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一年四季 ,二十四時;風景更迭 ,各美其美 ;手握剪子 ,紙呈其意;穿梭其間 ,感潤于心。
每個節氣都是一首詩,一首民間小調,是斗轉星移中的百姓煙火,是四季更替里的柴米瓊漿。今推出“剪紙說節氣”欄目,邀請重慶市非遺剪紙傳承人,“剪裁”節氣故事,展現非遺魅力,用大地上蓬勃生長的詩行吟誦民族血脈里的基因故事。

(詩詞)
《詠廿四氣詩 ? 小寒十二月節》
唐 元稹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稚隱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簡介)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與大寒、小暑、大暑一樣,是表示冷暖變化的節氣。小寒的到來,標志著天氣即將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
(氣候)
小寒時節,太陽直射點還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處于散失的狀態,白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少于夜晚釋放的熱量,因此北半球的氣溫還在持續降低。根據中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小寒節氣比大寒節氣更冷,在北方有“小寒勝大寒”一說;但對于南方部分地區,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
(農事)
由于中國南北地域跨度大,所以,同樣的小寒節氣,不同地域會有不同的生產農事。在北方,大部分地區田間已經沒有太多的農活,都進行歇冬,主要任務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積肥等工作。而在南方地區則要注意給小麥、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華南大部分地區則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凍、積肥造肥和興修水利等工作。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

(物候)
小寒三候為:“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大雁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大雁開始向北遷移;喜鵲開始筑巢;雉因感到陽氣生長而鳴叫。
(習俗)
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為春節做準備。飲食上,吃涮羊肉、糖炒栗子、烤白薯等是北方地區冬季較有代表性的食俗。小寒時節天氣酷寒,我國南北地域跨度大,因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小寒習俗,如小寒日溜冰,探梅,吃黃芽菜、菜飯和糯米飯等。
探梅
此時臘梅已開,紅梅含苞待放,選一處梅花盛開的絕佳風景地,細細賞玩,幽香縈鼻,神智也會為之清爽振奮。

冰嬉
我國北方各省,入冬之后天寒地凍,冰期較長,動輒從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間,河面結冰厚實,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馬拉,或由狗牽,或由乘坐的人手持劃桿如撐船般劃動,推動前行。冰面厚實的地區,大多設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競走的,古代稱為冰嬉,亦稱“冰戲”。

吃糯米飯
小寒這天,廣州人有早餐吃糯米飯的習慣。為避免過于軟糯,配比一般是六成糯米、四成香米,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廣東俗語說:“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吃糯米飯是廣東民間的傳統習俗。
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很重視,現在雖然有些淡化,但老南京人一般還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多樣,有矮腳黃青菜、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加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特產,是地道的“南京菜飯”,受歡迎的程度甚至可與臘八粥媲美。

特別鳴謝:重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重慶市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 重慶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堰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徐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