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這個象征收獲的秋天,我們開始了一場行走。
我們穿梭在全市各大專業院團和各個劇場之間,通過和聲樂、曲藝、文學、文史、雜技等領域專家的深入交談,追尋重慶文藝事業和新中國共同成長的光輝歷程,努力還原在共和國70年的壯闊發展史詩中,重慶文藝事業砥礪前行的閃光軌跡,再一次印證在大歷史的天空下,個體命運和家國命運的辯證關系。
今天,就請各位網友隨著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的腳步,一起聆聽文藝大咖們的故事——
“當你相信你做的是對的,你就不愿意浪費一分一秒。”——石黑一雄
你想象中的二胡演奏家是什么樣子?
身穿樸素得甚至有些寒酸的長衫,扎成高髻的長發,趿拉著灰布鞋……
不少人腦子里可能會冒出瞎子阿炳的形象。
中國二胡協會副會長、重慶市歌劇院院長劉光宇卻不是這樣。
今年初,重慶市歌劇院(重慶交響樂團)“江山多嬌”組合舉辦的情景音樂會《音樂的故事》隆重上演,讓現場觀眾頗感“驚艷”。
表演中,作為“江山多嬌”創始人和主要成員的劉光宇,演奏了二胡獨奏《螞蟻》。
悠揚風趣的音符,幽默詼諧的臺風,用音樂描摹出渺小而有強大的螞蟻團結協作、奮斗不止的進取精神。
通過“時髦”的形式進行“具象化”的音樂表達——這是劉光宇追求的目標。
初秋的一天,在市歌劇院午休時間,記者見到了劉光宇。
身材結實、滿面紅色的他,扎著一個小小的高髻。
然而,真正認識到劉光宇作為“二胡演奏家”的身份,卻是在那一聲“嘿!”之后——
“弦”上逐夢想
——“十七歲‘超齡’學琴,如無名師悉心教導和自身刻苦的習練,就絕不會有成功可能。”
“我從小就愛表演。”這是劉光宇的第一句話。
話音未落,劉光宇突然一聲大喝:“嘿!”
記者嚇得渾身一抖。
劉光宇壞笑道:“你看,這就是表演——表演的目的就是吸引。”
言罷,他又迅速回到了正題。
一開始,劉光宇學的是說唱藝術。
在四川五七藝校學習評書期間,因為練習過度,處于換聲期的他“倒嗓”(聲音沙啞)了。
對于一個說書人來說,這幾乎是致命的打擊。
無奈之下,畢業后被分配到重慶市曲藝團工作的劉光宇,接受了評書老師徐勍的建議,以17歲的“高齡”改學二胡。
通常情況下,學習一門樂器最好的年齡是4-5歲——劉光宇的確很“超齡”。
“如果要形容那時的我,就一個詞‘灰頭土臉’。”劉光宇苦笑道。
幸運的是,他先后遇到了七位老師。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第一位和最后一位。
劉光宇的二胡啟蒙老師是國家一級演奏員、著名二胡演奏家夏元龍。
“在夏老師點撥下,原本要一個月才能領悟的演奏技巧,也許一天就搞定了。”劉光宇說。
然而,樂器演奏是一門嚴苛的學問,音量的輕重、音準的左右、音色的薄厚……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曲子的“質感”。
因此,要在二胡演奏上“搞出點名堂”,僅有名師指導還不夠——更多的,還得自己“悟道”。
如果看過劉光宇的演奏練習,你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眼前并不是一個琴師,而更像是一個“拳師”。
