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2年7月6日,由三峽川劇藝術研究傳承中心(重慶市三峽川劇團)創排的本土原創現代川劇《峽江月》登上第五屆川劇節舞臺。該劇是重慶市近年來新創川劇的代表劇目之一;是“萬州戲劇現象”的又一亮點;是聞名遐邇的“下川東”川劇藝術傳統的再度轉身與亮相。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邀請文化評論者和部分觀眾參與本劇的觀評活動,他們將從劇目緣起、文化背景、藝術特色、呈現情況等方面,對本劇進行介紹和討論。
清輝滿地人間情——現代川劇《峽江月》觀后感
文/林永蔚
劇場內樂聲驟起,舞臺上燈光漸明,當一幅青山高聳,江水浩瀚,舸帆搏浪,眾生營營的川東碼頭風情圖,驀然展現在觀眾們的眼前時,企盼中的人們心緒為之一振。在臺上繪聲繪色表演的引導下,大家情不自禁地跟隨著劇情的發展,一步步穿越到了那不堪回首的充滿國恨家仇的崢嶸歲月。
本劇主演譚繼瓊女士曾塑造過“鳴鳳”“陳白露”這兩個民國時期受傷害,受凌辱的感人婦女形象。而今她又“高堂滿地紅氍毹,試舞一曲天下無”,演繹出了另一位民國女人緋惻凄惋的峽江悲歡,順利完成了塑造川劇“民國三女性” 的宏大舞臺組合。
譚繼瓊以往飾演的鳴鳳、陳白露兩人的境遇雖各不相同,但都和京劇《金鎖記》中的“曹七巧”一樣,是在那魑魅橫行的社會中被戕害的纖柔女性。今天舞臺上的“江小月”這個人物卻視角更廣,立意更高,她的思想內涵和行為舉止具有更深刻的社會歷史意義。這是愛國主義和人性美的高度契合,這是譚繼瓊藝術創作理念的升華,也是她和她的演出團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創作實踐的可喜成果。
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書寫人民的喜怒哀樂和精神追求,社會主義文藝才能發揮最大限度的正能量。

在此劇的創作中,重慶市三峽川劇藝術研究傳承中心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樣全面貫徹“雙百”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創作方向?!秿{江月》的劇作者們,因勢利導,充分發掘其藝術潛力,編演的這出峽江人自己的劇目,必然會成為有利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十分積極意義的新時代文藝珍品。
以萬縣為中心的川東地區在我國現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當年朱德、劉伯承、陳毅等元帥曾在這里戰斗,打響了反帝的激烈槍聲;川軍抗日從這里東進,江竹筠夫婦領導的川東游擊隊也曾在這里浴血苦戰,迎接曙光。這宏大深邃的歷史背景,既為劇中人拓開了風起云涌的廣闊空間,也為他們的言行舉止奠定了合理的情感基調。
極富巴蜀韻味的川劇音樂,生動形象的峽江方言,一波三折的情節推進,聲情并茂的唱做念打,直讓觀眾們從臺下融進了臺上,在對現實的眷顧中引發出了對歷史的深刻反思。

事情可得從96年前說起——那是1926年秋,英艦肆無忌憚地侵泊萬縣江岸。9月5日這天,敵方竟發射炮彈轟擊繁華市區,制造了駭人聽聞的萬縣慘案。我們劇中的女主人公江小月的丈夫陳三就死在這次慘案中。十二年過去了,為了將兒子陳杰撫養成人,在亡夫摯友橈夫子水老大的幫助下,江小月含辛茹苦地經營了個“望江客?!绷囊远热?,故事由此拉開了序幕。
劇中主要人物江小月經歷了“九五慘案”“日寇侵華”“國共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國破山河碎,百姓盼春歸。以江小月、水老大為代表的劇中人在這戰火紛飛的時刻,心中涌起了熾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李半仙獨子喪前線,江小月送兒赴延安,水老大舍命運物資……這或明或暗的戲劇情節,表現了峽江人心中蘊含著的保家衛國的巨大能量。與此相反,三叔公橫施族權和四寡婦的步步緊逼,又從另一側面,形象而深刻地再現了舊社會對婦女肆無忌憚的欺辱和迫害,這充分揭露了封建勢力絕滅人性的殘酷本質,進一步提高了本劇的政治站位。
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是本劇的又一藝術特色。
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個古老文化體系中唯一沒有中斷自身傳統的文化體系。這條不曾間斷的文化長河中蘊藏著浩瀚精深、燦若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萬川畢匯,萬商云集;西山鐘鳴,碑銘傳世”。萬縣一帶物阜民豐,人杰地靈,世代傳承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除川劇的高腔、燈戲以外,劇中還將“四川竹琴”“板凳龍舞”和“喜鬧蓮簫”這三個群眾喜聞樂見的 “非遺”項目,有機地融進了舞臺之中。
劇中重要配角李半仙手不離琴,這不僅再現了“竹琴”藝術的奇巧形式,而且以其生動活潑,詼諧幽默的唱詞,或畫龍點睛,或意在言外,或承上啟下,穿針引線,有力地推進了劇情的發展。另外,板凳龍和蓮簫的運用也在凝重的劇情中增添了一股熱鬧氣息,強有力地烘托出了地方民俗文化特色,這不能不說是劇作者巧妙運用傳統“非遺”精品來增強舞臺效果的神來之筆。
具象和意象的有機結合,以意傳情,以虛代實是中華戲曲固有的表現手法。在《峽江月》一劇的編排中,主創者守正創新,不僅繼承了川劇表演的固有程序, 而且引入了十分新穎的現代表現手法。劇中的三條鸞帶分別象征了江小月的三段情感糾葛。前臺左側大樹上至始至終都掛著的那條綠色長巾,凸現了江小月不忘亡夫舊情的種種無奈;江、水兩人的紅綢舞,熾烈生動,既表現了“江”對水老大支援抗戰,舍身駕船的肯定和鼓勵,也表現了她對守舊勢力及國恨家仇所強加的不幸的抗爭。亂世真情暢,紅霞映江濤,愛情的滋潤讓小月又一次信心滿滿地追求著新一輪的幸福。

