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賴永勤
每當聽到一些浮光掠影、味同嚼蠟的讀書節目,深感要做好一期有質量的讀書節目,必須要狠下一番功夫。前段時間,我有幸收聽了都市頻率《星夜伴讀》節目對蕭紅名篇《長安寺》的解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節目在選題上,既注重了經典性又兼顧了本土性;在解讀方式上,既有歷史感又有時代感。這種讓經典與本土結合,讓歷史和時代接軌,不僅使節目更有深度和厚度,同時也更加有親和力,聽后耐人尋味。
重慶長江索道車站。長江索道供圖
巧借重慶長江索道 讓經典與本土巧妙聯姻
該解讀一篇什么樣的經典,一篇經典該從哪里著手?這期讀書節目選中了著名作家蕭紅的散文《長安寺》,蕭紅于1938年9月來到重慶,1940年1月離開重慶飛往香港,盡管她在重慶只生活了一年多的時間,卻在重慶寫下了一篇頗具影響的散文《長安寺》。為了增強節目的吸引力,本期節目先設置了一個懸念,“在今天的節目里,我們將與大家共同分享一篇散文,它是我國已故著名作家蕭紅寫的,這是一篇什么文章?它與長江索道有什么關系?我在這里先向大家賣個關子,你們在聽完節目以后,答案自然會浮出水面。”
原來,重慶長江索道的站臺,是在被日機炸毀的長安寺的舊址上修建起來的。重慶長江索道原本只是純粹的交通工具,隨著重慶旅游熱的興起,它成了倍受全國旅游者關注的打卡熱地。一篇著名作家的經典散文,一個全國火爆的打卡熱地,就這樣巧妙地聯系起來,這個懸念,不僅調動了讀書人的興趣,也引起了旅游者的關注。
重慶都市廣播主持人、《星夜伴讀》節目編導及主持人諾亞。賴永勤攝
精選散文精彩片段 讓閱讀和賞析并駕齊驅
本期節目在選擇賞析片段時,既關注了它的文學性,又兼顧了它的地域性,并特別強調了它的時代性。如果說文學性代表了它的藝術價值,地域性反映了它的地方特征,時代性則是這篇散文的靈魂所在,也就是它的思想價值。限于篇幅,在此不妨各舉一例。
文學性方面——“大雄寶殿里,也同樣啞默默地,每個塑像都站在自己的地盤上憂郁起來,因為黑暗開始掛在他們的臉上。長眉大仙、伏虎大仙、赤腳大仙、達摩,他們分不出哪個是牽著虎的,哪個是赤著腳的。他們通通安安靜靜地,同叫著別的名字的許多塑像,分站在大雄寶殿的兩壁。只有大肚彌勒佛還在笑瞇瞇的看著打掃殿堂的人,因為打掃殿堂的人,把小燈放在彌勒佛腳前的緣故。”
這段文字盡管不到200字,蕭紅卻用她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長安寺大雄寶殿的整體氛圍和局部細節。擬人化的比喻,是這段文字的主要特點,那些泥塑的菩薩,在她的筆下仿佛有了生命,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地域性方面——“賣花生糖的肩上掛著一個小箱子,里邊裝了三四樣糖,花生糖,炒米糖,還有胡桃糖。賣瓜子的提著一個長條的小竹籃,籃子的一頭是白瓜籽,一頭是鹽花生。”。
生活在重慶的人,對這樣的人和這樣的環境,是不陌生的。在這段文字里,蕭紅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動地重現了重慶的尋常小販和市井生活,讓我們讀起來沒有絲毫距離感,感到分外親切。
時代性方面——“這是一塊沒有受到外面侵擾的重慶的唯一的地方……但我突然神經過敏起來——可能有一天這上面會落下了敵人的一顆炸彈。而可能的那兩條水龍也救不了這場大火。那時,那些喝茶的將沒有著落了,假如他們不愿意茶攤埋在瓦礫場上……我頓然地感到悲哀。”
比起前面兩段文字,這段文字不僅充滿了憂思,更飽含著感情, 蕭紅在重慶的日子里,山城重慶正遭遇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她和重慶的父老鄉親一樣,跑警報、躲空襲,親自目睹了了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蕭紅格外擔心長安寺的安危,當她看到長安寺唯一的消防設備,竟是可裝兩桶水的兩條水龍,一種不祥之兆襲上心頭,不免讓人對此揪心。這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它不僅讓我們重溫了歷史,也讓我們領略到了作家的熾熱情懷。
重慶長江索道車站。長江索道供圖
連線嘉賓現場采訪 讓歷史和現實無縫對接
經典為什么能夠成為經典,在于它既能夠超越歷史,又能夠反思時代。本期節目很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現場采訪了3位有代表性的嘉賓,讓歷史和現實實現了無縫對接。
第一位是西南大學專家型作家鄭勁松先生,他對蕭紅在重慶的情感生活和創作生活,進行了概括性的描述,讓我們了解到蕭紅創作《長安寺》的歷史背景和前因后果。
第二位是重慶市話劇團的表演藝術家鄭之同先生,他曾經在重慶25中讀書(即長安寺舊址),目睹過長安寺的斷壁殘垣,從而印證了長安寺曾經擁有的輝煌。
第三位是重慶索道公司的總經理孔德蘭女士,她詳細地介紹了重慶長江索道于1987年10月竣工并投入營運,由當初單一的交通工具,上升演變為具有交通與觀光雙重功能的旅游熱點,讓我們看到了長安寺的鳳凰涅槃。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本期讀書節目,在文學藝術的賞析,歷史價值的解析,和思想意義的透析等3個方面,所進行的精巧布局,也看到了本期節目創作者的良苦用心。書籍是人類通往美好的階梯,經典則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做好讀書節目,我們必須要在通讀原文的基礎上,找準它的思想、歷史和藝術價值,并以最好的方式進行解讀,這樣才能產生它應該起到的效果。
主管: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主辦: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重慶市作家協會、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556d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版權所有 ICP備案:渝ICP備11000637號-21 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