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貞華
重慶從今年11月中旬以來,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最嚴峻的考驗。11月18日,市委宣傳部要求全市文藝工作者行動起來,“藝”起戰疫,共克時艱。為了豐富居家市民的精神生活,市評協主席團近期策劃了“評論家和你走進藝術”系列活動。此前,已有美術、戲劇、舞蹈、文學、電視、電影等方面的專家評論推介精品力作,深受歡迎。在市書協副主席牛帥兵先生的幫助下,我在“水墨蘭亭”做了這個網上小型展覽,但愿給同道和愛好者們一點小驚喜。

徐無聞先生去世快三十年了,他的書法篆刻藝術不但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而為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收藏家所關注,這在當代書壇是不多見的。
先生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以書法篆刻名世的,其實他首先是一位優秀的學者,然后才是一位出色的書法篆刻家。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言,書法必須有一門學問作基礎才好,很多人的字站不住,不是技法不夠熟練,而是學問不夠好。徐先生在文字學、金石學、碑帖考證、書法、篆刻、詩詞、繪畫、收藏等領域都有所涉獵并有很大影響,是一位“通才”型的藝術家。他生前為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書法篆刻兩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西泠印社社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是二十世紀巴蜀書法篆刻藝術的代表人物。其全面的學養、獨到的見解和高尚的人品,才是其書法篆刻自成高格的“源頭活水”。對于徐無聞的書法篆刻的妙處,啟功先生在《徐無聞書法集》序中說得最為透徹:“教授于西南師范大學,著述甚富。于古文字之考辨,造詣尤邃。暇則揮毫作書,古、篆、楷、行,罔不精工。”①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有幸與先生有過一面之緣。當時我想報考先生的書法研究生,去西師拜望先生。先生看了我帶去的書法習作和所發表的文章,鼓勵我要多臨帖,多讀書,要把書法當成一門學問去做,還笑談不要當“文抄公”。回來后不久就聽說先生去世了,我才知道去拜訪先生時,他已病入膏肓,他是從成都養病回來處理一些事情的。其間人來人往,先生一邊和我談話,一邊還要不時起身去處理一些事情,卻沒有絲毫厭煩。先生的平易近人和學者風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記憶,后來每當欣賞他的作品,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當時的情景。傳統書法追求“書如其人”的境界,在先生身上表現得最為充分,先生多方面的藝術成就與其平和儒雅的人格是高度統一的。
就先生的書法而言,雖然各體俱佳,但最有代表性的無疑是篆書和篆刻。啟功先生曾高度評價其藝術成就:“其篆法深穩,獨得淵穆之度。出其緒余,施于鐵筆。印學自鄧完白、吳讓之以下,日趨于躁,更下至以毀瓦畫墁相矜尚。雖時世以同文尊秦法,而刻石銘功,鑄印示信之法,則蕩然無復遺存。先生篆書不減王虛舟、錢十蘭,而治印則遠紹吾子行,近邁王福庵。其學識有所不同也。”②先生幼承庭訓,于篆書用功最深,早年學唐李陽冰《三墳記》,再上溯秦李斯《泰山刻石》《嶧山碑》,以“二李”的“玉箸篆”為畢生追求,又能廣泛涉獵鐘鼎文、秦詔版、中山王器銘文及殷墟甲骨文,融會貫通,極盡其妙。我以為先生的篆書,具備“五美”:
