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網上一篇《杜甫后裔遷居西湖》的文章吸引發了我的注意,之所以會格外關注,是因為我有親戚提到重慶市江津區西湖鎮石壁的沱杜氏(大字輩)是杜莘老三十二世孫輩的事。杜莘老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唐代著名詩人,詩圣杜甫的十三世孫,即是說江津區西湖鎮石壁沱的杜氏(“大”字輩)是詩圣杜甫的四十五世孫輩。
這篇文章,溯其源,竟出自中國作協會員、重慶市江津區作協主席龐國翔老師編著的《山水人文美西湖》(團結出版社,2016年出版)一書。“五一”假期,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筆者經過多方途徑,幸得該書,真有如獲至寶之感。在欣喜萬分之后,急讀此書,家鄉山水歷歷在目,思緒綿長,鄉情氤氳。不得不由衷感嘆這是一部能引發鄉愁鄉情和鄉緒的好書。
讀此書使我想起了駱騋山
提到江津區江津西湖鎮,自然繞不開“駱騋山”的話題,它在江津區可謂眾所周知,算是當地名山,它還是我心中的鄉山和家山,是他鄉游子的“根”和“情”所系之山。筆者的外祖母家就住在駱騋山下的水地塝,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落。據《萬氏家譜》記載:駱騋山下的萬家山就是萬姓始祖吉公避難隱居之地。駱騋山這方土地,因此即是筆者的“生根”之地。現在這山名被寫成“駱崍山”或“駱來山”,其實早前這山名的寫法是“駱騋山”,兩個“馬”字頭,當時有童謠唱道:兩匹馬兒跑,飛向駱騋山。這真是:一別家山音信杳,百種相思,腸斷何時了……
《山水人文美西湖》書中對與駱騋山相關的記載和描寫頗多,引發我的很多回憶。早前一次回故鄉,突心緒來潮,決定再次爬“一碗水”和登“駱騋山”。行至半山腰,人疲腿顫,決定駐足休憩,鞠躬捧一手山泉水喝,頓覺能量加持,精神滿滿,心境開闊。放眼周圍,古寺深深,詩文隱隱,棕櫚層疊,苔蘚濕滑,恰山雨過后,霧罩彌漫,偶聞啾啾鳥鳴,此如登仙境也,遂賦詩一首《一碗水》:
山間一碗水,啾啾鳥鳴澗。
天地靈氣聚,霧罩縹緲仙。
石廟破敗漏,刻詩懸壁間。
棕櫚層層疊,溜滑濕苔蘚。
一眼山泉水,饑餓能解餓,
饑渴能解渴,乳汁比甘甜。
天公撒雨露,恩澤萬萬年。
善民焚香拜,鞭炮勝過年。
讀此書使我想起了小河壩
“西湖河畔追舊蹤,寒窗三載同。萍水相逢各西東,笑語聲聲濃。蓋碗茶,打鐵翁。石板鋪正中。殘陽斜照洗澡娃,瞧——噗通,噗通。”此首《阮郎歸·小河壩》正是我兒時情景的真實寫照。
綦江邊的小河壩,我在這里讀了三年的初中,我算是當時的“尖子生”之一。學習期間,秉燭夜讀。比學趕超幫,青春正少年。賀港、吳輝國、劉明林、鄭國祥、曹平、李永芝、肖平……一串串傳道授業、淡泊名利、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西湖中學老師名字,雖別近三十載仍記憶猶新,永沐知識。回想在課余間,為放松自我,同學相約,綦江洗澡,光條條,噗通、噗通下餃子……顧及學生安危,老師懲罰無效。女老師竟想出抱走洗澡學生衣褲到學校教務室來領取的奇招,至今想起仍難免一笑。當時童年之景之情,烙印于心。
讀此書使我想起了先賢杜莘老
“剛直御史”-----杜莘老。根據《山水人文美西湖》一書,國學大師王利器《杜甫后裔遷居西湖》和《杜氏家譜》溯源,筆者的祖母杜大嫻、舅公杜大國、杜大猷等大字輩后裔是杜莘老三十二世孫(女)、杜甫四十五世孫輩。杜甫有后于江津,西湖石壁沱杜氏就是例證。石壁沱杜氏一門,傳承莘老剛直秉性,世代清廉;亦傳承杜甫血脈,謙遜低調、與人為善、救濟親鄰,多有人杰輩出,生生不息。石壁沱杜氏后人,清明節獲邀參加青泊灘杜氏宗祠舉辦的祭祖大典。榮哉杜氏,光澤萬姓。我也算是名人后裔了。
讀此書使我想起我的祖上
《山水人文美西湖》一書中記載的文保單位有古墓“萬周氏墓”等。萬周氏墓位于西湖青泊灘二社黃荊灣。有的文獻誤作黃金灣,因當地遍地黃荊樹而得名。巴蜀有俗語“黃荊棍下出好人”,即此黃荊條,筆者小時候也多有品嘗,至今難忘。“萬周氏墓”建于清代1889年,為筆者烈祖萬榮升(字甫堂,例授登仕郎)原配。天祖萬朝杰,字英山,被朝廷授予巡政廳之職,這是其母周孺人之墓。墓冠刻“萬古佳城”,碑文“皇清待誥萬母周老孺人之墓”,由己丑恩科舉人、內閣中書銜楝選知縣大挑教職外甥王勛撰寫墓志銘。楝都即苦楝也,果澀苦。楝選即苦苦等待候選。大挑是指清乾隆年間發明的一種快速選拔官員的制度,專門針對三次進士不中的舉人,給其翻身機會,不論才能,重看五官外形,選中一等知縣用,二等教職用。從周孺人外甥王勛提名亦可察清代科舉之艱難和煎熬。
筆者兒時,逢年或清明節,亦曾跟隨祖父等萬姓長輩叩拜過萬周氏墓。萬周氏墓也實證了萬氏曾富甲一方、家族輝煌的歷史。“孺人氏周,吾舅父登仕郎甫堂公配也,生而爽,勤敏過人……人重典型,天賜遐齡,江上數峰青信,秘號毓秀鐘靈,骨不朽,神永寧。”讀罷王勛所撰墓志,清平頓首,對祖上之敬仰,油然而生。
《山水人文美西湖》是一部思鄉之書。家鄉山水毓秀,人文厚重,英才輩出,聞名遐邇。感謝此書,致謝龐先生!
文/萬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