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偉清(武隆區芙蓉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主任)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城鄉基層和諧穩定。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應保持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促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社區治理不僅是滿足居民生活性服務需求的主要場所和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落實平臺,而且是居民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的重要載體。在社區治理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社區治理過度行政化。就社會管理來說,過度行政化使社會資源配置模式過于單一,在社會沖突中容易把自身置于矛盾的焦點。這種模式下的社區治理手段存在兩個極端。第一,無原則的妥協。第二,粗暴機械地執法。正確的做法應該做到情理法兼顧,不僅要合法,而且要合情合理。
(二)不同治理主體難以形成合力。社區治理主體包括基層政府、主管部門、社區、物業公司、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多元治理主體由于利益和目標不同,在參與社區治理時難以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給社區治理增加了難度。例如,物業公司作為商業性質的企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一些小區常會出現物業公司收取物業管理費時積極,提供物業服務時懶散懈怠的情況。再如一些社區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質量不高,也是當前社區治理的障礙。
(三)主管部門與街道社區條塊協同機制不完善。在基層治理問題日益復雜化的背景下,街道社區“看得見、管不著”與主管部門“管得著、看不見”的矛盾凸顯,條塊協同機制亟待健全完善。比如: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主管部門將自身信息平臺向社區延伸,但存在各自為政問題,“信息孤島、數據打架”現象時有發生,部門聯動難、快速響應難。此外,每個部門自設一套信息報送系統,加重了基層負擔,造成了資源浪費,降低了治理效率。
(四)社區服務供需對接機制尚未有效建立。需求導向的社區服務供給理念和機制還未建立,目前的社區服務供給模式中,從辦到管由政府包攬和運作的模式居于主導,社會化、市場化手段應用不足,社會資源、市場力量參與社區服務供給不足,居民所能獲得的服務多為被動接受,導致服務供給的效率不高,還時有好心辦壞事的現象發生。
(五)社區居民參與度不高。新型的基層社區管理體制要求采取“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格局,社區事務管理更強調社會化運作和居民自治管理。然而目前,社區事務仍然基本上按照行政方式進行管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權利受到制約,參與社區事務多只參與到事務的實施過程,而社區事務的決策和監管方面則很少涉及。即使是社區事務的實施,由于多是一些組織居民打掃街道、宣傳政策等老套形式,也造成居民參與熱情不高,參與程度不深,參與效率低下。
(六)社區治理保障要素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資金、人才方面保障乏力。資金問題的根源在于多元化投入機制不完善,財政對社區的支持有限,費隨事轉的經費投入機制未有效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提供社區服務嚴重不足,社區自身“造血”能力低。人才隊伍方面,基層治理任務對社區工作者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受薪酬待遇、職業發展限制,社區工作崗位對高素質人才吸引力不足。
二、社區治理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
(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加強和改進社區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要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鞏固和提升國家治理基層單元的治理水平,加大力度完善基層社區治理體制。二是人口老齡化、低生育率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這兩個任務最佳的解決途徑就是加強社區服務,擴大和優化社區養老服務托幼育幼服務的供給。
