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史記》中長江流域人物精神遺產
2024-08-01 10:32:21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劉德奉(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炎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所涉人物眾多,而我不曾細究,也難以細究。此文僅從大略角度,宏觀角度,有影響力的角度,且選擇長江流域人物進行簡要敘述。

《史記》與別的史書不同,既然是紀傳體,故本以人物為主,且對人物有著力敘述,這是紀傳體史書本身的特點。但是,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多年。三千多年來,有無數人物需要載入史冊,當是皇皇巨著所不能承擔者,何況只有50多萬字的《史記》?也正因為如此,《史記》所選人物,自是對歷史有巨大貢獻者,而這些人物也是要篩之又篩,選之又選,或者合傳,或者文中略述。即便如此,要將《史記》中所涉人物細加研究,哪怕做一些統計,都是一件難事。但是,如果從130篇文章的篇目上著手,則較為容易。故此,我便也棄難從易,僅從篇章題目所及人物,略加論述,以達筆者之目的。

再則,筆者近年著重于關注長江文化,故又著力于關心《史記》中關于長江文化的內容,人物卻是反映這一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擇其長江流域中人物而加以簡述,是為此文之要。

從《史記》篇目上看,十二紀中,有6篇直接涉及長江流域人物,即卷六至卷十二,占十二紀的一半。三十世家中,有15世家直接涉及長江流域人物,敘述人物28位,其中《楚世家》未計入,應占總量一半以上。七十列傳中,直接涉及人物的有54篇,余者為地域性、類別性列傳。在54篇人物列傳中,涉及長江流域人物的有16篇列傳,占總量的三分之一,直述人物18位。

從上述長江流域人物比例可以看出,紀和世家中人物比例較高,這也與司馬遷略遠詳近的寫作原則有關,加之,司馬遷為漢時人,對漢有特殊情感,再加上司馬遷本是漢史官有職責所系,故對漢興以來事跡、人物記載較多。而列傳中長江流域人物比例較少,是因為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秦以前的政治、軍事、文化重心并非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主體,長江流域人物自然偏少,這是歷史的客觀。雖然如此,其歷史貢獻、精神遺產,仍不可低估。

《史記》中長江流域人物,總體上講并非占絕對比例,從人物的權威性、影響力、貢獻度看,也非占絕對優勢,但仍為中華民族做出了重大貢獻,仍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仍在政治、軍事、文化領域具有重要地位。

從政治角度講,如楚霸王、漢高祖、呂太后、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吳太伯、管仲、楚莊王、勾踐、陳涉、提元王、荊燕、蕭何、曹參、張良、周勃、梁孝王、伍子胥、春申君等,他們在所處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國家和社會得到發展,使亂治得到安寧,使分裂得到一統,為中華民族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遺產,為歷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智慧,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

在這些政治人物中,首推者當是漢朝的開創者劉邦,在《史記》長江流域人物中排列第一的也是他。劉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漢朝,融合了華夏族等多個民族,形成了大漢民族。特別是在漢朝建立和發展中,采用黃老無為之術,使民得以休整,社會得以安寧,歷史得以演進。與此同時的項羽,雖然未能建立新的朝代,但同劉邦等時代人物一起,推翻了暴秦,更新了朝代,對歷史的推動有不可磨滅之功。這兩位政治人物不僅在秦漢時期具有偉大性,在中國歷史上亦是偉大者。

其次,是朝代中興的推動者。主要是指在相對和平時期,以政治家的戰略和思維治理和促進社會發展,如孝文帝劉恒、孝景帝劉啟、孝武帝劉陵等,正如司馬遷在《史記·孝文帝本紀》中對孝文帝所贊:“漢興,至孝文四十有余載,德至盛也。”孝景帝時雖有內亂,但很快平定。孝武帝雖“尤敬鬼神之死”(《史記·孝武帝本紀》),但社會安穩,所以,出現了歷史上不多的“文景之治”的良好發展時期。呂太后雖然稱制一時,造成呂氏內亂,但社會安定。