每次練習,劉光宇都是赤膊上陣。
演奏開始前,他會一手握琴弓,一手撫琴身,氣沉丹田,就如一尊雕像。
在琴弓摩擦琴弦的一瞬間,蓄積的氣力奔涌而出,從指尖傳遞到琴弦。
伴隨著或激越或婉轉的旋律,他的呼吸、動作和整個身體都會以二胡為中心,有節奏地搖擺張弛,其勁道柔中有剛,就像在二胡旋律中輾轉騰挪的太極高手。
夏天,汗水順著他的手肘滴下,在座椅旁勾勒出兩灘水漬;冬天,他會像剝洋蔥般一件件脫去上衣,一直練習到渾身冒熱氣……
為趕上其他人的進度,劉光宇每天能練習12小時。
在這樣的刻苦研習下,“高齡”初學者一點點后來居上,又逐漸一馬當先。
1981年,在四川省舉辦的一場二胡比賽中,入行不滿兩年的劉光宇脫穎而出,獲得了全省第二的好成績。
這次勝利,讓他從一個“自卑”的“高齡”初學者,變成了一個希望把二胡作為終身職業的追夢人。
“弦”上涌真情
——“恩師教會我的,不僅有演奏,還有做人。”
比賽結束后,劉光宇喜悅之余,也感到一絲惶恐。
“我獲得的這點‘成績’就像是海灘上的沙雕,一個浪頭打過來就蕩然無存。”
他必須成為“巖石”。
于是,他遍訪名師,開始努力提升自己。
三年后,劉光宇遇到了他的最后一位老師——被法國媒體評價為“即使是休止符時,也有感情”的二胡大師閔惠芬。
當時,身患癌癥的閔惠芬來重慶治病。
聞訊,仰慕閔惠芬已久的劉光宇帶著女朋友找到醫院,主動擔負起照顧閔惠芬的責任。
其間,劉光宇逐漸與這位大師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因為疾病,彼時閔惠芬的雙眼已經失去神采,但她依舊保持著樂觀。她會主動給小倆口講笑話,常逗得他們開懷大笑。
朝夕相處間,他們的情誼漸漸深厚。
一天,閔惠芬突然給劉光宇說:“我要給你上課。”
劉光宇急忙拒絕:“我照顧您,是因為仰慕您的二胡技藝。經過這些日子的相處,我也把您當成了親人。再說了,您的病還沒好,可不能勞心勞力給我上課……”
雖然要求被拒,閔惠芬心里的念頭卻越發強烈。
那年盛夏,重慶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
一個面無血色的中年女人,一步一歇地挪動雙腳,時不時停下找人問路,再一寸寸地挪向位于29中附近的重慶市曲藝團。
過了很久,女人終于挪進曲藝團大門,又一路詢問著找到了劉光宇。
看到這個極度憔悴的女人,正在單位忙活的劉光宇呆若木雞。
來者正是極度虛弱的閔惠芬。
“閔老師,您怎么來了?這么遠的路,您是怎么走過來的?”劉光宇急忙沖過去,扶住閔惠芬,把幾乎癱倒的她扶到宿舍,讓她躺在自己床上休息。
“我……來聽你……拉二胡。”閔惠芬擠出一個蒼白的笑容。
話音未落,劉光宇已淚如泉涌。
1984年夏天,劉光宇成了閔惠芬的關門弟子。
因為身體狀況不斷惡化,即使是上課,閔惠芬也只有能躺著。
一次上課,閔惠芬讓他拉琴。
劉光宇拉了一曲他最拿手的《江河水》。
一曲演罷,閔惠芬問他:“你覺得你拉二胡有什么特點?”
劉光宇很有底氣地說:“我的演奏力度大!”
聞言,閔惠芬虛弱地笑了:“讓你聽聽什么叫‘二胡的力度’。”
說著,她掙扎著坐了起來,接過劉光宇的二胡,也演奏了一曲《江河水》。
當閔惠芬拉動琴弓摩擦琴弦的一瞬間,劉光宇只覺得耳膜一震,就像有萬道雷光從閔惠芬指間迸射而出,又好似滔滔江水從琴弦中奔涌而來。
這才是真正的“江河水”的氣勢!
