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一年四季 ,二十四時;風景更迭 ,各美其美 ;手握剪子 ,紙呈其意;穿梭其間 ,感潤于心。
每個節氣都是一首詩,一首民間小調,是斗轉星移中的百姓煙火,是四季更替里的柴米瓊漿。今推出“剪紙說節氣”欄目,邀請重慶市非遺剪紙傳承人,“剪裁”節氣故事,展現非遺魅力,用大地上蓬勃生長的詩行吟誦民族血脈里的基因故事。

(詩詞)
《詩經·蒹葭》(節選)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簡介)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白露”就是指秋天的露水。此時天氣逐漸轉涼,夜間水汽凝結在葉子上面,清晨時分結成露珠。

(氣候)
進入白露節氣后,由于冷空氣轉守為攻,白晝有陽光尚熱,但傍晚后氣溫便很快下降,晝夜溫差逐漸拉大。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幅度的降溫,人們用諺語“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來形容天氣迅速轉涼。
(農事)
白露時節,正是中國各地大忙時節。東北地區,開始收獲谷子、高梁和大豆,一些地方開始采摘新棉;同時,要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選種留種,及時騰茬、整地、送肥,搶種小麥。華北地區,此時也是秋收大忙季節,各種大秋作物已經成熟,開始進行收獲;秋收的同時,還得抓緊送糞、翻耕、平整土地等,及早做好種麥的準備工作。西北地區開始播種冬小麥。西南地區到了白露時節,到處呈現忙碌的景象,因為“白露白茫茫,谷子滿田黃水稻和谷子得抓緊時間收割。晚秋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得加強田間管理,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溫霜凍造成危害。華中地區,抓緊時間收割遲、中水稻,夏玉米也開始收獲了,棉花也分批采摘,晚玉米得加強水的管理。除此之外,得抓緊時間平整土地,為種麥做好準備。

(物候)
白露三候是:“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此時鴻雁和燕子等候鳥開始遷移避寒,“羞”同“饈”,指美食,是說此時百鳥紛紛開始儲備過冬食物。
(習俗)
白露有收清露、祭祀禹王、喝白露茶、釀米酒等習俗。
收清露
中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儀式”。
祭祀禹王
民間有在白露時節祭祀禹王的習俗。祭祀禹王又稱為拜祭“水路菩薩”。禹王是治水英雄,與堯舜并稱古圣王,民間稱他為“水路菩薩”或“河神”。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江蘇太湖西山都會舉行祭祀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的規模最大,每次歷時一周。

喝白露茶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時節進入生長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具有一種獨特的濃郁甘醇,尤其受老茶客喜愛。
釀米酒
湖南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故稱“白露米酒”。
特別鳴謝:重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重慶市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 重慶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堰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徐雪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