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語:
為深入展示和挖掘長江詩詞文化,助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江詩詞文化傳播項目已于近日正式啟動,旨在保護和傳承發揚詩詞文化。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詩意共遠方。重慶文藝網、華龍網集團文化藝術中心聯合重慶市詩詞學會推出長江詩詞文化傳播策劃欄目《文旅中的詩詞》,讓我們跟隨詩詞的腳步,走進大美重慶。
今日,讓我們走進“大江之津 大愛之城”。
過江津縣睡熟,不暇梢船
宋/范成大
西風扶櫓似乘槎,水闊灘沉浪不花。
夢里竹間喧急雪,覺來船底滾鳴沙。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他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范成大的詩歌內容廣泛,其中以農村題材為主,反映民間疾苦,表達了人民的心聲。他的詩歌風格平易近人,語言簡潔明快,深入淺出,易于理解。他的詩歌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注釋】
西風
從西方吹來的風
溫帶的盛行西風
指秋風
比喻腐朽沒落的力量或氣勢
乘槎
亦作“ 乘楂 ”。乘坐竹、木筏。傳說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見有浮槎去來,不失期,遂立飛閣于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織女、牽牛。此人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 蜀 郡訪 嚴君平 則知之。”后至 蜀 ,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時。見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十。《藝文類聚》卷八引“查”作“楂”。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也載有類似的傳說: 漢 張騫 奉命出使 西域 等 河 源,乘槎經月,到一城市,見有一女在室內織布,又見一男子牽牛飲河,后帶回織女送給他的支機石。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序》:“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飇道阻, 蓬萊 無可到之期。” 宋 蘇軾 《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豈知乘槎天女側,獨倚云機看織紗。” 清 孔尚任 《岸桴記》:“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后用以比喻奉使。 唐 杜甫 《有感》詩之一:“乘槎斷消息,無處覓 張騫 。” 清 汪懋麟 《得舟次二只琉球使還消息》詩之一:“聞道乘槎客,安流實快哉。” 清 黃遵憲 《遠歸》詩:“且圖傍岸牽舟住,競説乘槎犯斗還。”參見“ 星槎 ”、“ 浮槎 ”。
不花
蒙語音譯。牛的別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蔡中郎》:“胡語以牛為不花也。”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 元 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物類,如不花者牯牛也。”
鳴沙
地名。在今 寧夏 中衛 。 隋 置。《元和郡縣圖志·靈州》:“ 鳴沙縣 ……西枕 黃河 ,人馬行經此沙,隨路有聲,異於餘沙,故號‘鳴沙’。” 宋 司馬光 《塞上》詩:“劍客蒼鷹隊,將軍 * 牙。分兵邏 圁水 ,縱騎獵 鳴沙 。” 清 吳偉業 《送贛州曾庭聞孝廉移家寧夏》詩:“夜半酒樓羌笛起,軟裘衝雪踏 鳴沙 。” 吳翌鳳 箋注引《一統志》:“ 鳴沙 故城在 寧夏府 中衛縣 西,人馬過此則沙有聲。”
山名。在今 甘肅 敦煌 南。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元和郡縣圖志·沙州》:“ 鳴沙山 ,一名 神沙山 ,在縣南七里。今按其山積沙為之,峯巒危峭,踰於山石。四面皆為沙壠,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隨足頽落,經宿風吹,輒復如舊。”《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于闐》:“ 瓜州 南十里 鳴沙山 ,云冬夏殷殷有聲如雷,云《禹貢》 流沙 也。”
在水下滾動鳴響的沙礫。 宋 范成大 《過江津縣睡熟不暇梢船》詩:“夢里竹間喧急雪,覺來船底滾鳴沙。”
【賞析】
《過江津縣睡熟不暇梢船》是一首描繪江津縣水域美景的詩歌,通過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展現了江水的浩渺和壯闊。
首先,詩歌以“過江津縣睡熟不暇梢船”為開頭,直接點明了江津縣的水域美景。詩人通過描繪自己過江津縣時因為陶醉于美景而耽誤了梢船,形象地表達了對江津縣的熱愛和贊美。
接下來,詩歌通過描繪江水寬闊、波浪滾滾的景象,展現了江津縣水域的壯麗景色。詩人通過“水闊灘沉浪不花”的描繪,展現了江水的浩渺和壯闊,這種景象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同時,詩歌還通過描繪夢中竹林中傳來喧鬧的聲音,以及醒來后船底傳來沙石滾動的現實聲音,形成了一種虛實相生的對比效果。這種對比使得詩歌更具有層次感和意境,同時也增加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最后,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生活的感悟相結合,表達了對江津縣水域美景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這種情感表達使得詩歌的主題更加深刻和鮮明,同時也給讀者帶來了啟迪和思考。
總的來說,《過江津縣睡熟不暇梢船》是一首描繪江津縣水域美景的詩歌,通過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和虛實相生的對比手法,展現了江水的浩渺和壯闊。這首詩以其生動的描繪、豐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審美體驗和心靈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