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張黎導演,秦昊、楊冪聯袂主演的諜戰懸疑劇《哈爾濱一九四四》前段時期在愛奇藝熱播。該劇全景式地展示了日偽統治時期,東北三省民不聊生的動蕩亂世。劇情緊密圍繞孿生兄弟宋卓文、宋卓武展開,他們交替身份,攜手完成諜報任務。本劇不僅深刻剖析了個體與集體、偽裝與真實之間微妙錯綜的關系,更展現了一場信任與背叛的心理較量。穿梭在劇情迷霧中,不禁讓人思考: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底線何在?信任的力量,又能否沖破黑暗,戰勝一切?
諜戰故事中的人性跌宕
《哈爾濱一九四四》的故事設定在日本即將投降的前一年——1944年,這時的哈爾濱局勢復雜、暗流涌動。日本軍國勢力、偽滿洲國政府、國民黨軍統、偽滿特務、抗聯戰士等多方勢力交織,分立山頭。以淺野大吾為代表的日本勢力強據東北三省,覬覦中國領土;金科長、關雪代表的偽滿特務,試圖恢復滿清政權;寧先生所代表的國民黨軍統,則渴望奪回東北三省的控制權;而宋卓文兄弟,作為共產黨的情報工作人員,與敵對勢力斡旋,力圖實現東三省的真正解放。
如萊辛所言:“對于作家來說,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強性格,鮮明地表現性格,是作家在表現人物特征的過程中最當著力用筆之處。”而導演張黎也對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有著精深的把握。宋卓文深藏真實身份,面對特務頭子關雪的試探和懷疑,內心深陷掙扎與焦慮的漩渦。而關雪則在情感的波濤中飄搖不定,掙扎于對宋卓文的信任與懷疑之間。秦昊在雙重身份的演繹中展現了出色的表演功底,為劇中人物賦予了靈魂,喚醒了觀眾內心深層的共鳴,也將觀眾帶入一場心靈的激蕩之旅。
女主角關雪出身于顯赫世家,享有榮華富貴,但命運弄人,在日寇的殘暴欺凌下,她身陷囹圄,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僥幸逃生并沒有激發起她愛國抗敵的熱情,反而滋生了她對權錢與暴力的崇拜。“舊的世界也好,新的世界也罷,活著的,才能講信念,贏了才有資格談理想”是其自白,為了“贏”,她不惜背叛祖國,化身敵方特務,助紂為虐,成為民族漢奸和歷史罪人。她深感自己的世界已然崩潰,身處錯綜變化的時代是她無盡苦難的起點。她滿腔的怨恨,不僅針對國民黨或共產黨,更針對這個在封建王權與包衣制度腐朽廢墟上崛起的新世界,她的心中充滿了對這個新世界的抵觸與排斥。“關雪永遠是我們的敵人,你不要試圖去改變你的敵人”,地下工作負責人老錢這一斷言正是基于對關雪腐朽立場和墮落人性的深刻認識。然而,關雪人性的扭曲,何嘗不是日寇侵略所帶來的災難使然?這種扭曲不僅增添了諜戰劇的戲劇張力,更賦予了劇中人物立體多面的性格特質。
歷史罅隙中的真實書寫
《哈爾濱一九四四》的歷史書寫兼顧了歷史真實與情感真實的雙重內核。劇集中隱藏的歷史線索和脈絡需要耐心品味,而那些扣人心弦的反轉則讓觀眾體驗到“諜戰”的極致魅力,抓住了觀眾情感的心弦,使其完全沉浸在人物的情感世界中。某種程度上,《哈爾濱一九四四》,向觀眾呈現出一個特殊時期之下發生在歷史罅隙中的某種可能,最終還原那個時代的氣質和精神面貌,展示出處于那個特定時代的人物之情感世界。
劇中通過數個鏡頭控訴日軍曾犯下的累累惡行,基于歷史的廣博視角,整個劇集更傾向于呈現群體的努力,真實再現那個熱血年代。宋卓武只身深入調查、化身“滿洲羅賓漢”刺殺日寇高官,俠義豪情;小魏年輕率性,主動暴露身份為隊友爭取時間,懷抱崇高理想和大無畏精神;宋卓文憑借著智慧和勇氣,成功潛伏,為地下黨提供重要的情報支持。
故事在貼近歷史的同時,也融入了真實的情感敘述,通過歷史與情感的雙重書寫,展現了諜戰劇對“真”的追求。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宋卓文們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偉大斗爭中,即使面臨生死考驗,也始終心懷家國、至死不渝,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一切。這正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真實寫照。
“時代中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落后的時代,個體的人生在灰霧中看不見光亮。而時代中的一粒灰,落到個人的頭上,卻可能成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劇中特意凸顯了化作日本人爪牙的漢奸特務、在灰色地帶游走之人。這樣于歷史大局中的微觀聚焦,通過獨特而深刻的故事見微知著,展示了個人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選擇、掙扎和成長,揭示了歷史事件的深層人性因素。將個體情感和行為置于更宏觀的人類共同體中進行審視,這無疑是一種人性的放大,它關注人類普遍特征的展現,探究人類在共同挑戰面前的心理和行為模式,揭示人性的深層本質。
微觀的歷史賦予了普世的人性更具體的內容和意義,而放大的人性則為我們理解微觀歷史提供了更廣闊的背景和內涵。二者交相輝映,共同編織了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為我們解讀人類歷史和內心奧秘提供了幽微曲折的思考路徑。
《哈爾濱一九四四》如同一幅精致的油畫,涂染出抗戰年代的悲壯畫卷。每個角色的性格構建,都蘊含著獨特的思考和熾熱的情感,甚至每一個場景、每一束燈光,都散發著歷史的滄桑,折射著人性的曲折,給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和心靈的盛宴。這種細致入微的制作,不僅讓觀眾身臨其境,更是為劇集注入了一種厚重的文化底蘊,使得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能對歷史與人性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悟。
文/董小玉 楊輝