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徐云卿)7月11日晚,“五彩繽紛·荀風再起”紀念荀慧生先生誕辰125周年系列活動在重慶群星劇院舉行,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戲曲名家與青年演員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荀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荀派藝術的創始人。荀慧生出身貧寒,幼年被賣給梆子戲班學戲。1917年,荀慧生正式改演京劇,他突破傳統行當限制,融合青衣、花旦、刀馬旦表演精髓,提出“演人別演行”的理論,并在20世紀20年代中葉建立了荀派藝術體系,創造出許多天真、活潑、嬌憨、熱情的舞臺人物形象,形成“荀派”獨特風格,唱腔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創造出融韻白、京白為一體的念白,具有特殊的表現力,深受觀眾喜愛。

荀慧生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他的表演上,還體現在他對后輩的指導和培養上。他的弟子包括童芷苓、趙燕俠、李玉茹、吳素秋、張正芳、劉長瑜、孫毓敏、宋長榮等百余人,這些弟子在荀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晚7點,群星劇院內鑼鼓聲聲、絲竹悅耳。來自重慶京劇院的青年花旦演員韓林浠和荀派傳人畢藝琳、張燦、邵曉白先后上場,帶來了四出荀派經典劇目表演。
韓林浠飾《賣水》梅英,嬌俏靈動,聰慧機敏,盡顯少女嬌憨。整段唱腔輕盈歡快,載歌載舞,特別是“報花名”唱段,韓林浠完美演繹退步圓場、踮步、小碎步、耍手絹、耍折扇等程式表演,展現出了扎實的花旦功夫。張燦在《癡夢》中化身崔氏,通過柔媚婉約的唱腔,表演了角色的情感變化,從喜到悲,最終意識到一切只是一場癡夢,刻畫了悔恨交織的復雜心緒。《勘玉釧》里,畢藝琳“一趕二”,前飾俞素秋以青衣應工、后演韓玉姐以花旦應工,將閨閣嬌羞與俠氣果敢演繹得活靈活現。邵曉白則以《荀灌娘》中颯爽英姿,再現巾幗英雄的風骨,智勇雙全、擅長弓馬、心系蒼生的荀灌娘與不學無術的哥哥荀常形成鮮明對比。

四位演員雖年輕,卻精準拿捏荀派藝術的精髓——融青衣的端莊、花旦的活潑、刀馬旦的英氣于一體,讓鮮活的女性形象躍然臺上。“此次演出不僅是對荀派經典的致敬,更是為青年花旦演員提供一個鍛煉自我的平臺,助力他們在實踐中成長,推動荀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重慶京劇院副院長周利說道。
演出結束后,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沈鐵梅,荀慧生藝術研究會理事長周津羽,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郭宇,上海京劇院一級演員、荀慧生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熊明霞,國家京劇院戲曲評論家、荀慧生藝術研究會副理事長封杰,對演出的4位青年演員展開了細致入微的點撥。從服飾扮相、道具色調,到唱念節奏、步伐站位,甚至精準到一字一腔,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專家們的真知灼見令青年演員們受益匪淺。

專家們表示,荀慧生先生敢于突破程式化的窠臼,將生活化的表演融入傳統戲曲,賦予角色以煙火氣與人情味,希望青年演員們不要照本宣科,而應博采眾長,增加文化修養,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活動中,荀慧生藝術研究會授牌重慶京劇院為“荀派藝術傳承實踐基地”。“荀慧生先生是京劇藝術的一座豐碑,他創立的荀派藝術以細膩傳神的表演、清新靈動的風格,為中國戲曲藝術增添了璀璨的華章。”重慶京劇院黨總支書記王曉萍表示,“重慶京劇院作為西南地區重要的京劇藝術院團,始終以傳承和發展京劇藝術為己任。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藝術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希望通過這樣的平臺,讓荀派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也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