一是奇而正,獨特的形式之美。“奇”與“正”是藝術審美中的一對重要范疇。“正”要求謹守法度,傳承有序;“奇”則是打破常規,追求變化。篆書的創作看似簡單,其實極難。結字工穩是基礎,但一味平正,易流于平庸呆板,能別開生面方見匠心。先生一生浸淫篆書最久,轉益多師,由“正”而入,守其規矩,講究法度。其自謂“學陽冰篆四十余年”③,這是他的看家本領。縱觀先生的書法篆刻藝術,植根在篆書,其篆書的根基又在小篆。因為功夫深、積淀厚,才能自出新意,由“奇”而出,真正做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更多得益于先生深厚的文字學功底。先生曾手校《說文解字》七遍,先后主編出版了《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甲金篆隸大字典》,對文字的源流、形態及發展變化爛熟于心,發之筆墨,無不如意。以先生1988年所書篆書對聯(如圖1)為例,結字胎息“二李”玉箸篆,又能隨形賦勢,平中寓奇,絲絲入扣,渾然一體。先生的篆書具有很高的辨識度,不只是外在形式,而是更重內在精神。其篆書初看平實,細品能于平實中見奇逸,有一種絢爛之極后的沖和平淡,難怪篆刻大家方介堪譽之為“徐氏玉箸”。啟功先生高度評價“先生篆書不減王虛舟、錢十蘭”,絕非溢美之詞。

二是婉而通,鮮活的線條之美。書法是線條的藝術,線條是書法的靈魂。唐代孫過庭《書譜》云:“篆尚婉而通”,準確揭示了對篆線條質量的要求。篆書用筆以圓轉為主,逆鋒起筆,下筆藏鋒,行筆調鋒,呈現出珠圓玉潤的視覺效果。先生的篆書線條充滿節奏感和生命力,富有書寫性,這是一般人寫篆書達不到的高度。李剛田先生在文章曾寫到他看先生寫篆書的感受:“由于他對篆法結構諳熟于胸,他寫鐵線篆的速度并不慢,行筆不疾不徐,線條清健之中帶有澀意,這與一些寫帶有‘甜味’的小篆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④還是以圖1的篆書對聯為例,先生用筆善于在波磔起伏的發力點上發力,將力量送到筆畫的末端,橫畫不平拖,豎畫不直下,收筆利落不粘滯,線條富有立體感、節奏感和韻律感,最見其功力與性情,真是“百煉鋼成繞指柔”。這些年在拍賣市場見過不少先生的篆書贗品,有的在結字、章法甚至體態等方面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內行一看線條便知是贗品,藏都藏不住。這是一個書法家修煉了幾十年的結果,帶著其獨特的個性色彩,豈是模仿得了的?
三是勁而健,內在的力量之美。古人通常用“力透紙背”“入木三分”來形容書法的力量之美,這不是一種外在的、簡單的死力、犟勁,而是書法家修養和功夫在筆下的綜合體現。篆書的力量之美主要體現在書寫的自信、線條的質感和結構的準確,若下筆不肯定、線條無骨力、結構不到位,則神采不顯。先生受杜甫“書貴瘦硬方通神”的影響,書法追求“瘦硬”之美。其篆書中最能體現“瘦硬”之美的,當屬其集中山王器文字的作品(如圖2)。他以其獨特的審美眼光,開創性地將中山王器文字入書,驚艷書壇。其中山王一路的篆書凡經三變:早期字形講究對稱性,線條瘦硬如鋼針;中期字形富于變通,線條剛中見柔;晚年字形隨意生發,線條勁健醇厚。應該說中山王一路的篆書為其“二李”一路的玉箸篆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后者醇厚的筆墨韻味也滋養了前者,二者相輔相成,成就了先生獨特的風格。先生篆書的力量之美首先得益于其獨特的工具,他喜歡用特制的長鋒豬鬃硬毫筆,得心應手,書法線條、韻味別具一格;其次得益于其精湛的書藝,尤其善于在盡情揮灑中控制行筆的輕重緩急,將腕力注入筆毫,積點成線,如錐畫沙,起承轉合無不如意;三是得益于其人生境界的升華,在他身上既體現了儒家“勇猛精進”的精神,又有傳統知識分子的韌勁。

四是樸而厚,自然的金石之美。“金石之美”是隨著清代金石學的發展,書法家以柔翰表現碑版和拓片的刀筆趣味及經歲月風化剝蝕后所呈現出的“金石氣”,從而呈現出的一種蒼茫、渾厚、樸拙的美。但先生筆下所表現出的“金石之美”,與時下很多書法家刻意以筆法的跳蕩、點畫的峻厚、意態的奇逸去追求一種雄渾、古拙或者支離、陌生的意象有本質不同。先生幾十年浸潤在對金石、碑版的欣賞、研究中,心有所感,終有所悟,再從筆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樸”是其內在氣質,“厚”是其外在表現。