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守望漠上花開——萬難紀實作品《漠上花開》拍攝記
2020-12-04 12:02:23 來源:重慶文藝網

用鏡頭守望漠上花開

——萬難紀實作品《漠上花開》拍攝記

漠上花開--重慶交大科研團隊力學治沙紀實。萬難 攝

中國有近20%的土地是沙漠和戈壁。重慶交通大學科研團隊從2016年起在內蒙古、四川和新疆開展“沙漠土壤化”試驗,利用力學原理,將沙漠改造成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地,已經累計改良上萬畝。

漠上花開--2017年8月17日,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旋耕機在新開墾的沙地里作業,沙地將被加入一種特殊植物性纖維黏合材料并使其擁有土壤的特性,播種后不久這里將變成綠油油的農田。萬難 攝

漠上花開--2017年8月17日,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工人們在試驗地里播種。萬難 攝

漠上花開--2017 年 9 月 5 日,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播種后的沙地上,工人們在鋪設為小苗遮擋風沙的草墊。萬難 攝

 攝影家萬難幾年來一直跟蹤這一項目,用鏡頭記錄了這個創造奇跡的過程,創作出紀實攝影作品《漠上花開——重慶交大科研團隊力學治沙紀實》。2019年,該作品參加第2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入選評委會推薦作品。

漠上花開--2018年9月10日,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 重慶交通大學的科研人員在測量剛剛從試驗地里挖出的植物根系長度。萬難 攝

第2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評委之一、新華社攝影部資深圖片編輯吳笛評價:

這件作品完整而生動地記錄了科技把沙漠變良田的故事。科研題材用照片這種空間化的敘述方式,在時間軸上展開,原本復雜的敘述則可能變得簡單。作者顯然多次深入現場,作品才能關注所有重要的部分,記錄了“沙漠土壤化”項目的開展,描述了階段性目標如何一步一步實現,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這也是一組內容與形式結合非常好的作品,大部分照片在構圖、取景、光影上的選擇,頗有可圈可點之處,在拍攝對象的選擇上自然生動,分寸拿捏巧妙,形式的表達既有意境又意味深長。

漠上花開--沙變土烏蘭布和中試基地(2018年)。萬難

攝漠上花開--2018年10月24 日,重慶交 通大學“沙漠土壤化”研究團隊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查勘新試驗地。萬難 攝

漠上花開--沙漠土壤化試驗基地。萬難 攝

漠上花開--2017年8月19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易志堅教授與科研人員一起在試驗地里記錄分析樹木的生長情況。萬難 攝

漠上花開--2017年8月18日,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地,科研人員在對改造后的沙子進行檢測。萬難 攝

一個偶然機會,萬難知道了重慶交通大學團隊正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進行治沙試驗。

漠上花開--新疆和田“沙變土”。萬難 攝

漠上花開--2018 年 10 月 23 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干沙漠重慶 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中試基地,工人在搬運收割打捆后的狼尾草。萬難 攝

漠上花開--當若爾蓋的沙遇上重慶交大“治沙”團隊。萬難 攝

烏蘭布和沙漠遍布沙丘,沙子隨著風四處飄散。2016年,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治沙團隊負責人、力學教授易志堅研究團隊在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開展試驗。研究團隊從植物中提取了一種纖維粘合劑,放到沙里,添加適量的水,讓沙子擁有生態力學屬性,實現“土壤化”。土壤化后的沙子能夠結合成團,具有較強的存儲水分、養分和空氣的能力,同時能滋生微生物,是植物生長的良好載體。

漠上花開-- 2019年5月11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 瑪干沙漠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中試基地,高粱苗 破沙而出。萬難 攝

漠上花開--2018 年 10 月 24 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 瑪干沙漠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中試基地,沙漠中種植的糯高粱即將豐收。萬難 攝

漠上花開--2018年10月26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干沙漠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中試基地,工人邱明禮收割成熟的高粱,并露出豐收的喜悅。萬難 攝

萬難特別關注這個項目,并跟蹤拍攝。第一次穿過沙丘進入試驗基地那一刻,他驚呆了:筆直的施工便道延伸向沙漠深處,兩旁種著高粱、玉米、番茄、李子和蕎麥,好像給沙漠鋪上了綠色地毯。將近一百種植物在惡劣的環境下生長出來,科研團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心血。研究團隊成功將試驗地變成了“綠洲”。

漠上花開--工人正在“沙漠土壤化”基地收獲蕃茄。萬難 攝

2017年,他們新開辟4000畝試驗地。2018年,科研團隊又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干沙漠種出了3000畝高粱和牧草,喜獲豐收;同年,團隊又在四川若爾蓋草原進行了試驗,800畝沙化地成功長出了牧草。

漠上花開--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空中俯瞰沙漠中的試驗地綠意盎然。萬難 攝

漠上花開--2017年9月5日,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中的試驗地綠意盎然。萬難 攝

從易教授和他的團隊的故事里,萬難看到了只有科學創新才能還大地青山綠水。他表示將用自己的力量持續關注報道生態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