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下午,第二十屆群星獎廣場舞類終評第一場在重慶大田灣體育場舉行。觀眾的掌聲與歡呼在賽場回蕩——這場活動,與其說是一場比賽,不如說是一次歡樂的文化盛會。十七支來自大江南北的隊伍匯聚一堂,這不僅是一場舞蹈表演,更是一幅多彩的風俗文化畫卷。各參賽隊伍在服化道、編曲、動作設計和隊形編排上極盡巧思,吸收了各地傳統歌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展現了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
首先,來自各地區的少數民族舞隊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飾、音樂和舞姿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個登場的節目《幸福像花兒一樣》展示了貴州彝族姑娘們的風采——她們崇尚黑色,喜愛純潔的銀飾,舞者們身著黑色長裙,襯托得銀飾越發閃亮耀眼。舞者們伴隨著熱烈歡快的音樂舞動時,黑裙下擺的七彩裙裾如朵朵鮮花在腳下盛開,呼應著節目的名稱,烘托出舞蹈的主題。
《天琴姑娘夢飛揚》為我們帶來廣西壯族特有的天琴藝術——這是一種將唱、彈、跳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壯族姑娘們身著黑色高開叉上衣,配以紅色發帶和紅色下裝,色彩對比鮮明,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舞者們左手執火紅的花朵,右手指間佩戴金鈴,鈴聲清脆,舞姿熱烈奔放,如朵朵木棉花盛開。
《盛開的羊角花》是優美大方的羌族舞蹈,舞者們載歌載舞,粉色腰帶如彩蝶飛舞。隨著音樂節奏逐漸加快,她們的舞姿也從舒緩漸變為熱烈奔放。《歡騰鄂爾多斯》在大氣恢宏的呼麥吟唱中徐徐展開,舞者們身著紅綠撞色的傳統蒙古服裝,飾以金色配飾,艷麗奪目。馬頭琴的低吟和剛健有力的鼓點交織,舞者們雙臂舒展如雄鷹,輕盈的馬步中透著穩健。
《悅動賽舞韻》展示了新疆維吾爾族傳統舞蹈賽乃姆的風姿:舞者們服飾艷麗,女舞者優美舒展,男舞者矯健有力,伴隨著節奏鮮明的手鼓,舞出一片歡騰。《花兒開滿幸福路》節奏明快,舞蹈動作輕盈歡快,呈現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特有的曲藝形式“數花”,歌曲以男女對唱的形式,從天山雪蓮到洛陽牡丹,舞者們手舉紅花,當音樂從靈動轉為激昂時,舞者們揮臂一展,紅花變成紅綢帶,呼應了“花兒開滿幸福路”的作品主題。
同樣是藏族舞蹈,西藏自治區的《歡歌起舞》與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果洛·遺·舞》卻各有特色。《歡歌起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舞者們身著以黑白為主色的藏族服飾,以紅藍綠裝點,顯出低調的華麗。節目開始時舞者們似在呼朋引伴,看似隨意,卻極快地組成隊形。舞蹈動作有高原蒼莽之風,大開大合,自由舒展,長袖如波浪翻飛,剛中有柔,極富感染力。來自青海的果洛鍋莊舞則是具有厚重的歷史感的傳統民間舞蹈,它起源于公元七世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果洛·遺·舞》的表演者們身著米色和淺棕色的為主的傳統藏族服飾,外袍系于腰間,垂下的長袖成了舞者們握于手中的道具。音樂初起,鼓點沉重,鈴聲清越,舞者們舒展雙臂,以撩、甩、晃為基本動作,舞姿大氣沉穩,熱情剽悍中透出歲月的滄桑;音樂中段增加了幾分柔美,舞姿隨之轉為舒緩;后半段節奏加快,增添了現代氣息,舞者步伐也更加肆意揮灑,如同從蒼茫的遠古走來,奔向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
來自海南省的黎族舞蹈《椰殼噠噠幸福來》則青春逼人,舞者們身著翠綠嫩黃相間的衣裙,頭簪花朵,銀飾撞擊時發出清脆的響聲,分外俏麗活潑。舞者們雙手持椰殼,時而雙手互擊,時而擊打地面,時而敲打縛于腰間的椰殼,清脆的聲響,是南國的節奏,更是青春的律動。