劉光宇被深深震撼了。
那一瞬間,他忽然發覺,自己離“優秀二胡演奏家”還差得很遠。
不久,閔惠芬赴上海繼續治療,還帶上了新收的徒弟。
恰逢上海有比賽,但閔惠芬的病情況并不樂觀,劉光宇的賽前指導成了問題。
病房里面是不能拉琴的,好在閔惠芬有一個隨身聽,于是劉光宇就把自己練琴的聲音錄下來,放到隨身聽里給師父聽。
每次播放完畢,劉光宇都要俯下身子,把耳朵貼在師父唇邊,仔細辨別閔惠芬說了什么。
閔惠芬已經連震動聲帶的力氣都沒有了。她不斷開合著嘴唇,唇齒間發出“嘶嘶”聲,很慢很慢地告訴劉光宇,哪里需要加重,哪里應該減輕。
幾乎每次走出病房,劉光宇都會躲在走廊里大哭一場。
在上海學習完即將分別時,閔慧芬在劉光宇的筆記本上題了字:“師生情,骨肉親,天長地久。重繼承,永開拓,同一目標。”
2019年,是劉光宇從事二胡教學的第28個年頭,其門下弟子已經超過千人。
昔日恩師烙印在自己心底的“藝”和“情”,劉光宇通過二胡顫動的琴弦,一點點傳授給了學生。
在傳承二胡這項民族樂器的同時,已經成為重慶市歌劇院院長的劉光宇,也有了另一個更宏大的夢想。
“弦”上承血脈
——“作為民族樂器演奏者,我希望我們的民族樂器二胡也能成為世界樂器!為此,我愿意做那個‘吃螃蟹的人’,不管成功與否,但求恪盡綿薄之力。”
2018年4月,歷經8年創作的跨界融合舞臺劇《大禹治水》在重慶歌劇院隆重上演。
和別的舞臺劇不同,這部戲的“演員”不全是人。
在這臺劇里,扮演“大禹”“水”“山”等“主角”的,分別是中國傳統樂器二胡、琵琶、竹笛。
這種用器樂扮演角色,讓聽覺視覺化,讓音樂戲劇性、情節化的“跨界融合”表演形式,正是劉光宇琢磨出的創新表現方式。
當藝術有了一定積累,劉光宇開始琢磨一個更宏大的命題:二胡的使命是什么?手拿二胡的“我”的使命,又是什么?
引發他這種思考的,是自己身處的那個日益崛起的祖國。
“我們的國家正在崛起,我們的民族正在追求復興的偉大夢想——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都要求文化的崛起和復興!因此,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的二胡也能像鋼琴、小提琴那樣成為世界樂器!”
對劉光宇來說,這個“讓二胡成為世界樂器”的目標,既是民族聲樂工作者的夢想,也是這個群體的責任。
可是,古老的二胡要如何“走出去”對接世界?
經過思考和探索,劉光宇的回答是:“融合和創新。”
如何融合?怎樣創新?
劉光宇說:“通過形式的融合創新,用和全球接軌的舞臺表現手段對二胡演奏進行改良,以增加二胡的表現力,從而打動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
按照這樣的“戰術路徑”,他帶領歌劇院的同事創作了二胡協奏曲《對話》——古老的二胡,第一次成為交響樂團的主角。
之后,他又創作了創新融合音樂劇《當查爾大師遇上賽馬》,并在摩洛哥進行了一次成功“快閃”,讓異國觀眾收獲了來自東方的“驚喜”。
在新加坡,當劉光宇和同事們表演結束,觀眾們紛紛要求加演。
聽完重慶市歌劇院的演奏,約旦親王王妃感動地說:“這場表演讓我永生難忘。”
截至2019年9月,劉光宇和同事們已經在全球70多個國家進行了演出,其創新演奏形式廣獲好評。
……
回到那個初秋的午后。
采訪即將結束時,劉光宇這樣總結自己40年從藝心路:“我是一個幸運兒。因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歲月,都有幸和這個國家、這個時代一起進步。未來,我和同事們會繼續傳承中國民樂藝術,用外國的形式,講中國的故事,發出重慶的聲音。”
言罷,他朝記者笑著揮了揮手,鉆出會議室排練去了。
文/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見習記者 杜典韻
主管: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主辦: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重慶市作家協會、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556d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版權所有 ICP備案:渝ICP備11000637號-21 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