(二)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對社區治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既為社區治理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手段,又將持續挑戰社區治理能力的反應。自媒體時代,互聯網信息傳播更加私人化、自主化和靈敏化,個別的局部事件可能被迅速傳播、擴大與升級。另外,一些違法犯罪活動也可能借助互聯網組織和互聯網技術增加傳播率,因而需要不斷提升社區治理的創新適應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三)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社區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社區治理最終要落腳在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當前人們對社區治理有著更多期盼。一盼歲月靜好、出入安全。當前社區人戶分離普遍,人口高度聚集、流動頻繁、陌生性強,居民對一老一小人身安全、個人信息與隱私安全、財產安全的訴求日益增長,住宅火災、高空拋物、寵物傷人等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使得安全保障依然是社區治理的重要任務。二盼環境舒適、物業提升。整體上,我國專業物業管理覆蓋率不高,物管素質有待提升,社區尤其是部分無物業管理小區和老舊小區亂拋亂扔、私堆亂放、私搭亂建、公共空間被侵蝕、物業和公共設施老化失修、停車位緊張等問題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環境質量與鄰里和諧。三盼生活便利、幸福感提升。社區服務內容滯后、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社區交往與休閑功能考慮不夠,社區文化傳承不夠,多功能、親民化的社區生活場景打造不夠等一定程度影響了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參與感。
三、創新社區治理的思考與路徑
針對社區治理的突出問題,應通過黨建引領,統籌凝聚各方力量,從過去的“單兵作戰”向“協同善治”轉變。
(一)凸顯黨建引領,筑牢“紅色根基”
1.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雙線融合,實現社會秩序與社會活力的平衡。一是推廣“社區黨委(支部)+小區黨小組+黨員示范崗”的黨建組織架構,明確治理職責,推行“基礎任務+服務任務”的社區黨員管理創新,以黨建促社區治理。提升社區“兩委”交叉任職比重,探索社區“兩委”與物業企業間“雙向進入、交叉任職”,規范物業管理。二是社區與駐社區單位共建共享互補,共同擔負加強黨的建設、創新社區治理、推動城市發展、服務轄區群眾的責任。強化街道黨工委領導核心作用,推動職能部門力量在街道聚合,讓資源下沉,從體制機制上為街道統籌各方、協同條塊創造條件。三是推動支部建在小區、樓宇上,通過科學劃網、全力織網、協同強網、服務入網,構建邊界清晰、覆蓋全面、管理靈活的網格體系,將工作前移到網格這個最小的組織單元,使各項措施精準落實到區、樓、層、戶。
2.“基層吹哨,部門報到”,讓基層政府從“捂蓋子”到“揭蓋子”。一是給基層的屬地政府賦權,提高治理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即賦予屬地政府執法召集權。平時搞聯合執法,需要上一級部門去協調,主要是政府辦協調各個部門開展,成本高、時間長。如果賦予屬地政府執法召集權,就可以及時吹哨、快速解決。二是依法治理。吹哨報到機制的本質是讓執法力量更好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采用吹哨報到機制,解決更及時且沒有后遺癥,更受基層歡迎。三是建立問題清單。明確社區治理中有哪些“看得見、卻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完善三個清單,即:問題清單、權責清單(梳理權責關系)和績效清單(考核措施的配套)。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針對性解決問題。
(二)緊扣治理重點,加強“三治融合”
1.居民自治治出社區活力。一是健全居民自治組織,在社區組建居民小組、小區議事會、居民智囊團,培育孵化社會組織,完善議事協商機制,創新居民自治,帶動更多居民由“居住其中”到“參與其中”,解決小區居民各種需求,破解社區治理難題。二是以“積分制”健全居民社區參與激勵機制。以積分制等方式,建立健全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和踐行自治、法治、德治的激勵約束機制。評分指標覆蓋社區志愿服務、慈善救助、尊老愛幼、鄰里互助,矛盾化解等等。2021年,南溪社區推出積分存折兌換,人人皆可參與,小事好事熱心事皆可形成積分。通過積分兌換,進一步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熱情,促進了文明實踐站工作機制的不斷完善,讓越來越多的人自覺投身到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中來。
2.加強法治治出一方和諧。一是普及社區法治顧問和人民調解工作室,增強居民公約的社會參與度,強化社區法治水平。二是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基層矛盾糾紛治理機制,強化社區法律服務,將人民調解、法治宣傳、社區矯正、律師服務等延伸落實到社區,增強社區發現排查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隱患的能力,建立健全網格、院落和社區組織排查發現隱患問題、街道會同職能部門解決隱患問題的機制,確保小事不出社區。三是明確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的法律地位。推進業主委員會治理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探索設立業主代表大會、業主監事會等制度形式,完善業主治理結構和效能。
3.堅持德治治出崇德尚禮。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美德少年”“我們的節日”“書寫武隆”“非遺傳承”等系列活動,達到崇德尚禮的目的。此外,還開設“芙蓉夜?!?,邀請各行各業優秀專家學者到社區授課,開辦“周末學?!保瑤途用裾疹櫉o人照看的小孩,讓居民在社區感受到溫暖。在小區樓院設立圖書借閱點,讓居民通過讀書,進一步懂文明、知禮儀,為社區添書香。“芙蓉紅心”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文明創建、復工復產等工作中積極作為,敢沖敢闖,成為武隆區一個響亮的志愿者品牌。
