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紅巖本色》欄目推出的《通往小灘的幸福路》,在每月例行的節目評審會中獲得好評。大家一致認為,該節目用生動的故事支撐節目的內容,用堅實的數據代替空泛的大道理,用老百姓的真實感受詮釋節目主題,是主題宣傳類節目的成功范例。
兩個故事感人至深
故事之一:小灘村是大足區珠溪鎮一個偏遠的小村子,2014年小灘村被確定為重慶市級貧困村,其中交通又是制約小灘村發展的瓶頸。
早年,小灘村的村民出行,主要依靠瀨溪河上的交通船和小灘、長灘兩座百年古橋。2008年的一場洪水,小灘橋被沖垮,長灘橋也無法通行。要打通瓶頸,修路成為小灘村唯一的選擇。而工程的最后兩百米,必須從村民姜樂彬家的魚塘穿過去。換言之,為了全村的利益,姜樂彬必須做出犧牲。魚塘是姜樂彬家的重要財源,要做通姜樂彬的思想工作,無疑是塊“硬骨頭”。幾經村干部的說服動員,姜樂彬不僅做出了犧牲,而且還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這個真實的故事一方面展現了新時代村干部的領導藝術,同時也展現了當今農民的新變化,可謂一舉兩得。
故事之二:59歲寡居村民林安惠,丈夫去世后,與身有殘疾的兒子和相依為命。
因為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的老房子無法居住,林安惠兒子只得常年在外打臨工,林安慧和孫子也只得在鎮上租房子住。為了使林安惠一家盡快安居樂業,林安惠老房子被納入到小灘村D級危房改造計劃,駐村工作隊不僅為她尋找合適的修建點,還從開挖地基、修房造屋到質量監督等,一一插手過問。2019上半年,在外“飄蕩”了3年多的林安慧,終于有了自己的新房,婆孫三也在自己的新家過上了團圓年。林安惠還在自家門口種蔬菜、養雞鴨,漸漸有了起色的新日子,使她對未來充滿希望。這個真實的故事非常感人,尤其是林安慧把自己親手縫制的鞋墊,送給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讓人潸然淚下。
兩組數據令人喜悅
在這期節目里出現了兩組數據,一組是姜樂彬的民宿在“五一”節日期間爆滿,一天進賬就近1萬元。另一組數據是2013年與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的對比,2013年為150元,2019年為150000元,是2013年的1000倍。
一般說來,數據在電視節目里出現,雖然很有說服力,但很容易走入圖解主題概念化傾向。本期節目卻讓這兩組數據,出現在村民和村支書不經意的敘述里,顯得自然而貼切。
姜樂彬在她的民宿談到:“生意還是很好,像我的民宿都是爆滿,(游客)吃住很高興。我是做的回頭客,一般都是你介紹我,我介紹你來。今年的五月二號,那一天進賬就近一萬元。”
另一個數據是在小灘村駐村干部的居住地,村支書表示:“我們小灘村現在每年的集體經濟收入大概在15萬左右。相比于我到小灘村任職的時候,上一屆給我移交的金額是150元,還有1張白條,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近2年,《紅巖本色》為擺脫圖解主題概念化傾向,在節目的形式和風格上,有了較大的改進和突破,這次,他們又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文圖/賴永勤
主管: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主辦: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重慶市作家協會、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556d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版權所有 ICP備案:渝ICP備11000637號-21 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