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莉莉周觀影團舉行了電影《幸福慢車》(新一代重慶崽兒張宸汐主演)觀影活動。莉莉周資深影迷和許多家長、孩子受邀而來,在熟悉的影院空間里,陌生地旁觀綠皮火車的緩慢和煙火氣、年輕一代的不甘和自我進化,淚濕、淚眼、淚流,然后重來一次……好的電影是可以呼吸的,不需要專家去提前劇透;好的電影是可以育人的,能以生命去影響生命。慢是一種真誠和不欺瞞,真誠的電影人和影迷,在電影中堅持做一道光吧,因為你確實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光,走出了他們的黑暗……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文/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作家 章創生
平常到影劇場看電影的機會很少,因為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但是這一次我來了,深受感動。有兩個地方幾乎熱淚盈眶。
我想談談三點感動:
第一,我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不在于坐慢車,或者坐高鐵;幸福不在于你的職業在鄉村,還是在城市;幸福不在于你的收入是低微還是高薪。幸福在于你從事的事業是不是你很感興趣,是不是能更多地為他人服務,讓你感到受尊重和歡喜。如果你從事的事業是你感興趣的事業,是有益于他人并帶給你了尊重,讓你心中充滿了快樂,那么這就是幸福!
這部電影中以陳萍萍、程路為代表的這一批青年,他們為什么一扎根就是幾十年,在慢火車上周而復始、樂此不疲,因為他們愛自己的事業。因為愛才有幸福。
第二,熱愛事業的幸福,必須建立在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基礎上。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不重視工匠精神了,喜歡夸夸其談,說空話吹閑牛,不習慣腳踏實地。這部電影的幾個主角他們不僅熱愛自己的職業,而且將這種熱愛落實到了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中去。掃廁所,做衛生,扶老攜幼,端茶送水,問寒問暖,排憂解難......正如陳萍萍所說:“堅守在這個崗位上,見到熟悉的顧客面孔超過父母的面孔。”這就是忠于職守的工匠精神。
第三點就是:我非常欣賞本部電影的名字“幸福慢車”。這個慢車二字。我們現在整個社會,都在坐快車,都駛入了快車道。包括我們的教育,更是在開快車?,F在我們家長和學校都想按自己的方式,去塑造我們的孩子,強迫他們做題刷題,強迫他們學奧數,不管他們是否樂意。也不管他們是否已疲憊不堪,反感焦慮。這是多么危險的教育現象!幸福慢車在啟迪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過一種慢生活,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希望我們的教育也應當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教育。正如陶行知說的那樣“生活即教育”“生活即生長”。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像大自然中植物一樣自然生長。那么我們的孩子幸甚!家庭幸甚!民族幸甚!

別急哈,慢慢地,幸福在敲門
文/心理咨詢師 杜長秀
觀看“幸福慢車”的時候,我想到更多是“鐵路”“列車”等相關字眼兒。作為一個資深鐵路員工家屬,從小就在火車上爬上爬下或者持“家屬證”乘車,從我的父親駕駛蒸汽機頭到兒子的父親駕駛高速的子彈頭電車,從我7歲開始就獨自乘坐火車從老家到重慶,從我跟著父親或兒子的父親乘機出差,從慢吞吞的充滿了雞鴨鵝的綠皮車廂到勝飛機一籌的高鐵,我對鐵路的感情,一言難以蔽之。所以映后交流時,我不假思索地對主持人莉莉姐說“我有話說”。
觀影時,我流淚了,讓我流淚的片段,都是那些最純粹最簡單的真情。映后發言,我語無倫次了。因為感觸很多,很雜,親切,更觸動心緒。
觀影當天我從重慶的最南到最北,穿越了整個重慶城的樣子,看著陽光升起,看著前幾天經過時還很瘦削的長江經過幾天的雨已經漸漸豐碩起來。
這多像我們的成長啊。
真的,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啊。
看完電影,相對于鐵路,我更想表達的是“幸?!迸c“成長”。
都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想躺平,以為他們的概念里躺平就是幸福。在我做咨詢的十余年里,不乏抑郁患者,大家看見的都是他們的“作”,而看不見他們的渴求與痛苦。理解是什么?理解是穿上人家的鞋,走人家走的路,體會人家的悲喜。
就像“幸福慢車”男主程路,一開始不能理解父親和萍萍師父對工作的熱忱和嚴謹。尤其是在這個追求高速的簡平快“快餐飯”時代,信仰和敬畏,嚴謹和慎重,都像奢侈品,高效快速讓人們更容易焦慮,AI時代,信息爆炸,層出不窮的視頻推出精英人物,讓我們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某一時間節點觸發自我頹廢和放棄,所以就想,干脆躺平算了吧。
程路只是想到更快更跟得上時代的高鐵,作為從小跟著火車頭跑的鐵路人都理解。如果是父親是因為信仰和情懷在堅守,那年輕的一代,如何去敬畏這些情懷與信仰?
