,“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叫高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由于各種原因,濮存昕小學六年級后就再沒有上過學,但是通過朗誦的鍛煉,他漸漸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現在我張口就能引經據典,基本都是朗誦帶給我的影響。”
朗誦有什么力量
形成“DNA關系”,變成一種生命能力
因此,濮存昕認為,朗誦對于孩子非常重要。“就像很多從小就學鋼琴或者其他什么技藝的孩子一樣,可能當時沒有用,但是20歲、40歲、50歲以后,當你百尺竿頭覺得還能再上一下時,當你一切路都走到頭,重新再找新的高度和風景時,那些你小時候背過的東西可能就有意思了,你跟他有DNA上的聯系。”
他說,孩子如果對文學有興趣,會對文字產生親切感。他看見一段文字,就可以沒有障礙的、通順的、達意的、有自己態度的把它讀出來,進而可以脫稿,腦子里就逐漸有概括力、理解力、表達力,這樣就成為一種力量,一種生命能力。
其實,不少家長對朗誦可以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達成共識,并且有許多家長付費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希望今后能在語言方面成就自己的一席之地。
濮存昕表示,他們在成都演出與觀眾交流時,就發現有這樣的家長。“她的孩子只有8歲,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像某個著名主持人一樣的朗誦能力,詢問如何有針對性的培訓。”我認為,這樣的想法有些操之過急,“什么年齡做什么樣的事情,小孩子最先做的應該是把普通話說清楚,能夠字正腔圓,把漢語里的四聲發音到位,等到一定的年齡,再上專業、技術的訓練。”
濮存昕在《聲音的力量》名家名篇誦讀會上領銜誦讀。記者 張義 攝
作者的代言人
愿意跟觀眾一起詮釋作品
“站在舞臺上朗誦,我們就是作者的代言人,要盡可能把作者的意思傳遞給大家。”有一次,濮存昕朗誦了《將進酒》之后有觀眾來信直言他朗誦時的不足:“你這個第一句就不對,這李白是在發牢騷,你怎么讀得慷慨激昂?”看完那封信后,濮存昕陷入了沉思,“我當時認真想了想,覺得觀眾說得很對。我被音樂帶得自以為是,節奏抑揚頓挫,就沒有進入到李白和詩歌本身的情緒之中。”
對于觀眾的犀利點評,濮存昕并不生氣,反而感到十分欣慰。“最重要的舞臺不是我要演什么,是我與觀眾共同探討的這個劇本,我希望和他們一起探討,我表達出來觀眾來看對不對,演員要跟觀眾保持一種平易的態度,而不是居高臨下、炫技,這樣的話你才能收獲臺緣和人緣。”濮存昕說,這是劇院老前輩告訴他們的道理:戲劇是與觀眾共同創造,和觀眾一起詮釋作品。
濮存昕認為,文學和藝術能培養一個人的美感,這種美學、審美很重要。他說:“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素質,還沒等他張口呢,美感那種東西就已經讓人有分寸了。”
文學和藝術培養一個人的美感,城市也需要這種美感。對于重慶這座城市,濮存昕已經記不得是第幾次來這里了,重慶的夜生活,燈火闌珊的洪崖洞一直讓他迷醉。“但一個城市的品格,應該來源于文學、藝術,如果沒有這些性格的話,游客到重慶只能是吃喝玩樂。”濮存昕認為游客需要一點個性、一點美感、一點溫度和柔軟的東西,因此,到重慶來就要去看其文化,要看戲,看川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