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6月2日下午3點。
地點:星星梭朗讀會工作室。
人物:
張民,著名語言藝術家,全國聽眾喜愛的演播藝術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國家一級導演(以下簡稱張)。
陳慧,著名語言藝術家,主任播音員,配音演員,全國首屆朗誦大賽專業組一等獎獲得者(以下簡稱陳)。
賴永勤,國家一級文學編輯,全國百優廣播電視理論人才榮譽稱號獲得者,重慶文旅委、重慶廣電集團節目評委(以下簡稱賴)。
賴: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朗誦詩頻頻出現于新媒體,尤其是借助微信的推送,顯得非?;钴S,今天就是約你們兩人來聊聊關于朗誦詩的話題。
張:好啊,非常樂意來探討關于朗誦詩的問題。
賴:古今中外,詩歌這種文學體裁一定是與“吟誦”緊密相連的,孔子在《勸學》中說,“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狈g成現在的話,如果在讀書的時候,把它朗誦出來,我們仿佛和先賢們住在一起,想到一塊??鬃?500多年前的一段文字,也是對朗誦詩最形象和精準的論斷,不知你們兩位是否贊同?
張:的確,詩歌如果一旦失去了吟誦的功能,它的價值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和影響。反之,一首詩如果能通過朗誦的手段去演繹和助推,不僅會擴大它的影響,也會證明它的價值。
陳:就像這次疫情,新冠病毒為全人類帶來的巨大威脅,為我們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要去思考,該以怎樣的姿態去戰勝這場巨大的災難?這時候,我們特別渴望朗誦具有正能量的詩歌,去激勵人們的斗志。而如果讓詩只停留在紙面上,力度顯然不夠。
賴:像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余光中的《鄉愁》,舒婷的《致橡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有我們重慶詩人傅天琳和李鋼的詩歌……讓我們百讀不厭。是的,這些詩的藝術價值無可厚非,但通過語言藝術家們的反復朗誦和舞臺演繹,其價值會變得更有價值,經典也因此更加經典。
張:我在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授課時,曾經開設過朗誦詩專題講座。朗誦詩與一般的個人自我抒情詩雖然都具有詩的特質,但由于朗誦詩具有很明顯的傾訴對象和特定的受眾場合,在主題選入,視角介入,語言引入存在著一定的區別。自我抒情詩更多的是表達“自我”,讓自我思想和情感得到表達和宣泄。
賴:當然,自我抒情詩的讀者也希望獲得知音,與讀者形成共鳴,但它的傳播手段是文字,傳播對象是讀者,傳播方式是“一對一”的個體,傳播環境是安靜的閱讀空間。
張:而朗誦詩不僅要表達“自我”,還要通過“自我”去實現一種更大范圍的主動傳播,它的傳播手段是語言,傳播對象是觀眾和聽眾,傳播方式是“一對若干”的群體聽閱,傳播環境往往要借助廣播、電視、朗誦沙龍、劇場乃至廣場等大眾傳媒載體。
賴:我們只有弄清楚朗誦詩與一般的個人自我抒情詩的主要區別,才能夠在選題和處理上,做進一步的實踐。
陳:由于朗誦詩的傳播手段是語言,它一定要符合語言傳播的特點。一般說來,語言傳播的主要特點是節奏感強,語言流暢,音調和諧,明白易懂,適于上口,通俗易懂。作為文學體裁的朗誦詩,它除了要求具有以上特點之外,還需要一定的情緒鼓動性和藝術感染力,對語言的要求更嚴格。朗誦詩還要適應各種載體,各種載體對于朗誦詩的選擇也各有擇重。
賴:朗誦詩要適應各種不同的載體,這是為作品尋求到它最合適的地方,找到它最佳的歸屬。
陳:因為我長期工作在廣播戰線,我先說說廣播吧,廣播是一個相對安靜的傳播環境,聽眾是它唯一的受眾,這和閱讀“一對一”有些相似,它的選擇范圍很廣,一般說來,凡是符合語言傳播特點的作品,都可以選擇。就我多年主持文學節目的體會,廣播朗誦作品選擇敘事詩和抒情詩為宜,敘事詩有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有心理活動,能夠讓聽眾產生“聞其聲,見其人”的效果,它完全吻合了廣播的功能要求。抒情詩以真誠樸素、意象單純、清新雋永的作品為宜。真誠樸素,即不追求華麗的辭藻,以真誠的情感打動人心,能夠一下子抓住聽眾,也更有親和力。
賴:陳慧老師剛才談到意象單純。我的理解就是要避免冗長繁復的意象堆砌,眼花繚亂的故作炫技,以質樸無華的特點,既能夠讓聽眾記得住,也能與聽眾產生共鳴。清新雋永,即用清麗的語言來營造優美的意境,讓聽眾獲得美的欣賞和美的聯想,以提升作品的審美層次。
張:如果說廣播的傳播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而電視的傳播則是“又聞其聲,又見其人,”所以它們在作品的選擇上,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在于廣播適合的作品,電視同樣適合。但電視要求的作品,需要更具外化,更具形式感,更具表演性,以適應電視傳播的要求。更具外化,要求作品的語言更具宣泄性,情感更加濃烈;更具形式感,即要考慮到作品的獨誦、對誦、領誦加合誦等多種形式;更具表演性,相對于廣播,它必須融入適當的表演形式??偠灾?,它要適合的傳播特點和要求。
陳:沙龍式的朗誦與電視傳播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沙龍式的朗誦是直接與受眾接觸,它除了要求更加外化,更具形式感,更具表演性以外,還需要與沙龍確定的主題靠近,與現場的整體環境的協調。