再次是諸侯國的發展者。在歷史上的政體運行中,曾經存在過分封制,這種分封制的實行,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諸侯之爭而封地雖有拓展,但相對固定,對后來的區域性文化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在這些封地中,從歷史角度看,做出巨大貢獻的侯王者亦不在少數。如吳太伯對吳國的建立,楚莊王對楚國的中興,勾踐對越國的發展等。

再次是國家治理和發展的股肱者。他們主要是大臣、能臣、良臣,在歷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偉績和美好的政聲。如長江下游安徽人管仲,春秋時齊國大臣,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如蕭何、曹參、張良,漢初宰相,協助建立并強大漢朝,特別是在保持制度的連續性上為后人樹立了典范,“蕭規曹隨”就是一個廣泛流傳的故事。

從軍事角度講,有春申君、項羽、韓信、黥布、樊噲、季布等,雖然數量并不算多,但卻有一定的代表性。春申君,既是楚國將軍,又是楚國名相,為楚國的強盛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且有文武雙全之才能。春申君黃歇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史稱“戰國四公子”。項羽是一位具有政治謀略的軍事家,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是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武將之一,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之史評。韓信的軍事功績為漢朝的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這是典型的贊譽,故又可從中看出,韓信將軍重在戰略而非戰術。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垓下殲楚軍項羽,常勝而無敗績。他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類的代表人物。同時韓信還是軍事理論家,與張良一起整理兵書,著有兵法。黥布、樊噲、季布都是猛將,尤其樊噲鴻門闖帳,既保護劉邦安危,為漢朝建立立下大功,又顯示猛將風范。

當然,更應大書特書的是文化貢獻者。老子、屈原、司馬相如等,《史記》長江流域人物中雖然只此三人最具代表,然已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老子是中國道家文化的創始人,其思想與儒家文化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思想。其由莊子所延伸出的文學成為長江流域文學的風格之本。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詩人,對民歌的運用、對浪漫主義詩歌、對騷體詩創立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司馬相如,是賦體文學的創立者,漢賦文學的代表,為漢代以賦體為主體的文學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史記》中這些長江流域人物,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其精神為滋養人民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受到了歷代人民的尊重,并留下了美好的傳說故事,形成了有價值的文化傳承。

如項羽所設的鴻門宴,其故事代表不懷好意、不安好心。其垓下之戰所留下的四面楚歌,標志著遇事困難重重。其霸王別姬,預示著生死別離。作壁上觀,表示置身事外。錦衣夜行,有如富貴不回故鄉,誰知道呢?沐猴而冠,韓生諷刺項羽,而項將其烹。如劉邦的斬白蛇起義,進入咸陽后約法三章,楚河漢界的設立,尊陸賈“馬上得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的反思,“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之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的博大胸懷和用人大智。如呂雉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女皇稱制,需有內亂,然達到“政不出戶,天下晏然”的故事。如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創造的“文景之治”的漢代盛況,漢武帝劉徹所創造的漢武盛世,都是歷史的重大進步。對于蕭何來講,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俗語,以及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識人用人故事。對于曹參來講,“蕭規曹隨”就是對他的最佳評說,以保持制度的連續性,對于后來的管理者啟示重大。張良留下的孺子可教的故事,啟示人們要有氣度胸懷,要有良好道德人格。周勃的“汗流浹背”,讓賢故事,韓信回饋漂母、胯下之辱的故事等,廣泛流傳。韓信還留下許多成語,這是文化的經典,如戰無不勝、國士無雙、一飯千金、多多益善、十面埋伏、背水一戰、拔旗易幟、置之死地而后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兵仙神帥、解衣推食、居常鞅鞅、功高震主、獨當一面、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推陳出新、問路斬樵等。季布雖只是漢時將軍,然一諾千金的品格贏得時代和后人敬重。上面這些內容,也只是關于政治人物、軍事人物的一些文化遺產。還有關于文化人物的,略述于下。