(三)以問題為導向,厚植為民情懷,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1.將社區發展作為社區治理的動力。一是發展社區公共空間,升級改造廢棄公共空間,強化周邊公共空間共建共享,對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綜合服務空間進行去形式化、去辦公化、親民化改造,讓社區空間“易進入、可參與、能共享”。二是發展社區經濟,鼓勵社區依托公共物業、公共資源和社會力量發展社區服務業,設立社區發展基金,推出慈善超市、愛心停車場等“自我造血”項目,搭建居民互助服務平臺,建立社區服務長效機制。
2.以“居民點菜、社區接單”形式覆蓋社區公共服務供需對接機制。一是堅持以民生需求為導向,以居民點菜、社區服務方式實施民生實事。包括消除安全隱患、社區環境整治、文化體育娛樂、生活關愛等方面,快速解決社區居民關注度高、受益面廣的小事、急事、難事。二是開展社區服務需求調查,加強需求的大數據動態監測,提升社區服務精準性。比如打造黨群服務中心、兒童托管和老人照料中心、社區便利服務站、文化服務中心等,形成涵蓋老中青幼的社區生活服務圈。
3.培育多元化社區服務生產主體。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協同、多元參與”原則,鼓勵社區探索“社會企業”“公益企業”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供給主體。比如,擴大社區托育、養老等服務供給,將托育服務納入社區服務體系,完善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體系。鼓勵發展嵌入式的社區養老,面向居家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短期托管、長期照料等多樣化、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
(四)增強居民參與感、認同感,將社區文化作為社區治理的紐帶
社區文化建設應以空間可共享、街區可漫步、建筑可品鑒、記憶可保留為目標,專設社區公共文化空間,開辟“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展窗,鼓勵社區文藝組織基于社區故事編排節目,構建社區記憶共同體,打造國際化城市客廳。根據居民興趣需求,引導成立運動協會、讀書會、歌舞協會等群眾組織,豐富文化生活。引導居民參與社區規劃、居民公約、社區LOGO的制作,增強居民參與感與認同感。芙蓉街道西路社區在陣地建設過程中,為激發黨建新活力,探索創新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模式、新路徑,在發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效能的基礎上,延伸服務 “觸角”,在功能布局上預留“黨建咖啡”“青年驛站”等功能,以品一杯咖啡的時間,進行聆聽、探討、對話、分享,將黨建交流與放松的咖啡屋環境交融,擦出現代文化的新奇火花。
(五)以信息化為支撐,提升社區科學治理水平
增強社區信息化應用能力。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相關重點工程,加快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實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強化“一門式”服務模式的社區應用。實施“互聯網+社區”行動計劃,加快互聯網與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運用社區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引導社區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參與公共事務、開展協商活動、組織鄰里互助,探索網絡化社區治理和服務新模式。運用信息化平臺,為社區治理能力賦能。通過建立網格化平臺,使社區實時掌握網格內動態信息,解決基層管理底數不清、情況不明、處置不及時的問題。如芙蓉中路社區,采取“互聯網+網格+樓棟”管理體系,織牢織密24小時社區服務管理體系。社區按轄區范圍劃分6個線下服務網格,同時建立6個線上微信居民服務群與54個居民樓棟群。在疫情防控、政策宣傳、服務物業管理、平安穩定、法制宣傳、統戰、民政、計生、垃圾分類等工作中有效發揮作用。
(六)強化要素保障,推進社區治理能力建設
1.多方投入,強化社區治理資金保障。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將基層組織活動和公共服務運行經費、社區工作者基本報酬、社區服務實施和信息化建設經費等納入財政預算。通過資金補助、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方式支持社區發展治理。統籌使用各級各部門投入社區的符合條件的相關資金。積極發展根植社區的社會企業,直接回應社區服務需求,補充社區資金來源。
2.以“四支隊伍”為重點加大社區人才隊伍建設力度。著力暢通社區工作人才來源渠道,提高薪酬待遇,拓寬發展空間。一是加強社區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選優配強社區黨組織書記。二是加強社區后備干部培養。三是加大從優秀社區工作者中定向公開招聘基層事業編制人員、公務員的力度。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四是加快構建社區規劃師制度。充分發揮社區規劃專業人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