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 | 高原上的格桑花——周鵬程長篇報告文學《藏地心跡》讀后雜記
2023-08-27 13:34:03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老村

一個月前,我向作家周鵬程,討要了一部圖文并茂的,裝幀精美的彩印新書《藏地心跡》。他在扉頁留下“雅正”的墨寶。我說豈敢,只有認真拜讀的份。當我沒瀏覽幾頁,就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是由著名作家李炳銀、黃濟人、陳川、紀紅建聯袂推薦“為夢想出發,為使命擔當,為藏區奉獻”出版的一部書。讀罷長篇報告文學《藏地心跡》這本書,使我內心受到震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就像心平湖中,蕩起的一層層漣漪,又猶如浩瀚大海中的,一朵朵美麗的浪花。老實說,我很久沒有閱讀到這般過癮,且令人感嘆的作品了。那么,這本書究竟好在哪呢?我的深刻印象和感受是:這是一本信仰高于生命的書,這是一本大國精神至上的書,這是一本向援藏人致敬的書。援藏人,就像一束束盛開在雪域高原的格?;ā?/p>

《藏地心跡》,這部三十五余萬字的大書,聚焦的是,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心路歷程。而作家周鵬程捕捉到了,這個與新時代同頻共振的重大題材和亮點,赴雪域高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采訪。側重對重慶市第八批醫療援藏和教育援藏的干部們,在工作及生活中,克服重重困難,勇于貢獻心智和力量,進行了深度歌唱。其主題十分鮮明,構思精妙,文筆流暢。這是他的心血之作,沒有責任擔當,沒有使命感的作家,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來的。這本書,更是他獻給讀者的一支頌歌,一部華章。不妨,我們先來聆聽他在《后記》里的一段心聲:

……采訪重慶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每一天我都在被感動著。

白天聆聽的故事在耳畔回旋。因為一個人的眼淚是有限的,所以我很節制。正像黎勇的詩《今夜,我想和眼淚談談》,其實在昌都的每一夜,我都在與眼淚訴說……。

據筆者所知,作家周鵬程在高原采訪了二十八天,每天上午十點準時到達采訪單位,中午不休息,晚上回到賓館,又繼續整理資料,直到凌晨才能入睡。在第一次去雪域高原采訪過程中,克服了缺氧,胸悶,頭痛,甚至鼻孔里堆積血粒等高原反應,硬是在用心靈,用激情,用生命,在采訪在創作。正因為如此,他馬不停蹄,采訪了上百名援藏干部,才寫出了這部洋洋灑灑,令人眼前一亮,精彩紛呈,讓人心靈受到極大震撼的上乘佳作。

這是一部好書,這是一部反映援藏干部工作和生活的一組又一組,一個又一個的,鮮為人知的群雕,更是一部中國的動人心弦,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好故事。下面,聽聽他們出發前的心聲吧:

黎勇:為夢想出發,為使命擔當,為昌都奉獻!黃愛明:滿腔熱血愛相隨,鴻鵠展翅待高飛。傳承“老西藏精神”,繪就援藏新藍圖。王代兵:沒有我,你依然神圣;沒有你,我如此單薄。楊鵬:莫道察雅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譚祺斌:用腳步丈量雪域高原,用筆書寫渝、昌情懷,用心諦聽民眾呼聲,用情演繹三江畫卷……

這是作家周鵬程摘錄下的援藏干部的部分心語。他說:二百一十一條心語,就是二百一十一名雪域戰士的沖天吶喊,二百一十一句話,就是二百一十一名重慶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對黨忠誠的錚錚誓言。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語言是實踐的指南。

在本書中,周鵬程對援藏的背景和歷史沿革,進行了翔實的交待。

記得二十年前,我最早知道援藏干部孔繁森先后兩次上高原,倒在了高原,獻身在了高原,不愧為楷模。事隔幾年后,我的摯友,原重慶市文聯副主席胡啟明又與同事們去援藏,出發那天,我和文朋詩友們跑去為他送行,很是為他捏了把汗,也很是為他加油鼓勁。