老子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是思想,但仍有不少勵志故事,如老子降生、聰穎少年、入周求學、孔子問禮、青牛吼峪、函谷著書、點化楊子等。其后繼者莊子的故事也有許多,濠梁之辯、濮水垂釣、鴟得腐鼠、材與非材、莊周夢蝶、鼓盆而歌、莊子陪葬等,《莊子》一書中的故事更是豐富而奇異,啟人智慧。當然,關于屈原的故事就更多了,特別是所衍生出來的端午節故事,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并以劃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形式保留和傳承至今。不僅如此,還流傳到周邊國家。司馬相如廣為流傳的故事也有琴挑文君、文君買酒、紅拂綠綺,還有以其命名的名琴綠綺等。

上面這些傳說故事,可資借鑒,亦可啟迪。學習歷史,正是為了促進歷史發展。對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評說,也是認識歷史、運用歷史經驗和知識發展社會的一個方面。而每一評說,既體現了評說者的歷史觀,也體現了時代的價值觀,其評說的過程,也是其影響歷史進步的過程,體現時代價值的過程,展示歷史生命的過程。對于前人來講這是一種遺產得以弘揚,對于時人來講正是文化得到豐富和發展。

對于上述這些人物,歷史上的評說者甚多,然每個評說者又因其身份不同、評價對象認知不同,故也有不同評價,今將政治類評價選取政治家的,軍事類評價選取軍事家的,文學類評價選取文學家的,如此者相對客觀、相對準確,或更有學習和借鑒價值。

項羽是一個褒貶皆有的人物,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就說“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同時也批評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在《太史公自序》中還說“誅嬰懷背,天下非亡。”朱元璋則批評說:“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明史·孔克仁傳》)     

成功者自是成功,對劉邦的評價則贊許的多,且評價甚高。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帷寧,改制易服。”《史記·高祖本紀》中也贊曰:“承蔽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英國史學家約瑟·湯因比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愷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并以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展望21世紀—湯因比和池田大作對話錄》)

創業難,守業亦難。劉恒在漢文帝位上,大興仁德之政,國家發展,史評多予肯定。司馬遷《史記·孝文帝本紀》贊曰:“漢興,至孝文四十有余載,德至盛也。”班固在《漢書·文帝紀》中也評其:“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于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指。嗚呼,仁哉!”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孝文本紀述贊》中說:“霸陵如故,千年頌聲。”

對于吳太伯這位吳國的開國君主,也多加贊許,司馬遷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引孔子語說:“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楊慎曰:“《尚書》首《堯典》《舜典》,《春秋》首隱公,世家首太伯,列傳首伯夷,貴讓也”(《史記題評》),亦評其德之高。

管仲作為戰國時的齊相,史評亦嘉,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評曰:“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同時還評:“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越王勾踐是位歷史上優秀的人物,其評價也甚高。墨子有言:“昔者文王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墨子·親士》)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贊曰:“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國寶,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范蠡作為勾踐的相臣,知其政,更知其人,評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成為后之政治者執政之殷鑒。

蕭何的政聲亦好,歷代評價多予嘉獎。司馬遷在《史記·蕭相國世家》中稱:“位冠群臣,聲施后世。”劉邦也予以其甚高評價,稱為是漢初三杰。曹操說“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 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舉賢勿拘品行令》)司馬昭有評曰:“昔蕭何、張良、霍光,咸有匡佐之功。”(《晉書·帝紀第二·景帝》)

對韓信的評價多且異,有褒者,亦有貶者。司馬遷的評價卻相對客觀:“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于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太史公自序》)同時還評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淮陰侯列傳》)司馬光也客觀地評價道:“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資治通鑒·漢紀四》)蘇軾則大加贊賞:“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輕六合,氣蓋萬夫,故忍恥跨下。”(《淮陰侯廟碑》)何去非云:“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何博士備論》)洪邁云:“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將,而三以詐臨之……夫以豁達大度開基之主,所以乃如是,信之終于謀逆,蓋有以啟之矣。(《容齋隨筆·卷十四·漢祖三詐》)王夫之說:“能任也,則不能讓,所謂豪杰之士也,韓信、馬援是己。”(《讀通鑒論·卷二十三肅宗 》)

