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又靜
2022年3月30日,重慶日報理論視頻欄目《理響青年》正式上線。在短視頻與算法主導的輿論場中,《理響青年》正悄然打破傳播次元壁——上線三年全網播放量超7億次,用戶畫像中00后占比近七成,青年自發創作的二創視頻覆蓋B站、微信視頻號等多個平臺。這些令人驕傲的數字背后,是重慶日報在理論傳播領域的一場深層次變革:當傳統宣講模式遭遇代際傳播壁壘時,《理響青年》以青春化敘事重構主流話語表達,讓黨的創新理論在Z世代群體中實現從“入眼入耳”到“入腦入心”的質變。
解構與重塑:理論傳播的“青春語法”
融媒體時代,理論傳播的本質突破了根植于話語體系的傳統范式,《理響青年》的創新實踐,緣于抓住新時代的傳播機遇,對舊有范式進行創造性解構。欄目摒棄了教科書式的理論灌輸,轉而采用“青年觀察者”的第一人稱敘事,將高閣中的思想典籍轉化為贈予青年的現代詩。在《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模范》特輯中,通過構建跨時空對話場域,讓李大釗熱血沸騰的革命誓言、黃文秀泥土芳香的扶貧日記、奧運健兒意氣風發的奪冠瞬間,在同一個時空坐標上交相輝映。這種蒙太奇式的敘事手法,不僅將“斗爭精神”具象化為跨越百年的精神火炬,更在代際傳遞中完成了價值解碼。在四百多期節目中,街舞的律動詮釋著新發展理念的活力,國潮漢服的紋樣編織著文化自信的經緯……青年群體在文化認同的浸潤中,自然生發出價值認同的根系。
欄目首創非聚焦型敘事架構,頗具時代意義與創新價值。《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輯中,鏡頭深入北碚剪紙第四代傳承人藍華的工作室,讓窗欞間的剪紙藝術與傳承人掌心的歲月紋路共同訴說非遺傳承的困境與堅守。這種去中心化的敘事模式,消解了傳統理論傳播中居高臨下的宣教姿態,以一種深度、有高度、有廣度亦有溫度的傳播策略,使理論從“靜態文本”轉化為“動態對話”的鮮活傳承。正如欄目負責人侯金亮所言:“我們不是在刻板地講道理,而是在真誠地說故事,用Z世代的想法破譯理論基因。”
賦權與共生:傳播場域的“雙向奔赴”
《理響青年》的深層價值突破,在于重構了理論傳播的“主體性敘事”生態。欄目打造了“黨報+高校+社會(1+1+N)”的互動傳播模式,每期的領講人均來自西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重慶市各大高校的青年學子,力圖消解傳統“教師-學生”的垂直傳播結構。讓青年從熒幕前走到鏡頭前,發揮出了青年朋輩群體的影響作用,讓青年從理論聽眾蛻變為宏觀敘事的主角——大學生主播以Vlog鏡頭捕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躍動脈搏,動漫社團借虛擬偶像演繹生態文明的詩意棲居,街舞青年用肢體代碼編譯和諧民主的生動注腳。這場改變傳播視角的“權力”革命中,Z世代真正握緊理論闡釋的“編碼器”,使單向灌輸的升級為雙向共生的價值回響。
與此同時,《理響青年》通過對“微粒化傳播”場景的深度開掘,實現了在平常生活中浸潤廣闊思想理論的創新傳播模式。解放碑步行街的“理論能量站”將思想啟蒙融入城市煙火;山城步道的“紅色語音導覽”讓青石板路上每處轉角都藏著可聆聽的紅色記憶……這些生長在生活肌理中的傳播節點,正是撬動思想理論傳播的支點。如此,《理響青年》通過技術賦能,將理論養分滲透至青年晨跑佩戴的耳機中、指尖滑動的屏幕內,最終在場景重構中實現“行走的理論課堂”這一傳播奇觀。
扎根與生長:山城實踐的“樣本價值”
作為根植重慶沃土的視頻欄目,《理響青年》的成功密碼深埋于這座城市的肌理血脈。節目創作團隊巧妙運用“在地化”敘事策略,將抽象理論融進山城的現實圖景:在李子壩穿樓軌道的魔幻空間里解碼新發展格局,借“紅色三巖”的歷史回聲演繹沉浸式城市探秘,以“兩江四岸”的生態蝶變構建生態文明實踐課堂。這種“山水為幕,街巷作臺”的創意轉化,讓理論宣講既具大江東去的磅礴氣勢,又不失市井巷陌的煙火溫度。
在此基礎上,欄目通過深耕“微內容”來重塑觀眾的理論接受邏輯,消解傳統宣講的認知壁壘。在聚焦“青年與城市雙向奔赴”主題的特別策劃中,創作團隊搭建起立體對話場域:既有青年建筑師以無人機航拍解構城市天際線的美學密碼,也有環保志愿者通過傳感器數據可視化講述生態修復的環保故事,更不乏新農人用直播鏡頭展現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這讓我們既能在顯微鏡下觀察中國發展的細胞活力,又能以專業所長為強國建設注入青春動能。由此,城市發展理論化作觸手可及的切身經歷,當觀眾目睹嘉陵江岸線生態監測數據的實時躍動,感受老舊社區改造前后的光影變遷后,新發展理念的種子已悄然在認知土壤中萌發。
鏗鏘的理論回聲,來自覺醒的青春與時代的和鳴。在意義不斷流動的數字巴別塔中,《理響青年》的探索昭示著主流意識形態傳播融入青年生活中去的可能:當理論傳播不再單純地拘泥于自上而下的宣講,而是轉變為青年間心靈的碰撞交流,真正的價值共識將在無數個意義迸發的瞬間生長。而這種改變的力量,正如兩江交匯激起的浪花,終將匯聚成推動時代奔涌的澎湃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