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小玉、何艷
《閑情偶寄》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光彩。這部由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所著的小品集,位列 “中國名士八大奇著” 之首,被林語堂譽為 “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胡適稱其為 “一部最豐富、最詳細的文化史料”。它不僅是對當時市井萬象的生動記錄,更是對生活藝術與處世哲學的深刻闡釋,歷經近四個世紀,以其超越時空的洞見,為當代人重構詩意棲居的精神圖譜,堪稱一部穿越時空的生活美學宣言。

探尋戲曲中詞曲與演習的藝術美
《閑情偶寄》作為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其開篇的“詞曲部”與“演習部”猶如兩扇精美的雕花門扉,引領我們踏入古代戲曲藝術的深邃殿堂。在“詞曲部”中,李漁以超越時代的專業視角,構建起系統完備的填詞作曲理論體系。彼時,“詩尊詞卑”的觀念根深蒂固,詞常被視作供伶人娛賓遣興的“小道”,在正統文學殿堂外徘徊。李漁卻大膽破局,以“填詞一道,文人之末技也”起筆,旋即援引元代雜劇巨匠王實甫、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等典范,得出“填詞非末技,乃與史傳詩文同源而異派”的顛覆性結論。
轉入“演習部”,李漁將視角從案頭創作轉向鮮活的舞臺實踐,秉持“填詞之設,專為登場”的理念,開創性地提出“結構第一”的創作綱領,將命意、構思、布局提升至戲曲創作的首要地位,并依序對“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等關鍵要素展開深度剖析。他倡導“結構謹嚴、情節緊湊”的創作原則,要求戲劇各要素如榫卯般精密契合,這對于當代的戲劇創作依舊具有指導意義。在語言層面,李漁提出“貴顯淺、重機趣、戒浮泛、忌填塞”的創作要訣,實現“說一人肖一人”的個性化表達,同時,追求文辭簡潔凝練、聲韻鏗鏘悅耳。這些真知灼見,為戲曲語言的創作與舞臺呈現提供了極具實操性的指導,有效架構起了文本與舞臺之間的藝術橋梁。
品味生活中聲容、居室、器玩的雅趣美
《閑情偶寄》中的“聲容部”恰似一部穿越時空的女性美學寶典,為古代女性提供了系統化的美容與氣質提升指南。李漁從選姿、修容、治服、習技層層深入,在姿容塑造上,又將肌膚、眉眼、手足、態度拆解為四項細致考究的美學要素。談及婦女衣衫時他說, “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指出服飾搭配與個人氣質、膚質相契合的關鍵——肌膚細膩者,衣料精粗皆可;膚質粗糙者,則更適合質樸粗糲的面料,否則會使粗糙之感愈發凸顯。這般細致入微的觀察見解,盡顯他對生活美學的深刻洞見。?
“居室部”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李漁超凡的空間審美設計智慧。從房舍朝向、路徑規劃、地勢高低、屋檐深淺,到窗欄形制、墻壁裝飾、聯匾布置、山石點綴,他均提出了極具前瞻性的設計理念。他主張房舍營造應因地制宜,將實用性與藝術性融合,巧妙借景,讓自然山水成為室內景致的延伸,營造出詩意棲居的氛圍。在窗欄設計上,他強調“制體宜堅,取景在借”,將窗外四時風光化作室內流動的水墨畫卷,豐富了空間的層次與韻味。這些設計理念啟發著當代人在追求舒適生活的同時,注重居住空間的文化底蘊與藝術美感。?
