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文藝系列評論|《城門幾丈高》:十七門里的影像考古與文化傳承
2022-11-28 20:51:53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齊 東 湯雪灝

央視紀錄片頻道和重慶衛視播出的5集系列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包括《朝天門》《城門開》《潮水來》《舵把子》《龍門陣》),每一集以時間為軸線,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內核,向觀眾講述重慶百年開埠史,在光影轉換中呈現重慶九開八閉十七門的影像考古和文化傳承。該片獲得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頒發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光影紀年第九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系列紀錄片獎”等獎項。歷史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底蘊與城市風格。隨著城市化的遞次演進,城市的形象與內涵得以沉淀與升華。在城市新的定位和發展語境下,如何在守正創新中呈現歷史、傳承文化成為國家軟實力、城市內生力建構的重要議題,城市根脈與文化魂魄也成為城市重要的“歷史尋訪”空間。

《城門幾丈高》首度用影像完整呈現重慶開埠歷史1

一、影像再現:用“看得見”來講述“看不見”

人類的傳播歷史經歷了語言、文字、印刷、電子媒介、互聯網等階段。晚清以來,攝影術隨著外國人的堅船利炮一起進入了中華大地,直至長江內陸城市——重慶。在攝影術進入中國之前,歷史主要以語言、文字以及手工造型藝術等形式傳承與傳播;攝影術的傳入使得近代中國的歷史能夠以一種“客觀”記錄形式留存。影像技術的出現,讓人們可以利用這種技術對人類社會歷史活動進行記載和還原。通過影像媒介,歷史第一次以“原生態”的真切姿態呈現在后人面前,其豐富直觀的信息元素,使我們得以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穿越歲月,研讀滄桑。

當今社會,影像傳播已成為大眾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影像相較于文字等抽象的語義符號來說,對受眾認知具有較寬泛的適域度,由此成為受眾最為喜聞樂見的主流傳播方式。“影像考古”便是在這種語境下孕育而生的一種新的歷史“文本”;城市文化紀錄片,就成為“影像史”的重要表現形式。與此同時,城門、碼頭、“火巷子”等元素在重慶的城市發展中成為這片土地的特色文化記憶,這種傳承暗合了媒介考古學的重要觀點:“物一直處于誕生以及因使用它而產生的結構之中,即使這種物對于當下是不可見的,但在考古學層面,它依然可能對現在與未來產生影響。”城市歷史是城市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城市在不同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風格與文化底蘊。北京的“局氣”,上海的“精致”,都是城市品格的文化性表達。重慶這座城市的氣質品格,則是孕育在大山大水、大開大合的格局之中。

《城門幾丈高》首度用影像完整呈現重慶開埠歷史

說起重慶城市的歷史變遷,九開八閉的十七座城門是重要的見證。它們見證了城市的空間拓展,也見證了“城門變碼頭”的歷史更替。在紀錄片《城門幾丈高》中,主創者以城門興衰為眼,覷見重慶開埠的前塵往事。在歷史文獻、影像資料和專家訪談中,十七門展示出重慶城市氣質得以生成的紋理脈絡。英國人立德樂是怎樣試圖“千方百計”地進入這塊險遠之地?民族企業森昌火柴廠是怎么建立投產,又是如何在外國產品的傾銷下倒閉?這些都通過看得見的鏡頭語言娓娓道來。一個個歷史事件,都放在具體語境下完成“回放”解讀,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對重慶開埠形成與演變的城市文化的重新審視。

在《城門幾丈高》之前,重慶廣電集團(總臺)就已參與了以《遠古之迷》等作品為代表的多部重慶歷史題材大型紀錄片的攝制工作。《大后方》《城門幾丈高》等歷史文獻類紀錄片的拍攝,以一種更加創新開放的視角,將特定時期的歷史畫面,更直觀地呈現在重慶與世界面前。紀錄片用看得見的重慶講述“看不見”的重慶,將現代城市的景象跟過去的歷史細節做無縫連接,斑駁的故城時光,煥新的城市交響,構建出俯瞰城門又跳出城門的獨特文化視角。

二、影音互動:在尋覓和復現中闡釋過去

1891年重慶海關成立,是重慶正式開埠的標志。自此以后,大量的外國人、外國資本涌入山城。外國人帶來了彼時仍被許多人視作“攝取靈魂”之妖物的攝影術,并為那個年代的重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1896年前后電影傳入中國,外國商團以及國內的許多電影界先驅在重慶工作生活的過程中按下電影攝影機的錄制鍵,為重慶拍攝了數量可觀的紀實性短片。

《城門幾丈高》中使用了大量的城市原始影音資料,并將這些歷史資料以現代手段進行重新編排。如在第一集《朝天門》中,一開場便是“黑場”配上一段由一位德國外交官在一百多年前使用蠟盤錄音機記錄的川江 “船工號子”。緊隨著這段音樂出現的,便是一組由遠及近的長江三峽歷史照片。這組照片的編排,采用了電影中常用的開場鏡頭遠景至近景的編排順序,形成靜態蒙太奇效果,將觀眾的視線引導到弓身穿行在峽江兩岸的船工身上。在本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歷史影像講述故事,這些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大學網站以及一些私人收藏的重慶老照片,通過數字技術“脈動起來”,讓遠去的歷史鮮活起來。這樣的影像呈現手法,不但使畫面語言更加豐富、更有沖擊力,而且為觀眾筑就了一條連結歷史原貌與現實原態的路徑。