實話說,我曾在祖國大西北帕米爾高原下,某部特務連站過崗放過哨。而真正讓我感動的是,作家周鵬程,能在《藏地心跡》一書里,將一個又一個普普通通的援藏干部寫活了。寫得十分出彩,寫得有血有肉,寫得活靈活現。以全景式的手法,客觀、真實而藝術地記敘了重慶市第八批二百多名援藏干部光照人間的風采。除他高超的駕馭鴻篇巨制的創作技巧之外,如果寫作者沒有家國情懷,憫憐之心,是無法完成任務的。這里,咱們來看作家周鵬程在書中第二章第四節中的一段敘述:

……醫院當地干部看見她(指援藏干部,該院護理部主任劉麗萍)不知疲憊地工作,開玩笑說她是“不只是打了雞血,完全是打了牦牛血”的拼命三郎。二零一八年五月中旬,昌都市人民醫院接受了國家衛計委“三甲”評審,護理部多項管理舉措,贏得評審專家的贊許,護理團隊的整體風貌和工作表現也得到一致肯定。七月五日,昌都市人民醫院正式獲批“三甲”醫院授牌……

對于一個基礎設施設備差,醫護人員素質相對較差,醫療水平偏低的高原醫院來說,要創建“三甲”,其難度可想而知,即使有想法,也只能是望甲興嘆。如果沒有大批高素質援藏干部的潛心努力及傾情付出,最起碼要待若干年后,才能實現夢想。上述一段話里,對劉麗萍的頌揚,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片段。

有人贊美這些援藏的醫護人員,是白衣天使,像朵朵梅花一樣,傲霜斗雪,步履鏗鏘。沒有她們的鼎力相助,其藏家兒女健康生活的質量,就會有所下降,或趨于平淡。

在提到援藏干部們大愛無疆,無私奉獻時,人們不得不提到昌都市委常委,副書記黎勇,人稱:“領頭雁”。他原是重慶市衛生局副局長,市第八批的二百一十一名援藏干部,由他擔任隊長,蔡家林擔任副隊長。臨行前,市委組織部領導,千叮嚀萬囑咐,除盡職盡責,盡心盡力,搞好各項工作外,三年援藏結束,務必把他們一個不少地帶回來。然而,不幸的是,他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盡管做了大量工作,最終,有兩名同志因公殉職,魂留高原。

這里,來看作家周鵬程筆下的扼要描繪:

2016年10月的一天,到昌都市芒康縣掛職副縣長的壁山區安監局副局長顏廣宇,在招商引資期間,不慎意外摔倒,而導致腦出血,與隊友們陰陽兩隔。

2017年4月16日,北碚區交委副主任楊建偉,忙完重慶昌都退養基地建設前期手續,準備盡快趕回昌都匯報工作,可是昌都邦達機場,因連續大雪而停航。他只有帶車匆忙從國道317線進藏回昌都,在路過甘孜州滬霍縣時,越野車翻下100米懸崖,他與駕駛員一起長眠于雪域高原……

作家周鵬程在寫這段文字時,沒有濃墨重彩,而是客觀真實的反映,沒有虛構的痕跡,沒用形容詞。意在讓讀者讀罷,真實可信。而兩位隊友的相繼去世,作為隊長的黎勇,卻悔恨不已,痛徹心扉。且看他在一首題為《今夜,我想和眼淚談談》詩中的吟哦:

我知道,這些眼淚已跟隨很久/在心尖,眼底,夜色里/時不時地涌起/一浪一浪翻滾/這些眼淚,有汗水的顆粒/有蒿草的汁液,有卑微的身姿/有孤獨的雁鳴,有獨狼的長嚎/有胸中燒紅的鐵/有曠野喊不出的痛/有河流上久久徘徊的悲影