上面這些評價,主要是針對政治、軍事的,下面摘錄幾則關于文化人物的史評。

老子因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哲學家,故而世界性的、歷史性的評價甚多。世界性的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對老子的思想在《歷史哲學》中多有議論。馬克斯·韋伯有著作《儒教與道教》,雖然不完全是研究儒教和道教的專著,但對老子進行了有份量的論述。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在《東方的遺產》中說:“老子是孔子前最偉大的哲學家……《道德經》……最重要的乃是它所蘊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或許,除了《道德經》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德國哲學家尼采評價:“《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中國歷代的評價太多,總是圍繞其哲學貢獻、其道家思想而論,此不摘錄,否則千紙也難錄其言。

莊子雖無專章列傳,僅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記,然莊子是長江流域之大哲學家、大文學家,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者,史上評價者甚多,也專錄數則于此。司馬遷在《史記·老子老子韓非列傳》中說:“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宋史·蘇軾傳》載有:“既而讀《莊子》,漢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即描述蘇軾年輕時讀到《莊子》的一種心情。后人研究蘇軾文學,亦多認為受莊子影響甚大。今人郭沬若在《莊子與魯迅》一文中說道:“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在同一文中還說道:“以思想家兼及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李澤厚說得更深刻:“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心永遠是莊子。”

屈原與老子、莊子一樣,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人物,史評者亦是甚多、甚高,特別是后世尤其近代以來,研究屈原及其作品者多,都予以高度評價。漢代輯其作品為《楚辭》,有楚辭之詩體之說,有最早的大詩人之說,有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說,有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說,等等。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曰:“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爾雅》之長,具有“浮游塵埃之外”的人格風范,可“與日月爭光”。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對司馬相如的評價以其賦文為主,班固、劉勰稱其為“辭宗”,林文軒、王應麟、王世貞稱之為“賦圣”,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把司馬相如、司馬遷列為同篇敘述,開章便給予高度評價:“武帝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史記》中長江流域人物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國歷史的進程、中國人文的積淀發揮了重要作用,歷代人民傳承著他們的精神,用傳說、故事、文章、詩歌、戲曲、小說、繪畫等形式予以張揚,讓人民不忘先賢、致敬歷史,讓人民傳承受教、滋養性情,讓人民更加奮發有為創造新的歷史。在這些眾多文學藝術形態中,此文僅選取詩歌作為品評的載體。一是因為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詩歌這一文體,更能體現史評的連續性;二是因為語言生動而精煉,便于廣泛接受和傳播;三是因為各類作者,尤其是政治、軍事、文化類人物都有吟詠能力和水平;四是因為獨特,這是中國傳統文學的瑰寶。

歷史上關于上述人物的歌詠是很多的,有的詠其人,有的歌其事,有的唱其人文環境,今擇能表達其代表性特點的詩,錄之于后。

項羽是英雄,從這一角度贊美者多,而首推是宋人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稱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還有唐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是宋時宰相,從政治的角度似乎對項羽有些惋惜,《疊題烏江亭》是這么說的:“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不過,最能表達項羽品性的還是他自己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對于劉邦來講,幾乎全都是贊許的詩詞。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題漢祖廟》:“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君王自起新豐后,項羽何曾在故鄉。”詩言劉邦以天下為家,終成霸業。唐代詩人于季子選取了劉邦的重大事件,予以歌詠,亦有價值,詩為《詠漢高祖》:“百戰方夷項,三章且代秦。功歸蕭相國,氣盡戚夫人。”作為詩人,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站在作者自身的角度,或者說都有間隔。但如果是自己書寫自己,那自然是心性一至、文詞一至,特別是作為政治家,氣度自然高遠,他人之詩是不可替代的。劉邦的《大風歌》就最能體現他的理想和胸懷,其詩云:“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另一首《鴻鵠歌》也是一樣的大氣豪放,詩云:“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吳國的第一位國君,吳泰(太)伯,以德名史,宋代詩人范仲淹就有《泰伯祠》詩贊:“至德本無名,宣尼以此評。能將天下讓,知有圣人生。南國奔方遠,西山道始亨。英靈豈不在,千古碧江橫。”唐代詩人李白有《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詩不僅敘寫了吳國的繁榮社會,還涉及流傳久遠的夫差、西施等人物。