賴:我認為,沙龍式的朗誦在選題上,應更具特定性,更具風格化,更具品質感。更具特定性,就是作品要與沙龍朗誦會的主題相符;更具風格化,就是要讓作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突出的地域風格,使整個朗誦會呈現出鮮明的藝術個性;更具品質感,則是要求作品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張:舞臺朗誦(包括廣場朗誦)一般為主題朗誦,它選用的作品必須體現主題思想,靠近既定風格,以更大的思想體積和藝術重量,營造出強烈的舞臺氣場。由于它的傳播方式與電視傳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更具外化,更具形式感,更具表演性”完全適用于它。大氣磅礴,視野開闊,雄渾豪放,既富有思想煽動性,又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它的首選,與晚會主題靠近的名篇佳作是備選。
同時希望有針對性的原創作品,來深化、提升晚會的主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原創作品也是衡量一臺舞臺朗誦會(包括廣場朗誦會)是否成熟的主要標志。
賴:剛才兩位老師談到朗誦詩在廣播、電視、沙龍和舞臺(包括廣場)的選題要求,我想,必須還有技術的支撐。
陳:我先說說廣播和電視吧,廣播,唯一的傳播元素是以聲傳情,因此應努力塑造聲音的藝術感染力,增強聽眾的想像空間。根據播音間話筒前表達的特點,尤其要注意氣息與聲音的調節與控制。電視,除了注意廣播的要求,還要把控好在鏡頭前的朗誦狀態,注意聲形并貌,聲音與表情形體的完美結合。
張:沙龍的朗誦場地,給朗誦者與聽眾提供了近距離接觸的環境,因此,朗誦者應注意與現場聽眾的相互交流與互動,以語言的感染力引起聽眾的共嗚,以起到更佳的朗誦效果。而舞臺,由于環境空間較開闊,聽眾較多,因此更要加強情感的釋放與聲音的張力,以增強作品在現場朗誦的感染力。
賴:張民老師說得非常好,加強情感的釋放與聲音的張力,讓作品呈現出它獨特的風格和面貌。每位朗誦者對作品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朗誦作品和寫作品的道理應該是相同的,最忌諱千篇一律。
陳:我認為要朗誦好一首詩,首先是要熟讀作品,分析作品,根據作品做好功課,找出這首作品的“魂”在哪里?動人的細節在哪里?作品的“痛點”在哪里?然后在對作品進行整體設計,把高潮設計在哪里?哪幾處作為鋪墊?作品的“痛點”該“痛”到什么程度?音樂該怎樣配合?與之同時,還應該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語言狀態完全投入到作品里面去,要讓自己和作品完全融入一體。
賴:我在不同場合欣賞過陳慧老師老師朗誦中國著名詩人傅天琳老師的代表作《檸檬黃了》,現場反響熱烈,你是怎樣理解和處理傅老師的這個作品的?
陳:傅天琳老師的《檸檬黃了》,通過對檸檬的贊頌,歌頌了生命的堅強和偉大,全詩不僅呈現出一種抒情而樸素的詩性美,也透視出哲理的力量,在處理作品時,我盡量讓哲理的光輝統一全篇,經過這樣的處理,大家反映,不僅吻合了作品,也深化了作品。詩人傅天琳老師看過這個視頻,十分認可這樣的處理。
賴:我最近在星星梭《無標題之夜》的帖子里,欣賞到了張民老師朗誦的著名詩人李鋼的《所有的人》,獲得了不少詩人包括李鋼本人的稱贊,張民老師對這個作品肯定有他獨到的理解和處理。
張:我非常喜歡李鋼的詩歌,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還朗誦過他的組詩《藍水兵》,我非常喜歡這組充滿陽剛之氣、富有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當時播出后也產生了很好的反響。近40年過去了,當我一拿到他的新作《所有的人》就開始細細消化,熟讀幾遍后,只覺得詩人的情懷沒有變,風格沒有變,但格局視野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胸襟更加開闊。
賴:我也仔細讀過李鋼的《所有的人》,是一首關注人類命運和未來走向的詩。它既有對過去的回望,又有對當今的思考,更有對未來的眺望。是一首既有歌頌又有批判,既充滿理性又極富感性的大作品,非常令人震撼。
張:對,讀完后就有強烈的創作沖動?!斑^去的回望,當今的思考,未來的眺望?!蔽野堰@樣的理解熔鑄到作品的再創作中,在處理作品的過程中,我和詩人,我和詩篇,完全融化在了一體。朗誦這樣的作品是一個非常享受的過程,這個作品錄制完畢后,我征求了詩人李鋼的意見,得到了他的高度認可。
賴:現在,重慶的朗誦沙龍非常活躍,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我認為,文化沙龍猶如一個城市文化細胞,文化細胞越豐富、越健康,這個城市的文化肌體也就更發達、更健康,不知道你們是否贊同這樣的觀點。
陳:非常贊同,證明我們重慶的文化素質正在提高。
張:但在朗誦中,我們一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和技術水平,藝術和技術的同步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文明素質才會同步提高。
文圖來源:賴永勤
主管: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主辦: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重慶市作家協會、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556d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版權所有 ICP備案:渝ICP備11000637號-21 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