……。

這僅僅是詩中的很小一部分,以斑見豹足矣。其詩,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我相信,每一個善良的,有血性的中國人,讀到這里,都會為之動容。

低婉悲壯的詩歌,其意境意象,就是對援藏人情感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對援藏干部們,為民族大義,為了人間大愛,毅然決然地,義無反顧地奔赴,離開山城重慶到雪域高原,無私奉獻美好青春、智慧和力量。并甘愿默默承受孤獨、寂寞和痛苦,甚至付出寶貴的生命。兩位戰友的相繼離世,黎勇一陣酸楚,一陣懊悔,一陣悲傷。這是什么在支撐,這是什么力量?這就是共產黨員信仰的力量。

格?;?,它的花語是“珍惜眼前人,憐取眼前人”,以此來表達對于現在生活和伴侶的珍惜,對生活的滿足。它的另一層深刻含意是,當你把這種花送給別人的時候,就像是在吐露自己的心跡和芬芳,表達自己的感情,非常令人觸動。

它生長盛開在高原,它是高原藏牧民心中的精神象征,是一種寄托,寓意著堅強、幸福和吉祥。它具有不畏艱苦和堅韌的品格,援藏人就猶如一朵朵五顏六色的格?;?。

要奮斗,就會有犧牲。

作家周鵬程,正是緊緊抓住了新時代,這一重大鮮明的主題,千里迢迢,不辭辛勞,翻山越嶺,深入藏東,深入昌都,進行了大量的采訪,進行宏闊敘事。圈內人知曉,周鵬程是“70后”作家,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西南作家班學員。這些年,他文學創作成就頗豐,出版有個人詩集《花開的聲音》《迷霧城》《舊年的雪》,報告文學集《青春踏歌》,散文、評論集《永遠的影子》,主編《中國實力詩人作品選讀1940—2015》《中國當代詩人代表作名錄》等多部文學著作。在全國各類報刊發表作品若干。并連續兩屆榮獲重慶晚報文學獎。前年,周鵬程的這部《藏地心跡》榮獲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去年又獲重慶文學獎。毋庸置疑,他熱愛生活,笑迎生活,抒懷生活,是重慶,乃至全國都有名氣的實力派作家。

下面,我們接著看他在《藏地心跡》書中第三章中的精彩描寫:

楊雪,是一名美麗年輕的語文老師。

她文采飛揚,性格溫柔,心地善良,是班上同學的好老師、好姐姐。她,一頭烏黑的長發瀑布般傾瀉而下,中等身材,臉色白晳,上課時不停地推推眼鏡,幽默而儒雅。她雖年輕,卻有著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膽識,有著聰慧的頭腦和寬廣的心胸。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聽,這分明是山澗潺潺的流水,叮咚作響,她在朗讀文學名篇《再別康橋》……

這是周鵬程對援藏女教師楊雪的一段白描,粗略幾筆,就將一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她有責任使命,她有人間大愛,她有對藏族莘莘學子的深情厚意。她生動感人的授課技巧和風格,彰顯了她的本領。也正因為如此,楊雪的學生旺姆在日記《千山暮雪,只影為誰》中寫道:

……你說:“我們的一輩子,都在不停地與自己喜歡的、留念的東西告別,但告別不等于訣別,反而意味著成長……”從小到大,你是唯一一個發現我的真,贊美我的純,欣賞我的淡的人。你給我力量,讓我飛出天空,擁抱彩虹,成長的夢在靠攏,是你畫的彩虹撒滿了天空,使我苦澀的青春充滿了色彩……

作家周鵬程,不僅是寫報告文學的高手,而且還是中國文壇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因此,他在深入藏區發掘許許多多的閃光點,通過對生活的真實記錄,然后采用全景式的寫法,藝術而客觀地,鮮活而靈動地,創作了《藏地心跡》這部好看的,富有詩情畫意的,蕩滌心靈的好書。