劇中的第三條綢帶卻是潔如皎月的白綾,這表示江小月被劉望見義勇為的轉變所感動,終于意惹神牽地接受了這位追隨了她二十余年的老表哥,但也意味著這是一樁悲愴的無果之戀。
整個舞臺上表現的雖是江小月個人的種種不幸和抗爭,但推演出的卻是上世紀前期中國社會風云變幻的宏大敘事。
“江風呼嘯,是峽江人們不屈的生命吶喊;波濤綿長,是大河兒女不盡的人間情歌”,這句話深刻揭示了全劇的主題。
打造一部經典作品往往需要作者嘔心瀝血,晨昏不輟的努力。這輪的演出本就已經是第20稿了,由此可見劇作者們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為了更進一步讓本劇更加完美,本人不惴冒昧,在此謹提出以下三點膚淺的意見。
其一,本劇劇情跌宕起伏,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自然而然地會發生許多矛盾和碰撞。在本劇第三場中,江小月在三叔公和族人的威脅下,從“我們各自走好”的絕決,到“今日里痛痛快快愛一場”的以身相許,其間小月的心理發生了截然相反的巨大轉變。這橋段中的大段唱詞雖然有她和水老大深厚情感的回眸,但卻沒有充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期盼和對族權惡勢力的蔑視。這就有點讓觀眾感覺后面的“交碗而飲,紅綢裹身”來得太突然,中間似乎還缺少一點“由推到就”的心理依據。此外,“男二號”前卑后亢的性格轉變過程在劇中的交代也欠明朗。前半部分中劉望的表現醋意滿腹,萎靡瑣猥,這與他后面見義勇為的行動形成了巨大落差。能否適當的刪去點劉望“這個不收錢,那個不收錢。就怕抗戰沒打完,客棧先垮桿”“我不像,有人像”之類的臺詞,把他演成一個暗戀表妹,但只是自慚形陋,缺乏自信的人,后來他被水老大迎難而上的壯舉所感動后,終于能幡然醒悟,奮發圖為。為了突出他的轉變,此時能否加上一段內心獨白,讓他也能在表妹面前挺起胸來,大聲喊出“我也是堂堂七尺男”的豪邁。這樣才能合理地詮釋他后來的作為,水、劉二人的藝術形象也才不會產生太大的落差。
其二,我們常說“無丑不成戲”,沒有奸詐刁頑就無以彰顯正氣凜然,反面角色在舞臺上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此劇中的三叔公和四寡婦都很有戲,可那位代表敵特的丘八就有點臉譜化了,至于后面的丘副專員更是概念化的表演居多。再說,他身為保密局副專員的高位,早是“掌陰教”的幕后黑手了,怎么能親自到街頭巷尾,茶房客棧來拋頭露面呢?
其三,大團圓的結尾雖說有點落入俗套,但其卻會給善良的觀眾以心理的滿足。本劇結尾時的高潮似乎感覺不太突出。江小月在那風雨如磐的四十來年的生命歷程中既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我愛的人” 和“愛我的人”。人們期盼著“清輝滿地人間情 ”的理想境界,我們多么希望她能在旭日東升的霞光映照下,精神抖擻地走向新的生活喲!
(圖/余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