這就是尋找“意義”和“價值感”。
我們都需要被看見,被看見是一種理解,是一種認可??墒窃趺床拍鼙豢匆?,只有自己去做了,去實踐,去付出,去自己尋找,去自我感動,才能被看見。
師父對朵朵的愛護,被程路、大鵬看見嚴肅背后的溫暖;程路和大鵬自發地為鄉親們找出路,鄉親們在程路被處罰時的維護;老邱和朵朵在大雨滂沱、滾滾而下的石塊砸向鐵路軌道時的奮勇,路隊領導對危險報警的相信——信任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如果稍有遲疑,則不知道有多少生命會消失在列車脫軌。
列車的行進,需要無數人在臺前幕后付出,才能保證安全到達目的地。就像我們想要的幸福,也需要我們有確定的方向、堅定的努力和篤定的相信。
有時候我們迷惘,只是因為沒有方向感,看不到我們所言所行的意義,不知道我們存在的價值。我們不要去想得太多哦,就慢慢地靜下心來,去體會我們現在在做什么,為什么做,還可以怎樣做,有沒有可能做得更好或更開心。
有時候,真的只是需要做好自己,但問腳下,莫管前程,然后踏實與努力,芬芳馥郁,錦繡自來。
幸福感,就是那些無數的讓我們心里悸動的、眼睛潮濕的、內心某個角落撓不著的柔軟、酥癢……那些小瞬間,讓我們覺得溫暖、舒服、值得!
而有時候速度太快,就像快餐飯只能果腹一樣,品味不出食物原本的美感。
社會發展飛速,這是時代和進步之必然;我們身處其中,合適的時候慢一點,讓我們體會一下路邊的風景、山里的月色、人心的淳樸、大自然的美妙,甚至回味一下我們的夢境、感受我們的軀體的感覺……
幸福,是遇見,是付出,是值得 ,是我們愿意去相信的美好。
幸福,是我們愿意去相信,愿意去努力,愿意去嘗試。
幸福,是我們的每一次感動,每一次溫暖,每一次渴望。
幸福,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伸出的雙手,是我們溫暖的擁抱……
在影院外面,鱗次櫛比的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我看見了都油然而生焦慮,更不論那些坐在機構外面交流的家長們。怎么樣讓他們慢一點,讓孩子們更純粹更自然一點,成長得更快樂更有內涵一點,又是一個不朽的課題。
孩子們的起跑線,現在越來越往前。
孩子們的價值感,越來越單一。
孩子們的幸福感,越來越匱乏。
這不是孩子們的問題,這是我們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當每次接到孩子們的危機干預求助電話的時候,我的心都會有針錐之痛。
我在父母的悔不當初的淚水中,我在各孕媽媽學校講胎教的時候,都會問“當初是什么?”我會讓準爸爸準媽媽們寫下此時此刻對孩子的期待和愿望,然后讓他們存檔,當某一天覺得自己的孩子不盡如己意時,拿出來看看,想一想“當初”。
當初,我們只是想要孩子健康、快樂、好好長大、自力更生、平平安安一輩子而已。
可是,走著走著,我們就發慌了,因為“別人家孩子”來了,我們就開始往“別人家孩子”成長的路上奔跑,怕自家孩子被別人家孩子甩得太遠, 在一個或者多個賽道上去疲于奔命,孩子累了乏了,自己也累了乏了,然后有點就開始懈怠了,發條太緊或太松,都不是孩子們喜歡的,因為她他無所適從。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孩子的力量,他她的洞察力、領悟力和創造力、破壞力一樣強大。
讓我們的孩子自然一點,松弛一些,愛、感激與溫暖的抱抱,永遠都需要。
在這樣和煦的家里,在這樣柔軟的父母面前,他她會成長得茁壯、堅強而有愛、溫軟。


(供稿:莉莉周影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