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6月5日14時訊 近日,以“青春心向黨、和美正毓英”為主題的重慶市第七十一中學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初2020級少先隊員離隊入團儀式暨第七屆“和美師生”藝術節在該校體育場拉開帷幕,2小時、24個節目,輪番上演。其中,由川劇興趣班學生帶來的四臺川劇經典劇目:川劇表演《大盤山》、川劇高腔《貴妃醉酒》、川劇彈戲《柜中緣》、川劇昆腔《偷桃盜丹》,文化藝術氣息濃郁,贏得師生們的陣陣掌聲,無疑是整場活動中最值得稱道的一大亮點。
《把子功》
關于71中的川劇興趣班,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說起。改革開放后,川劇等傳統戲劇因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受到了西方流行文化的強烈沖擊,一度曾是重慶市陣容最大、行當最齊、行頭最好的川劇團——沙坪壩區川劇團,一夕之間褪去榮耀光環停演,演職員分流從事其他工作。進入新世紀后,川劇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同時也隨著川劇老藝人的消亡,傳承與保護逐漸陷入困境。
《大盤山》
正當前行道路崎嶇,茫然無措時,沙坪壩區川劇團迎來了新的曙光。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重慶市出臺了《關于支持重慶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特別提出要加強戲曲進校園教育。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由文化主管部門和專業戲曲團體派出戲曲專家和非遺傳承人擔任學校兼職藝術教師,指導學校戲曲活動,開展校園戲曲講座,讓以川劇為代表的傳統戲曲藝術成為中小學生的興趣課、普通類文科高校的選修課、藝術類大專院校的必修課。
《貴妃醉酒》
同年,沙坪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意味著川劇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邁入新征程。唯有轉變觀念,讓川劇重返大眾的視線,尤其是對傳統戲曲文化逐漸談忘的年輕一代,讓他們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激發他們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達到最終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來。
《桂英打雁》
經過中心多方協調,2015年3月,川劇藝術正式走進71中,被納入教學大綱,后又增設校本特色課、開設川劇興趣班,川劇進校園活動自此如火如荼地開展。為保證授課質量,中心組織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成一、王家麒領銜,沙坪壩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彭華玉、曾良玉、杜金安等5人組成藝術團隊,每周2課時90分鐘對學生進行教學傳藝。剛開始,所有人都擔心課程無人問津,結果第一次就有多達28名學生報名,讓老師們喜出望外。通過老師們的精心備課,讓學生從練習川劇唱腔、小生臺詞、基本臺步等入手,消除了學習過程中的枯燥;團隊以編排劇目的形式,邊排邊學,在出成果的同時,還讓學生們領悟吸收傳統文化;同時,為適應學生更好地吸收川劇藝術精華,四年多以來,71中先后編排了《拾玉鐲》、《花子盤館》、《別洞觀景》、《三岔口》、《拷紅》、《桂英打雁》等30余個經典劇目,在“和美”藝術節、“和美師生”迎春、“校本特色課”展示、慶祝“六一”等活動展演,得到了師生、家長的一致歡迎和好評。
《花子盤館》
四年以來,71中藝術團隊授課300余課時,培訓學生近200人次,著實在71中刮起了一股不小的弘揚傳統文化的川劇風。71中也因此于2017年被命名為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2018年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基本程式表演》
天道酬勤,中心通過四年多的嘗試、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認識到,在文化多元化的當下,中小學生已成為保護、傳承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群體,普及川劇藝術的意義不單是希望人人都能成為川劇傳承的后備軍,更是能夠保持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理解。
《三叉口》
《拾玉鐲》
未來,中心將進一步加大對傳統戲曲的搶救、保護和扶持力度,大力推進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緊密吸取川渝周邊地區開展川劇活動的成功經驗,創新川劇傳播和參與方式,用新媒體聚集更多線上線下的川劇愛好者交流互動,尋求合作單位建立川劇沙龍、川劇校外課堂等,讓更多的人愛上川劇,讓川劇日益振興。
(文/賈明 圖/張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