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藝節丨舞劇《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登高》
2025-09-28 20:57:27 來源:重慶文藝網

詩舞千古名篇,傳承家國情懷。本期,讓我們走進杜甫名詩《登高》,這首詩在中國詩詞歷史上的地位,堪稱一座孤絕的巔峰,是后世難以企及的典范。

3e7ec4a124cfba48260f38fa2344b66a

在舞劇《杜甫》的最終章里,舞臺上依稀還記得《麗人行》的雍容華貴,耳畔里依稀還回響《兵車行》的冷弓鐵履,但舞臺上只有一個人,孑然一身,立于高臺之上,風聲,代替了宮廷的笙簫;猿嘯,取代了市井的喧囂,自此,他融進了無盡的黑暗,消失在歷史的長河,只剩下紗幕上那孤獨的一句話:“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一幅畫,潑灑了個人命運與整個時代悲愴的蒼茫畫卷。

夔州的風,早早地吹來了公元767年秋天的全部寒意。古夔州沒有長安的宮闕,也沒有洛陽的牡丹,只有一位56歲、貧病交加的詩人,獨自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臺。裘馬清狂的壯游已經遠去,只有生命在漂泊至尾聲時,詩人發出了向天地與命運的蒼茫發問。

老人目光凝視著長江奔流而去的遠方,將一生的崎嶇、家國的破碎、理想的擱淺,都慢慢地揉碎了,攤開了,放在了這秋日的高臺祭壇上。“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唐朝正是顛沛流離的尺度,也是他憂思所覆蓋的疆域;“百年多病獨登臺”,那“百年”是個人生命的遲暮,又何嘗不是唐朝由盛及衰氣數的傾頹。

在這幕《登高》的極致蒼涼之后,在一縷縷微光之中,他迎來了一生的記憶,只有最后青年杜甫躊躇滿志忽然轉身那一刻,老者的背,才終于不再倔強,徹底地佝僂下來,此刻的他,真的累了。他一生都在“接住”,接住時代的苦難,接住人民的眼淚。而這一刻,他接住的,或許是自己與這個傷痕累累的世界最終的和解。那不盡長江的滾滾波濤,帶走了他的青春與抱負,卻也沉淀下一種穿越千年的力量,所有的動蕩,在他的背影里,似乎都歸于平靜。

1156ddefbd29da2d3d33a2d27ac4366c

杜甫的偉大,在于他從未溺斃于個人的哀傷。他的情懷,總能在極致的困頓中,迸發出吞吐宇宙的磅礴力量。所以,那“不盡長江”來了!它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江水,而是裹挾著時間、歷史與命運的巨大洪流。她冷漠、永恒地滾滾向前,對照著個體生命的短暫與脆弱。在這絕對的偉力面前,個人的“潦倒新停濁酒杯”顯得如此微不足道。但杜甫沒有退縮,他以病弱之軀,站立成與長江對話的姿態——他將自己“萬里悲秋”的個人宿命,融入了這“滾滾而來”的千古長河之中。

0a8a2d21ba355951d439f53356c6db0e

就在這最后一刻,杜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任由秋風吹亂了白發,他用《登高》完成一種儀式,將個人的苦難淬煉成詩歌的永恒,將一己的失意升華為對家國天下最深沉的悲憫。在這悲欣交集的登高中,杜甫與他的時代,也與千百年后的我們,達成了最深刻的和解。

“一人之悲秋,千秋之家國。”

3061ee70177e54686a5102cbd003e018

而歷史,終究是欠他一個夢的。欠這個在秋風中白發蒼茫的老者,一個登臨絕頂后本該擁有的、舒心的微笑。那“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已然化作無數被他的詩句叩響心扉后,落下的溫熱淚滴。那“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又何嘗不是千年后我們敬仰的目光?

44ff444c82c29aa6e7a4ed0595d9e92b

夔州的高臺開始消融在夢里,整個盛唐的星空為他加冕,我們用崇敬的心情為他跳舞,他未竟的夢,因我們的銘記而完成。韓真、周莉亞老師做出了“春夜喜雨”的舞段,在這場夢里他終于可以轉過身,不再獨自承受那八面來風,而是在穿越千年的共鳴中,獲得了那個被虧欠太久的、平靜的微笑。

這微笑,我們欠了杜甫,太多太久。

文圖/重慶歌舞團

相關鏈接:

十四藝節 | 舞劇《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麗人行》

十四藝節 | 舞劇《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兵車行》

十四藝節 | 舞劇《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十四藝節 | 舞劇《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悲陳陶》

十四藝節丨舞劇《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述懷》與“三吏三別”組詩

十四藝節丨舞劇《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