越王勾踐也是歷代詩人贊詠的對象。唐詩人李白就有《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清人蒲松齡寫有一副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卜林西、王亞麗編《古今對聯故事集》)語言生動、內涵豐富。清代詩人張裕利有《詠史》詩,嘆其歷史悲劇:“功名富貴盡危機,烹狗藏弓劇可悲。范蠡浮家子胥死,可憐吳越兩鴟夷!”清康有為在《秋登越王臺》詩中亦有“臨睨飛云橫八表,豈無倚劍嘆雄才”的贊嘆。伍子胥為楚相國,于楚貢獻突出,歷史聲譽嘉許者多,有唐代詩人羅隱《青山廟》詩云:“市簫聲咽跡崎嶇,雪恥酬恩此丈夫。霸主兩亡時亦異,不知魂魄更無歸。”

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詩《蕭何》,是贊嘆蕭何愛惜人才的好詩:“本為留侯慕赤松,漢庭方識紫芝翁。蕭何只解追韓信,豈得虛當第一功?”宋代詩人張束有《蕭何》詩,詠其蕭何與劉邦的關系,詩云:“蕭公俯仰系安危,功業君王心獨知。猶道邵平能緩頰,君臣從古固多疑。”

曹參是接任蕭何的漢相,有蕭規曹隨的典故,然此典亦可二解,一解為政策的連續性,二解為不思進取的按部就班,按《史記·曹相國世家》所記,是第二解者多。而宋代政治家詩人王安石卻有另解,其詩《曹參》中云:“束發河山百戰功,白頭富貴亦成空。華堂不著新歌舞,卻要區區一老翁。”詩以反映曹參的生活為主,當然這一境況在《史記》中亦有載錄。

王安石亦可因職事的關系,常用政治家眼光視人,如對漢張良,亦評價如此,且甚高。有《張良》詩云:“……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項羽如嬰兒。……洛陽賈誼才能薄,擾擾空令絳灌疑。”當然,還是明代詩人張蔡概括得更為全面準確,體現了張良的大智大謀大略,《詠張良》詩是這樣說的:“群策誰攎逐鹿奇,幾年帷幄帝王師。功成便覺還山好,不待弓藏鳥盡時。”

上面這些內容是關于政治家、軍事家的歌詠,下面擇選一些關于文人的歌詠。

南朝文學家康信,有《至老子廟應詔》詩,詩雖然主要寫了廟周的環境,但頭兩句對老子的哲學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詩云:“虛無推馭辨,寥廓本乘蜺。”宋人張良臣也有《老子像》詩,寫其人:“函谷關頭紫氣濃,獨教關尹喜相逢。如何道德五千字,不載周家藏室中。”

歷代詠莊子的詩也不少,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兩首《讀<莊子>》詩,其一云:“莊生齊物同歸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遙雖一致,鸞凰終校勝蛇蟲。”詩充分道出了莊子作品的特性。其二云:“去國辭家謫異方,中心自怪少憂傷。為尋莊子知歸處,認得無何是本鄉。”此詩又從人的角度進行了歌詠,而此人又與其思想、其作品一樣,有不可尋跡處。

