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 | 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對話《1分鐘漫畫社交禮儀》
2023-03-21 23:16:55 來源:重慶文藝網
1

文/董小玉、涂涵鈺

明末清初思想家顏元曾說:“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中國文明源遠流長的“禮”字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別樣的分量和價值。個體若想在與社會的交往中實現自我、獲得尊重,掌握社交禮儀、尊重社交規則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作為“1分鐘漫畫”系列叢書中的一冊,《1分鐘漫畫社交禮儀》(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版)通過300余幅漫畫的立體呈現,生動地演繹出各種社交場景里中國式的溝通智慧。讀者既能通過詳盡的目錄對不同的社交場景按圖索驥,也能利用碎片時間,在圖文并茂的內容中探索實用、有趣的社交禮儀指南。為理解《1分鐘漫畫社交禮儀》的深刻內涵,西南大學師生就此展開對話。

知行合一·享受社交禮儀的春風

研究生涂涵鈺:馬克思曾說:“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1分鐘漫畫社交禮儀》通過漫畫的形式呈現社交禮儀,您認為這門藝術為什么這么重要,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掌握這門社交藝術?

博士生導師董小玉:錢穆先生曾說:“禮是中國文化之心”,禮儀二字早已深深刻印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自古以來,就有悼賢之禮、祭祖之禮、迎新之禮,禮儀不僅僅是表面形式,其背后更是日久沉淀下來的文化底蘊。無論是《管子·牧民》中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抑或是孔子的“不學禮,無以立”,都展現著華夏土地上薪火相傳的“禮”。因此,掌握社交禮儀不僅可以習得更優秀的處事能力,也是涵養我們藝術氣韻、修煉人生哲學、豐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此外,社交禮儀深植于悠久恢弘的中華文化,學習和領會社交禮儀,也是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社會的過程。

德成于中,禮形于外。《1分鐘漫畫社交禮儀》一書主要從儀態、言談、慣例、送禮、思維方式等方面,結合實例對生活中常見的社交禮儀問題進行了回應,社會經驗不足、性格內向的讀者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社交禮儀和技巧,但更需要通過厚積薄發的方式實現社交能力的提升。以看待社交禮儀的心態為例,一些人將它和溜須拍馬畫上等號;一些人則將社交禮儀內化進自己的人生哲學;一些人以功利心對之;一些人則樂于克己。不同的心態影響著我們在社會交往中的表現,正確看待社交禮儀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愛默生曾說:“良好的禮貌是由微小的犧牲組成。”良好的社交禮儀能使人如沐春風,但享受春風的吹拂固然簡單,如何讓自己化為春風則是人生的藝術,同樣也是人生的財富。

去蕪存菁·傳遞共情與關愛

研究生涂涵鈺:本書的主要受眾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但近年來,處于社交禮儀“學徒期”的年輕人因“00后整頓職場”“社恐人”等詞條頻頻登上熱搜,這反映出年輕一代對于繁瑣的職場規矩、既有的社交禮儀等的不滿和逃避,請問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博士生導師董小玉:培根曾說:“如果把禮儀看得比月亮還要高,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當社交禮儀成為一種束縛而非翅膀時,真誠將被埋沒,逢迎卻得到褒揚。實際上,在當下不斷內卷、提倡“狼性”的職場生態中,令年輕人感到反感、憤怒的并非社交禮儀本身,而是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加,社交禮儀出現的泛濫化、虛假化和霸權化。真正的社交禮儀并非奴顏婢膝,更不是逆來順受,它帶來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達成的應該是彼此共情與關愛。因此,當有人打著社交禮儀的旗號把不公正的“規矩”粉飾成人情世故、把突破底線的冒犯美化成人際關系的慣常時,糟粕被奉為圭臬,社交禮儀的真正內涵就被媚俗與虛偽破壞了。

據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出生于2000年至2009年的“00后”人口為1.63億,這群新生代力量已經開始步入社會,并將在未來成為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在他們眼中,工作和生活的價值不僅在于物質上的滿足,更在于精神上的愉悅和被尊重,當他們被魚龍混雜、亂象叢生的社交文化壓迫時,必然會萌生出消極的情緒。因此,當自我意識強烈、求新求變的網生一代進入社會交往的舞臺時,實現社交文化的去蕪存菁、推動社交禮儀的與時俱進是當下社交發展的重要命題。正如哲學家洛克所說:“美德是精神上的寶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