舞臺上不僅有少數民族的濃郁風情,還有歷史的回響。來自江西省的《井岡山上》表現了采茶戲的藝術特色:臺步韻味十足, 轉扇、翻扇、抖扇、挽扇花……千變萬化,靈動活潑,將非遺藝術與紅色主題巧妙融為一體。甘肅省報送的《龍首節韻》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昌節子舞”。“節子舞”又名“霸王鞭”,舞者們身著銀袍銀甲,足蹬紅靴,雙手執木質道具“節子”,兩端分別飾以紅綢和綠綢,象征日月。舞者踏著剛勁有力的鼓點變換隊形,如行云流水,又如古代戰士排兵布陣。舞姿融合了武術和舞蹈,配合舞者們的聲聲吶喊,氣勢如虹。在極具穿透力的嗩吶與鐃鈸聲中,山東舞者們帶來了《大河奔海》,經過改編的《好漢歌》節奏更加鮮明,音樂后半部分更有搖滾色彩。男舞者們舞姿雄健有力,一顯鼓子秧歌的蓬勃力量。既有山東好漢的豪邁,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站在C位的銀發舞者神采奕奕,身手矯健,毫不遜色青年小伙兒,彰顯出廣場舞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特色。
男舞者們雄姿英發,盡顯陽剛本色,女舞者們則如百花盛放,展現出女性千姿百態的美:《水鄉幸福路》舞出了江南水鄉的詩意與柔美——沾衣欲濕杏花雨,分花拂柳玉人來;《回娘家》則是另一番風情:鵝黃衣衫,點綴一點嬌俏的桃紅,舞者們擰肩、扭臂、屈膝,姿態活潑,巧妙地將河北非遺“井陘拉花”與《回娘家》的旋律融為一體,歡樂俏皮,富有生活氣息;《山美水美東北美》則舞出了東北姑娘的爽朗:大紅衣褲、紅頭巾和腰間的紅帕,皆以白毛邊點綴。她們甩起紅帕,跳起秧歌,火辣中透出幾分嫵媚,舞出了濃郁的東北風情。來自廣州的《魚游春水》則勝在創意十足,以活潑的錦鯉表現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舞者們身著橙色長裙,前襟點綴紅鱗,裙擺裝飾波浪。舞者們赤足而舞,舞鞋握在雙手中,鞋上飾以魚鰭,舞動時如游魚戲水,靈動活潑。舞至中段,舞者們穿上舞鞋,舞鞋敲擊地面,踢踏作響,如春水破冰,令人倍感驚喜。
當然,重慶本土舞者們帶來的《幸福生活節節甜》自然讓本地觀眾倍感親切。舞者們身著橙紅色服飾,點綴著明亮的黃色,舞姿像重慶火鍋一般熱辣爽朗。民間音樂《高粱桿兒節節甜》和傳統舞蹈“連宵”都是川渝人民自幼熟稔的民間藝術。“連宵”又名“錢棍舞”“打連槍”,這種舞蹈以竹竿為道具,內置銅錢,綴以明黃色流蘇。舞者們或晃動錢棍,或以錢棍互擊,或以錢棍頓地,或以錢棍拍打身體各個部位,擊玉敲金,節奏鏗鏘,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連宵”不僅是一種民俗文化,還曾經是紅軍用來向老百姓宣傳革命道理的藝術形式。它來自川渝人民日常生活,在革命戰爭時期增添了紅色基因,如今又展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新時代的風采。
十七支隊伍,各自攜帶著不同的地域印記與文化基因,為觀眾呈現了這場盛會。我們在短短的一個下午,看見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既有厚重的歷史,也有靈動的日常;既有民族的獨特風情,也有現代的青春氣息,既是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也是新時代的盛世歡歌。作為一種群眾性的集體舞蹈,廣場舞的藝術感染力,不只來自整齊的動作,也來自舞者之間那種默契的呼應:圓陣、長隊、三角形、忽聚忽散的方陣……隊形猶如萬花筒般流轉,在變化之中凝聚出和諧。它不是孤芳自賞的舞姿,而是一種群體性的生命節奏。正是在這一點上,廣場舞顯得格外動人:它不是只屬于少數人的精英藝術,而是平凡的人們為了彼此、為了共同的幸福生活而舞出的慶典。
因此,比節目本身更打動人的,是廣場舞所承載的社會意義。它已經遠遠超出了“健身娛樂”的范疇。廣場舞是群眾文化自覺與自信的體現,是人民主動走上舞臺、走向藝術的方式。在舞蹈中,我們不僅看見了文化的傳承,更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無論男女老幼,一支廣場舞隊伍,就是一個小小的共同體;而當這些隊伍匯聚在全國的舞臺上,就成了一種宏大的文化景觀——這些舞者們來自社區、學校、農場、建設兵團……他們以最接地氣的方式,舞出了生活的美和力量。廣場舞,不僅僅是一種舞蹈。它是一種生活的姿態,一種文化的自信,一種精神的寫照——那是對幸福生活的信念,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對未來的期待。當舞者們在舞臺上盡情揮灑汗水,當觀眾在臺下熱烈鼓掌,那一刻,舞動的是人民的精神與時代的脈搏。
(作者:曾立,系四川外國語大學商務英語學院教師,中國劇協會員,重慶市劇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