聲音是紀錄片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體現場景真實感的重要手段。《城門幾丈高》對聲音的運用,可謂獨具匠心。編導在聲音設計時,注重了音樂的豐富性、統一性與地域性的巧妙組合,使其成為本片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片頭片尾的《重慶歌》和《城門謠》這兩首歌曲外,片中出現的其他17首音樂也全部由專業音樂人為本片量身打造,成為全片主旨表達的重要符號和手段。該片音樂的豐富性和統一性成為了審美特征的突出點,既成就了紀錄片的主題表達,幫助觀眾識別和深化了城門記憶主題主線,也是本片不可或缺的聽覺標識,紀錄片的片名也正是由廣為傳唱的《城門謠》中的歌詞得來。同時,在許多靜態畫面中配上音響效果,增強感染力與傳播效果。如在《朝天門》中英國翻譯官馬嘉理槍殺土著居民的繪畫影像中添加手槍開槍的聲音,《龍門陣》中重慶居民修繕房屋時釘釘子的聲音,各個分集中照片切換時,照相機的快門聲等等,在影像的幀幀重現與聲聲回響中,使觀眾穿越時光身臨其境。

與此同時,本片大量引用英國商人立德樂、著名作家茅盾與國民政府官員陳克文等人日記、散文的原文,作為歷史影像的輔助“解說詞”。這種雙重互文的紀實性史料運用,為《城門幾丈高》的真實維度、思辨厚度、人文高度提供了交替印證、漸次延展的立體表述空間。

u=2355563617,3780507096&fm=173&app=25&f=JPEG

三、傳承文化:在歷史的回響中延續城市文脈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城市發展的主線已不再僅僅限于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主導產業的謀篇布局。對重慶這座擁有三千年歷史的城市,其形象與魅力的彰顯,呈現在本片對“歷史尋訪”的不懈路途上。城市文化因“尋訪”而有新顯現,因“開掘”而有新傳承。我們發現,透過一幀幀珍貴的影像勾連起了歷史、現實與未來:決定一座城市的凝聚和力量、開拓與奮進,關鍵之處就在于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內核,以及人們對此的高度認同、不斷升華、開放包容。

《城門幾丈高》在講述重慶開埠史的同時,也對城市的發展史進行了細致爬梳。聚興誠銀行“匯兌”業務賺取差價的具體方法,內部培訓資料中的“方言手冊”;重慶地區第一次使用電氣;盧作孚用茶水吸引百姓,讓無數民眾第一次看到飛機飛臨北碚。這些故事讓人撫今思昔,重訪歷史現場。這一個個“昨日重現”的小事件,串聯出了重慶特定的歷史時空,掩“卷”之思,影像作答,也跨越朝天門,回答了今天的我們在包容與開放中,“從哪里來,往何處去?”的歷史追問。這個國家的每一次震蕩和顛簸都成為片中人物命運的波峰和波谷,大量泛黃的“日記”與“回憶錄”,既是見證者們的真實心靈講述,也是城市人文精神一路風華的影像歷程。

在本片中,導演徐蓓借影像之筆,“書寫”城市影像的時空對話,將許多現實場景與歷史影像進行并置,使觀眾產生了一種影像時光流的“同框”與穿越。譬如在《龍門陣》一集中,鏡頭畫面即對重慶渝中區今日城市道路脈絡的由來“火巷子”進行了歷史追溯。再譬如片中在重慶遭遇日軍轟炸之后,屹立在重慶城殘垣斷壁之上的那面書寫著“愈炸愈強”的墻壁,已然成為重慶抗戰文化重要的精神注腳。《城門幾丈高》除了搜尋、使用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外,還拍攝了許多重慶當下的畫面:城市的熙攘,江水的流動,城門的佇立,無一不彰顯時間在歲月長河中的無聲流動。導演在使用影像素材的同時,還使用了繪畫、數字建模等形式對城門分布、航行軌跡,江面狀況等進行多維度表達,增強了故事表述的具象性和生動性。

過去是未來的鏡子,影像是幫助我們解鎖城市基因變化、打撈城市歷史的一把鑰匙。當前,重慶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打造“兩江四岸”核心區,建設國際、綠色、智慧、人文現代城市的新時代背景下,《城門幾丈高》從城市之門的尋訪再度出發,以“重慶開埠”這一歷史事件為切口,基于珍貴的史料和扎實的學術成果,利用嫻熟的視聽語言,融入大量的重慶建筑符號、人文元素和行進軌跡,將那些已經或正在消逝的歲月記憶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給人們尋找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發展成因,提供了重新考量審讀的樣本,也由此折射和推展出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四、結語

歷史影像與現代技術的結合,成功地把觀眾帶上時光機,將一道道城門真實生動地呈現在熒屏之上,匯成了城市影像的律動之流,生發出山水之城的時代詠嘆。該片使得重慶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以一種多維立體的面貌呈現于觀眾眼前,并與徐蓓等渝派紀錄片導演的前作《大后方》《抗戰陪都》《巴渝古鎮》以及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紀錄片欄目《紀錄重慶》等系列城市紀錄片形成城市影像史的矩陣效應,還以其影像考古的獨特價值成為重慶的重要影像文獻。《城門幾丈高》回望了開放來路,還原了歷史真實,沉淀了人文精神,也為重慶“行千里,致廣大”注入了賡續綿延的無盡動能。

齊 東,重慶文藝評論家協會影像藝術評論委員會委員、重慶市信息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監管中心主任;

湯雪灝,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講師,電影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