走進“器玩部”,李漁化身為生活美學的“器物鑒賞家”,深入探討各類器具玩物的設計與擺放之道。他秉持“適用為上,美觀并重”的原則,在幾案桌椅、床帳櫥柜等家具的選擇與設計上,既滿足日常使用需求,又賦予生活空間獨特的藝術格調。關于器具陳列,李漁倡導“忌排偶,貴活變”,反對刻板單調的布局方式,主張依據空間特點與使用習慣靈活布置,讓每個角落都煥發靈動生機。以茶壺設計為例,“凡制茗壺,其嘴務直”,認為壺嘴通暢與否直接影響使用體驗,稍有彎曲堵塞便失去實用價值。這種對生活細節的極致追求,生動詮釋了古人精益求精的生活品質與匠心精神。
領略生活中飲饌、種植、頤養的智慧美
在“飲饌部”中,李漁主張在儉樸中雕琢美味,于清簡里品味生活真趣。他凝練出的24字飲食箴言——“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既飽含對自然饋贈的敬畏,也彰顯著對健康生活的追求。談及烹飪之道,“煮冬瓜絲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醬醋而不宜于鹽;煮芋不可無物伴之……山藥則孤行并用無所不宜”,寥寥數語,不僅是簡單的火候掌控,更是對食材本真之味的虔誠朝圣,彰顯著這位生活藝術家對食物本性的深刻理解。他還強調遵循“不時不食”的原則,以新鮮時令食材烹制佳肴,這種追求自然本味的飲食哲學,與現代健康飲食理念形成奇妙共振。當現代人沉迷于重口味時,李漁的烹飪智慧恰似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真正的美味,永遠生長在順應自然、尊重本味的土壤之中。?
踏入“種植部”,李漁在泥土芬芳間編織詩意與哲思。他不僅細致傳授各類花木的種植養護之法,更以妙筆賦予植物鮮活的人格魅力。牡丹“骯臟不回之本性”,即便面對權貴亦不屈從,因而榮膺“花中之王”的桂冠;山茶于冰雪中傲然綻放,兼具松柏的堅韌風骨與桃李的綽約風姿,堪稱花中君子;黃楊“冬不改柯,夏不易葉”,在歲月磨礪中堅守自我,無愧“木中君子”之名。這些對植物的品評,實則是李漁內心對獨立品格與高尚情操的深情禮贊。在他眼中,侍弄花木不僅是培育生命,更是一場與自然對話、與心靈同修的旅程。當人們俯身澆灌、精心呵護,看著嫩芽破土、繁花綻放,便能在生命的成長軌跡中,感悟堅韌與希望的力量,讓心靈在綠意蔥蘢中得到凈化與滋養。?
“頤養部”堪稱《閑情偶寄》的生命智慧寶庫,談及祛病養生,他提出“病未至而防之,病將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 的前瞻性理念,將預防、干預與治療層層遞進,構建起完整的健康防線。他別出心裁地將藥物分為 “本性酷好之藥”“其人急需之藥”“一生鐘愛之藥”,從情感與需求的獨特視角,為醫療養生開辟新思路。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李漁對“行樂”的闡釋 —— 無論是位高權重的“貴人”、家財萬貫的“富人”,還是生活拮據的“貧賤者”,亦或是居家出行,皆有專屬的行樂之法。他以智者的豁達告訴世人,快樂無關境遇,在于心境,鼓勵人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擁抱生活,于平凡瑣碎中捕捉美好,在困境挫折里笑對人生。這份對生命的熾熱之愛與達觀之態,恰似一劑治愈現代焦慮的良藥,為快節奏生活中迷失的人們點亮心燈。?
《閑情偶寄》猶如一座滿載智慧的寶藏,李漁以其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和幽默風趣的語言,在竹影婆娑中煮茶論道,于花影扶疏處談藝說趣,將生活中的瑣碎之事描繪得妙趣橫生,盡顯古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與對生命的思考。它不僅是古代生活的百科圖鑒,更是指引我們發現生活之美的智慧寶典。身處快節奏現代社會,人們常被忙碌裹挾而忽視生活中的美好。而這部奇書恰似一柄月光寶盒,輕輕一旋便綻放出前人的生活智慧:無論是烹飪美食、布置家居,還是侍弄花草、靜享閱讀,皆是發現樂趣、感悟生活的契機。正如李漁所說:“若能實具一段閑情、一雙慧眼,則過目之物盡是畫圖,入耳之聲無非詩料。”書中穿越時空的生活箴言,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恰似一劑醒酒湯,喚醒我們被數字洪流沖散的感官知覺。愿我們都能擁有這份閑情與慧眼,讓平凡的生活充滿詩意與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