再看他在第五章中,對地域的一段描寫:

藍天白云下,巍峨圣潔的雪山熠熠生輝,遼闊無垠的草原上牛羊成群,奔流不息的瀾滄江水吟唱著古老的歌謠穿境而過。這里就是被稱為“巖窩”的昌都察雅縣……

他眼中的雪域高原,多姿多彩,美輪美奐,尤其把靜與動的景物,藝術地描摹得生機蓬勃,生動感人,察雅簡直就是一幅世界上,最壯美的山水長卷。周鵬程是在用情在寫,用心在寫,用生命在創作。

實話講,報告文學不好寫,尤其是長篇報告文學就更難架構,弄不好,就會變成記“流水賬”。它既不能任意想象,天馬行空,又不能虛構故事情節和細節,更不能憑空任意塑造人物事件。既要反映醫療援藏,又要反映教育援藏,還要反映精準扶貧攻堅,以及文旅開發,商貿援藏,云云。這是多么大的宏大主題呀,時間跨度三年,不是大手筆,要圓滿完成這組這幅巨型群雕,是絕不可能的。

然而,周鵬程用心,用情,用嫻熟的技巧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令人折服。

細節決定成敗。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說:一個平凡的人,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把簡單的事做好了,就不簡單。

王元國,一個年逾五旬,援藏的生物老師。他之前是西華師范大學(原四川師范學院)生物系畢業生。入職后,一直在重慶市綦江中學教生物,已是中教高級教師。此次援藏,是他做夢都沒想到的好事情。校領導在征求他意見時,他二話沒說,就欣然而爽快地答應了。他的心語是:通過教育援藏,讓藏區孩子的笑容更加燦爛。

在這里,我們不妨來欣賞作家周鵬程在書中第三章第六節,對王元國老師的一段記事:

二零一六年十月,王元國剛到昌都一高不久,任高二1班的生物老師,班上有一個女生叫曲珍(化名),看上去年齡只有十六歲的樣子,性格十分內向。每一次叫她起來回答問題,她總是用書把臉遮住,很羞澀的樣子。

有一個周末,王元國無意間路過教室,看見曲珍一個人在教室里哭,他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有人欺負她了?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不好的事了?看到自己的學生在傷心地哭泣,王元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走進教室,輕聲問這個學生,不料一問,她哭得更厲害了。王元國只好找來平時和曲珍要好的女生,叫她勸說一下。這時,他才了解到曲珍今年已經二十歲了,爸爸媽媽是農牧民,還生了一個孩子。最近,家里人和她老公都不讓她讀書,可是曲珍很有理想,她堅決要考大學,一定要去大城市實現自己的理想……

后來,王元國以老師的名義給曲珍家做了大量工作,同時給她心靈上的安慰、生活上支持,一直堅持資助她,經常關心她的學習。

二零一八年六月,曲珍同學終于如愿以償,夢想成真,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逢年過節,王元國老師總能收到來自遠方曲珍的微信祝福和問候。因她深深懂得感恩,要不是王老師的悉心呵護關愛,如今的她,真不知道會是什么命運。

有人說,老師是校園辛勤園丁,是太陽下的使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將這些形容比喻,擱在王元國身上恰如其分。

作家周鵬程之所以把這個故事講得如此真實可信,是因為,他出生在大巴山,從小就深諳務農和求學之路的艱辛。文學同仁們深知,他是一個有高尚道德情操,有悲憫的家國情懷,亦是一個非常勤奮耕耘的好作家。勤學善思善悟,特別是能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捕捉到人性的亮點,人性的光澤,從而,進行藝術的再創作,并把一篇篇一部部精品力作,奉獻給廣大讀者,使之讓大家在閱讀中,尋找到快感,并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覺,幾乎每一位援藏干部,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無論如何都不能負光陰,負韶華,要奉獻力量。他們常常將心比心,自己吃苦耐勞三年或一年半,而長年累月工作、生活和戰斗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又該是何等的艱難??!難怪有一個名叫唐成的援藏干部,在援藏期滿,又向組織上遞交了,留下來繼續援藏的申請書。

下面,我們再來聆聽和淺析一下,周鵬程寫醫護人員醫療援藏的溫暖故事吧!

