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5月20日16時訊(首席記者 陳發源)“重慶,一座英雄之城,在風雨如磐的革命斗爭歲月中,培育形成了光耀千秋的‘紅巖精神’?!苯瘢?/span>20)日上午,隨著歷史長河孕育而生的《紅巖春秋》迎來了創刊30周年慶典。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首席記者 陳發源 攝
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風雨如磐的斗爭歲月,培育和形成了光耀千秋的“紅巖精神”。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首席記者 陳發源 攝
1982年4月,應重慶市委之邀,童小鵬、孔原、許滌新、榮高棠等一批南方局老同志重返紅巖,他們與市委主要領導同志就加強南方局黨史資料征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總結和宣傳好南方局歷史等廣泛交換意見。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首席記者 陳發源 攝
1985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主席、原南方局領導成員之一的鄧穎超最后一次重返紅巖村,回顧當年的革命歲月,題寫了“紅巖精神,永放光芒”。在離開重慶時,她深情地說,“紅巖的事情就拜托大家了。”鄧穎超的殷殷囑托,推動了南方局歷史和紅巖精神的研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首席記者 陳發源 攝
1988年,童小鵬向重慶市委建議,在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領導下成立專門的“南方局黨史資料研究室”,加強對南方局歷史的研究,并且辦一份刊物,編一套《南方局史稿》,深入研究、準確宣傳南方局歷史這件事情繼續進行下去。
據相關資料顯示,市委黨史工委在向市委上報的《關于創辦南方局黨史刊物的請示報告》以后,刊名定為《紅巖春秋》,在南方局老同志和重慶市委的重視和主持下,《紅巖春秋》幾個月內就爭取到刊號。
同年,鄧穎超得知《紅巖春秋》取得刊號,欣然為這份即將誕生的刊物題寫了刊名。“紅巖春秋”這四個字,也是鄧穎超存世的最后題詞。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首席記者 陳發源 攝
1989年5月,由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主管主辦的《紅巖春秋》刊物正式誕生,這是一本承載歷史使命的黨史刊物,是全國范圍內唯一一份集中學習研究宣傳周恩來和紅巖精神的中心刊物。
《紅巖春秋》從創刊之初至今,始終堅持“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辦刊宗旨,不斷發展壯大,從創刊時的季刊已發展成為月刊。
據了解,現目前《紅巖春秋》已編輯出版發行209期,刊發文章2000余篇,文字量達到2000余萬字。該刊物已成為重慶獨特的精神文化品牌,成為中共黨史資料庫中的重要冊頁。
2012年8月10日,《紅巖春秋》正式交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首席記者 陳發源 攝
座談會后,與會嘉賓一同前往了王琦美術館,參觀“永遠的紅巖”書畫作品展,該展覽共展出了文獻類作品“75”件,書畫名家作品63件,以藝術的形式,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巖故事、講好重慶故事。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