首先是用字力求古意,以《說文解字》為本源,以“二李”經典作品為本體,即使清代篆書中興時期很多大家流行的寫法,先生也盡力避之,不花哨,不做作,追求一種高古的氣韻;其次是線條干凈醇厚,筆到意到,沒有半點含糊,厚實的線條、厚勢的結構、厚重的筆墨與厚道的為人相得益彰;三是表達流暢自然,這是一位學者長期積淀、思考、提煉后在筆下的自然流露,非刻意可求。如其篆書陳毅詩立軸(如圖3),書寫形式脫胎于金石銘文,借鑒秦詔版、漢篆的字形,在嚴整章法中,通過字形的大小錯落和線條的疏密曲直以求變化,用筆輕松自如,精工之中帶有幾分寫意,不完全追求結構的對稱和線條的勻稱,“秋菊能傲”開篇四字墨飽意足,后面稍加控制,盡顯精能,再隨著每次蘸墨的多少和書寫速度的變化呈現出筆墨的豐富性,“傲”“寒”“梅”“立”“大”“挺”等字部分筆畫墨韻的自然滲化,有碑版風化剝蝕的意味,妙不可言。
五是清而雅,文人的氣韻之美。謝赫《古畫品錄》“六法”第一法便是“氣韻生動”,范溫《潛溪詩眼》亦云:“韻者,美之極”,可見“氣韻之美”在中國傳統藝術審美中的重要性。先生書法篆刻藝術體現在氣韻上的最本質的特征是“清”“雅”,這是他作為傳統文人的人格修養在藝術上的直觀反映。“清”即清華高潔,不隨時流;“雅”即高雅拔俗,卓爾不群。傳統書法藝術品評一直非常注重“人品”與“藝品”的關系,所謂“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優秀的書法作品都是書法家精湛的筆墨功夫與其人格修養的綜合反映。篆書作為一種高古、深奧的字體,無論是創作還是欣賞都與一般人拉開了距離,最能體現“清”和“雅”的內涵。先生的篆書創作筆法精純,筆意從容含蓄,境界博大深宏,絕非“書內求書”可以達到的。先生非常注重書法創作中藝術性和文學性的統一,堅持有感而發,書以載道,保持了一個傳統文人應有的本色。他在給摯友戴明賢先生書法篆刻集寫的序言中云:“他不愿意把寫或刻的字看作可以擺脫內容的無意義的符號,而且還力求文字內容與書刻藝術融合無間,相輔相成。”⑥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先生自己畢生的追求?他書寫自作詩詞、楹聯、題跋,見人見事,見情見性,多有寄托;即使書寫先賢詩文也極為講究,從中可見其情趣、格調、襟抱,不是簡單地當“文抄公”。既是先生1993年去世之前在病中所書篆書對聯(如圖4)也絲毫不見頹唐之氣,無論用筆、用墨、結字、章法等方面都表現出了很高的藝術修養,真可謂揮灑自如,心手雙暢。細細品味,清雅之氣盈面而來,如梅蘭暗香撲鼻,讓人沉醉其中。先生曾多次說過,好些學者所書的篆隸,筆意的醇雅多優于專門的書家,關鍵在其修養。
藝術欣賞本來是一個整體感知、直抵心靈的過程,為了便于解讀,才分條縷析。很多時候感覺猶如將空中自由飛舞的蝴蝶做成了一件漂亮的標本,失去了原本的生命力。藝術欣賞的妙處就是要在仔細解剖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藝術修養、經驗和想象,將漂亮的標本還原成空中自由飛舞的蝴蝶,并從中感悟藝術之美。先生篆書的“五美”,是從不同角度欣賞其篆書藝術的感受,其內在精神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且在其不同時期、不同樣式的篆書作品中也各有側重。先生反對一味摹仿古人,提倡創新,但他從不急于求成,追求的是一種瓜熟蒂落的境界,正如他在詩中所言,“天機妙會忘心手”,“不創新時自創新”。可惜先生走得太早,還沒有真正達到“人書俱老”的境界,如果天假以年,先生的篆書將達到怎樣的境界?
注釋
①②《徐無聞書法集》,四川美術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③《徐無聞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④李剛田《臨<中山王 方壺>銘文》,《青少年書法》2013年第1期第18頁。
⑤《吳宓日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5月出版。
⑥《戴明賢書法篆刻集》,貴州美術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
王貞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