屈原應是歷史上吟詠最多的對象,因為其人、其事跡、作其品、其所產生的端午民俗等,已經深入人心、廣布民間,且年年讓人相見。故其詩作如山,若有收集,當是巨冊。此處僅選擇兩首于后,以饗讀者。唐代詩人李白有《江上令》:“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尤其是“屈平辭賦懸日月”成為經典,多被后人廣為引用。唐代詩人韓愈《湘中》亦有云:“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對屈原的汩羅投江深表懷念。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沉江》:“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對因屈原所產生的端午劃龍舟給予歌頌。宋代政治家詩人司馬光的《屈原》對其人、其作品也有高度評價:“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窮羞事令尹,疏不忘懷王。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空余楚辭在,猶與日爭光。”宋代詩人陸游是位愛國詩人,自然也是從愛國的角度予以歌頌,有《屈平廟》:“委命仇讎事可知,章華荊棘國人悲。恨公無壽如金石,不見秦嬰系頸時。”唐代詩僧文秀有《端午詩》,言語直白,感情充盈,其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關于司馬相如的詩,也可摘錄三首以道人、物、事,道人的如北魏常景《司馬相如》:“長卿有艷才,直致不群性。郁若春煙舉,皎如秋月映。游梁雖好仁,仕漢常稱病。清貞非我事,窮達委天命。”道物的,如唐人岑參詩《司馬相如琴臺》:“相如琴臺古,人去臺亦空。臺上寒蕭條,至今多悲風。荒臺漢時月,色與舊時同。”道其愛情故事的,如唐詩人盧仝《卓女怨》:“妾本懷春女,春愁不自任。迷魂隨鳳客,嬌思入琴心。托援交情重,當壚酌意深。誰家有夫婿,作賦得黃金。”

不忘歷史,本身就是為了創造新的歷史。不忘古人,本身就是為了滋養今人。《史記》中人物包括長江流域人物及其精神,代有評價、代有研究、代有紀念、代有傳承。歷史從未割斷,文脈正在延續。今人,仍清醒地認識到歷史是重要的遺產,未來只有在繼承中創造,所以今人有的進行深入研究,形成豐厚的學術成果,如對項羽,江蘇成立了項羽文化研究會,有曹秀明、岳慶平主編的《項羽研究》學術專著,網絡上可查6000多篇相關論文。中國史記研究會開展《史記》研究20多年來,多有專題討論,并有《項羽專題研究》文集。對老子及其作品的研究則更多,《道德經》的各種研究本、注釋本、今譯本、解讀本層出不窮,應有盡有。如張松輝的《老子研究》專著,秦新成、劉升元的《老子傳》及其多種版本,網上可見研究文章達5500余篇。對于屈原的研究更是不可勝數,國家有屈原研究會,宜昌有研究院,梁啟超、郭沫若等有研究著作。同時,對其作品的研究如《楚辭》也不少。總體上講,對于這些歷史人物的研究,當代人十分重視,各地都有研究機構,都在開展研究工作,都有著豐富研究成果,以發揮其當代價值。

對于這些人物,有的還形成了文藝作品,各種傳記、小說、傳說故事集、影視作品、戲曲作品、動畫作品、美術作品、文創產品等,只要是現代手段能夠表達的都會盡情使用,并且在網絡上向國內外廣泛傳播。如描寫項羽與虞姬的“霸王別姬”成為各種影視、戲曲、小說表現的經典主題。描寫屈原的影視、戲曲、小說也非常之多,還有《屈原》動畫電影等。關于司馬相如的文創產品也深受消費者歡迎。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將這些人物的出生地、重要活動地、主要紀念地等建筑物大加修繕、拓展空間、豐富內涵、廣泛宣傳,成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特別是在當今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時期,各地重視歷史文化開發和利用,名氣大的、知名度高的,作為重要載體整體開發。如項羽故里、霸王祠、劉邦故里、鴻門宴、韓信故里、老子故里、屈原祠、西施故里等。內容單一的,不便整體表現的,便融入文化和旅游項目積極展示,如莊子文化景區、相如故城、吳王夫差廣場、春申廣場、琴臺故徑、文君公園等。其目的是延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