人之初,性本善。經過滾滾紅塵的洗禮,還能保持初心,保持善良,實屬不易。尤其是明知雪域高原,道路崎嶇艱險,而硬要去奮斗,其本身就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善事。且看作家周鵬程對醫務工作者唐玉蘭的真實寫照:

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十二點十七分,察雅縣人民醫院順利開展了首例剖宮產手術,突破察雅婦產科手術“零”的歷史紀錄。這個歷史性的手術,主刀是唐玉蘭。這個手術后,不到半年,她又成功做了三十例剖宮產手術。

唐玉蘭,察雅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援藏專業技術人才。援藏前是重慶合川區錢塘中心衛生院(合川區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

白衣天使,是人們對醫護人員的贊譽。而要真正做到醫者仁心,救死扶傷,是需要多年的修為和責任擔當,真正把感情融入藏區的農牧民。且看周鵬程對一個典型例子的描述:

……因為患者產程進展差,短時間內不能順產,唐玉蘭決定在硬腰聯合麻醉下進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手術中,她發現患者為“胎盤早剝(輕度)”,經過努力,手術順利。胎盤早剝,是指妊娠二十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是妊娠晚期嚴重并發癥,往往發病急,進展快,如果處理不及時,可危及母嬰生命。手術七天后,產婦安全出院。

六月二十八日,唐玉蘭收到一條潔白的哈達,這就是那位首例剖宮產產婦身體康復后,衷心表達的謝意……。

人非圣賢,孰能無情。為了大愛,唐玉蘭欠老父老母,欠丈夫,欠孩子的情,太多太多。盡管如此,她仍堅守在援藏的崗位上……

上述是周鵬程采取紀實手法,對副院長唐玉蘭搶救患者的素描,沒有夸張,沒有用華麗的詞藻進行粉飾。然而,卻能讓廣大虔誠的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濃濃的暖意愛心。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作家周鵬程對一些醫學術語,了解得如此準確,由此可見,他是做足了攻略的。如果作者沒有博愛之心和使命擔當,是不可能做得這么好的。因為高潔的靈魂,是不需要加工潤飾和包裝的。全書是傳遞的滿滿的正能量,給新時代,奮進新征程上的人們,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因為他深深懂得,藝術來源生活,又高于生活。

坦誠地說,在《藏地心跡》這部書中,類似的動人細節,比比皆是。也正因為如此,如今被國內一家知名的電影公司看中,已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劇本,出品人周鵬程。日前電影攝制小組,已完成進藏取景的前期踩點工作,預計在今年十月,在西藏和重慶同時開機拍攝。

最后,我真心期待這本書和這部電影,會擁有更多的讀者和觀眾。

有人說,援藏干部像紅梅,像雪蓮,像蒲公英,像放飛夢想的螢火蟲,照亮別人,也溫暖自己。我倒覺得,他們更像是雪域高原,一朵朵盛開得格外別致,格外鮮艷的,融入真情的格?;?!并用這一束束淳樸,象征吉祥的格?;ǎ蚴廊司幙棾鲆粋€個民族大團結的,共同走向幸福安康的,耀眼的花環!

微信圖片_20230827114239

作者簡介:老村,本名丁友成,原鐵路系統高級政工師,《重慶鐵路文學》主編,現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重慶市散文學會副會長,重慶市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重慶鐵路作家協會主席。曾有報告文學集《寫在脊梁上的愛》等八部書出版。另有若干作品散見于《紅巖》《中國鐵路文藝》《重慶晚報》“夜雨”副刊等,偶有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