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 大漠之子的藝術精神——解讀張平的《新疆系列》
2023-01-11 00:29:29 來源:重慶文藝網

今天人們談論敦煌,談論新疆,談論天山,談論大西北,談論到一望無際的大漠,更多的是旅游話題,偶爾談論藝術,也僅僅局限于新疆石窟和壁畫,或者加上臨摹與修復,最多按照文化旅游、文化苦旅方式表達一番吊古情懷,諸如背誦與此相關的唐宋詩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已經非常深遠曠達了。其實,新疆蘊藏著更為廣闊的藝術資源,活躍著當代藝術中的一批佼佼者,他們充滿激情的藝術創作正在構成大漠上的精神綠洲。著名畫家張平的《新疆系列》山水花鳥畫創作就給筆者一種大漠精神的當代視覺指引。

微信圖片_20230111003432

具體地說,在面對張平《新疆系列》之后,筆者的這種印象和看法有了更進一步的加深。張平的繪畫給我們展示出了當代意義上的新疆。張平改變了新疆創作的題材現狀,從一般的壁畫臨摹型、修復型、題材型創作模式轉變為藝術哲學的視覺追問方式,從新疆自然人文的視覺消費方式轉變為視覺文化的挖掘尋找方式,從單調的題材挪用復制模式轉變為歷史人文的多元表達方式,張平力圖通過自己的探索追問創作努力告別單調的邊塞沙漠,由此建構還原具有多重交響變奏的新疆大漠景象。

微信圖片_20230111003441

張平,大西北的兒子,號泰萍堂主,齋號寧靜軒主任。祖籍上海,新疆烏魯木齊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新疆烏魯木齊市畫院(美術館)名譽院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擅長中國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其作品立足傳統,追求創新。從江南攜帶而來的淵源家學和江南靈秀氣質,加之塞外大漠的磨礪,大漠石窟藝術、壁畫藝術潛移默化地沉浸與影響,張平的作品兼具綺麗飄逸和博大沉郁。尤其是他將現代構成主義手法和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筆墨語言加以熔鑄,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的現代面貌。

微信圖片_20230111003552
微信圖片_20230111003505

這次展出的《新疆系列》,無論是山水畫還是花鳥畫,都顯示出一種與流行化、樣式化作品圖式迥然不同的創作指向,有著大漠藝術特有的精神風貌。或者說新疆石窟藝術、壁畫藝術,對張平的創作之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平通過對石窟造像藝術形式和壁畫藝術的追根溯源,張平隱約感到北魏時期的新疆壁畫與同時期的西方造型藝術有著莫名的相似,當時新疆作為古中國通往西域的大門,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中國、印度、希臘、阿拉伯文化在這里相遇,新疆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其強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也成就了萬古瑰麗的新疆大漠文化。基于這樣的思考,張平重新審視新疆周圍的人文環境和自然風光,他發現對新疆題材的創作不能僅僅局限在對自然山水、花草樹木、石窟壁畫的臨摹與再現,或者僅僅從新疆壁畫中蘊藏的色彩火焰中取暖,而對新疆代表的整個大漠人文環境于不顧。張平摒棄了這種單一的創作模式,為了全面挖掘新疆文化的內在生命力,張平開始了他孜孜以求的繪畫思考和創作。在他的創作中,不僅包括獨具大漠特征的山水畫和花鳥畫,也有對新疆所屬的整個大漠人文景觀的挖掘與描繪。

微信圖片_20230111003603
微信圖片_20230111003558

在張平看來,大漠的一草一木都帶有佛性,透過天山山脈的神秘光線,都會對這里的人們形成神圣的精神投射,這自然也會對作為畫家的張平有著深刻的影響。筆者一直堅信張平眼中的天山,大漠上所有的山水人文有著特殊的光芒,是畫者帶著人文關懷以及對新疆大漠文化的情思進行創作的最好體現。

微信圖片_20230111003608

今天的當代藝術創作正處于極端焦灼的狀態,出現了群體性的創作枯竭,換句話說就是“繁華遮蔽下的荒蕪”。中國當代藝術走到今天,我們幾乎找不到出口,猶如困獸之斗。一種是拼命的返回,出于功利性和規避自己危險處境的返回,這就導致大量表面性的,缺乏獨立精神的古代文人畫圖式復制,制造出大量的當代民間工藝品;另一種是追趕當代藝術潮流,本質上丟失了先鋒意義上的原創性訴求,變成了西方當代藝術的遠東加工廠。張平的《新疆系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擺脫了當代藝術創作上的窠臼,獨立地面對新疆的一切,面對大漠上的一切,重新體驗新疆藝術延伸開來的大漠精神。張平筆下的新疆,告別了單調乏味的過去,迎來了多重變奏的新疆藝術交響,其作品既彌漫著東方自然人文題材本身所具有的古雅空靈之美,又彰顯出當代藝術特有的視覺力量。

微信圖片_20230111003623
微信圖片_20230111003616

(作者:邱正倫,系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