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萬州區廣播電視臺與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合制作的3集廣播劇《不盡長江滾滾來》11月8至10日在中國之聲、重慶之聲和萬州綜合頻率同步播出。廣播劇以中國著名新聞記者、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領導者、新中國新聞事業的開拓者范長江為主人公,截取他從1935年至新中國成立前,波瀾壯闊的新聞歷程。廣播劇以新聞史實為素材,采用編年體的敘事結構,生動刻畫了范長江的過人膽識和卓越才華、作為新聞行業領袖的領導能力和人格魅力,以及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信念和使命擔當。廣播劇以聲塑人,角色識別度高,人物形象飽滿生動;細節詳實,環境描摹逼真,既有個人抒寫也有群體塑造,場景敘事清晰且具有畫面感。廣播劇意義宏深、藝術精湛,以“不盡長江滾滾來”作為隱喻,有著積極的價值引領和感召示范作用。

如椽巨筆——范長江新聞才華的獨特標刻
《不盡長江滾滾來》共3集。第1集講述了范長江1935年加入《大公報》,開啟西部考察計劃,撰寫出新聞史上的巨作《中國的西北角》;第2集講述了在綏遠大捷和西安事變兩大歷史事件中,范長江不懼危險、身赴一線采訪,并由此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第3集講述了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范長江組織領導“中國青年記者協會”,帶領青年記者積極戰斗,宣傳抗日主張,并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歷程。
在波瀾壯闊的大事件中,廣播劇緊扣范長江的新聞人身份,細致標刻出其獨特的新聞品格。一是不懼危險、敢于身赴一線的勇氣。第1集中,范長江深入中國西部考察,沿著國民黨圍追堵截工農紅軍的長征路線,記錄戰亂凋敝的民生,凸顯了一個優秀新聞人的探索精神;二是專業的新聞素養形成的新聞敏感和判斷能力。范長江沿著紅軍行進的路線沿途采訪,準確預測了紅軍前往陜北的戰略動向,彰顯了新聞敏感性;三是忠于真理和正義的新聞良知。第3集中,范長江認為抗戰時期呼吁各民主黨派團結更有利于全國一心抗戰,而報社主編則要求他要按國民黨的指示和要求修改他撰寫的社論,范長江為此不惜從大公報辭職,堅持不改一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新聞人形象躍然于音頻空間。廣播劇清晰地標刻出了范長江的新聞人高度——用如椽巨筆,矢志追求新聞理想、關注家國命運,成為新聞后輩仰望和追尋的楷模。
忠誠戰士——范長江政治信仰的成長書寫
從范長江豐富且曲折的人生版圖中,《不盡長江滾滾來》截取了1935年到新中國成立前這段時期來講述。這段歷史,不僅是范長江在新中國成立前發揮新聞才華,撰寫皇皇巨著的時期,更是他形成政治信仰,由一位民主愛國人士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時期。廣播劇精心遴選史實材料,細致刻畫范長江的心路歷程,成為隱含的敘事線索。
《不盡長江滾滾來》按照時間順序,再現了范長江形成無產階級政治信仰的過程。范長江加入中國共產黨,不是一時的興致使然,而是他深入思考、獨立判斷后做出的正確決定。第1集是認識的初期。他在中國西部采訪的過程中,親眼看到國民黨軍隊的腐敗和國民政府的不作為,與之鮮明對比的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軍隊嚴明的軍事紀律和堅定的革命信仰。第2集是認識的深化。西安事變采訪時期,范長江有幸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對兩人的采訪中,范長江了解了黨的政策、奮斗目標,并折服于兩位領袖的人格魅力,從而對黨心生向往;第3集是從認知到行動的轉化。在革命的烽火熔爐中,在與大公報主編的政治交鋒中,范長江的政治信仰愈發堅定而成熟,經由周恩來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黨在新聞戰線的一名忠誠戰士。廣播劇對范長江政治信仰的成長書寫,使聽眾了解更加真實全面的范長江,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飽滿。
多重敘事——優秀廣播劇的藝術呈現
廣播劇《不盡長江滾滾來》堅持以聲塑人、烘托場景、強化對話敘事的創作特點,并通過多重敘事手段的復合,使作品呈現出鮮明的藝術特色,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聲音敘事下的情感魅力。廣播劇是聲音的藝術。《不盡長江滾滾來》充分調動廣播劇的多種聲音元素,如角色配音、旁白解說、場景音效、背景音樂等敘事手段,使作品敘事清晰、節奏緊湊、體現出濃烈的藝術張力和情感傳播魅力。主人公范長江配音明快有力、堅定溫暖;主要人物聲音層次豐富,構建了鮮明的人物關系架構。如第1集中,范長江時隔八年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見到父母雙親。匆匆見面后,他又要前往西部前線考察。在此片段,母親含淚深情地挽留,父親隱忍擔憂的聲調與范長江雖不舍卻堅定的表達融合在一起,聲音塑造的各個人物形象相互交融、生動豐滿,極富藝術感染力,凸顯了作品在聲音創作層面的藝術水準。
歷史敘事下的共產黨群像塑造。廣播劇以主人公范長江的他者視角,呈現了從土地革命向民主革命轉變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集體形象。如第1集中范長江看到和聽到的中國工農紅軍嚴守紀律、愛護百姓、具有頑強軍事作風的精神;又如第2集中毛澤東和周恩來向范長江講述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主張以及追求“民族之解放、國家之獨立、人民之幸福”的初心使命;再如第3集中范長江的學生馮哲為黨的革命事業和新聞事業勇于獻身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等,側面書寫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特征。
細節敘事下的場景想象。在第2集中,毛澤東在延安接受范長江的采訪。在毛澤東向范長江侃侃而論黨的革命主張間隙,一聲清晰的劃火柴的聲音響起。通過這一細節刻畫,讓聽眾腦海中立馬浮現出領袖在深夜的窯洞中,點燃一支香煙,興致勃勃地向范長江細細講述的場景畫面,具有畫龍點睛的敘事效果。此外,廣播劇對主要人物采用了貼切的方言配音,亦凸顯了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
價值敘事下的行動召喚。廣播劇取名《不盡長江滾滾來》,不僅僅是紀念范長江,更是寓意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廣播劇對于范長江新聞人和共產黨員雙重身份的謳歌,就是為了激勵千千萬萬的當代新聞人在新時代復雜的國際國內輿論環境中,堅守新聞理想,講好中國故事。劇末眾多獲得范長江新聞獎的后輩的感懷和宣誓,正是對于這一時代主題的昭然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